客观分析自己的择业心理(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客观分析自己的择业心理(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他认为,人们擅长的事(即能力),往往也是他们喜欢的事,即使看起来个人不太喜欢的样子,但因为比较擅长,也就更加容易获得成就感,更加能在工作中取得阶段性成功,然后,一步一步地成就感叠加,就更加容易对擅长的事培养出喜爱之情。作者阿尔约沙·诺伊鲍尔是奥德利格拉茨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人类能力及其神经生理基础。有没有一种可能,鱼与熊掌可兼得?那么,或许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这不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也不是心灵鸡汤书,但如果说它是工具书,好像也不对。
刚刚毕业或初入职场,到底是听从父母安排回小县城做一份压力不大容易轻松上手的工作呢?
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玩儿朋克乐队非主流呢?
或是再努力一把,多薅掉几根头发考研考公一心期待上岸进编制呢?
自己擅长的事是什么?自己真正打从心底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有没有一种可能,鱼与熊掌可兼得?
那么,或许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
这不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也不是心灵鸡汤书,但如果说它是工具书,好像也不对。
作者阿尔约沙·诺伊鲍尔是奥德利格拉茨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人类能力及其神经生理基础。
他认为,人们擅长的事(即能力),往往也是他们喜欢的事,即使看起来个人不太喜欢的样子,但因为比较擅长,也就更加容易获得成就感,更加能在工作中取得阶段性成功,然后,一步一步地成就感叠加,就更加容易对擅长的事培养出喜爱之情。
然后,把擅长做的事变成擅长且喜欢的事。长此以往,幸福感倍增。
但喜欢的事(即倾向)却不一定擅长,因为不擅长,就容易产生挫败感。
即便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当一个人的天赋技能确实不在喜欢的这件事情上时,不论他多喜欢,最后也很难结出胜利的果实。
久而久之,喜欢的也变成不喜欢的。
于是,就能力(擅长的)和倾向(喜欢的)这两个核心因素,作者一一拆解,秉着教授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他运用数据模型和数字结果,以写论文的形式,一一呈现给读者。
书中列举了大量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旨在告诉读者,要如何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程度来分析自己的未来人生。
因为,数字会说话,数据也能帮你做更好的选择。
他把“认识你自己”作为根本目标,并反复强调此认知极为重要。
结论是,最好在喜欢的行业中做擅长的事,如果无法满足,那么退而求其次,做擅长的事,因为兴趣总是容易变。
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借用了很多心理学界的既定模型和研究。
比如RIASEC模型。
研究者约翰·霍兰德划分了6项基本兴趣领域,每个兴趣领域的首字母连起来,构成了现行的RIASEC模型。
R即现实型(Realistic):实践-技术导向。
属于这一兴趣领域的人偏爱那些需要力量、协调和手部灵活性,且能达成具体可见结果的活动;
I即研究性(Investigation):智力-研究导向。
拥有这一兴趣侧重点的人偏好于探讨物理、生物或文化现象,进行象征性、创造性或观察性的活动,并希望自己能够理解这些现象;
A即艺术型(Artistic):艺术-语言导向。
那些对艺术-语言领域感兴趣的人,偏爱开放性和无组织的、有关艺术化自我表达或创新性产品生产的活动,也包括与材料、语言或和人打交道的活动;
还有诸如,S社会性(Social:社交导向;
E企业型(Enterprising):企业导向;
C常规性(Conventional):常规导向;
这些类型的人,顾名思义,或是偏向社交,或是影响别人或控制局势,或是有序系统地处理数据等。
霍兰德认为,兴趣是基本的个性取向,人们在找工作时应首先考虑它。
并且,这些兴趣偏好也与休闲活动有关。
而天赋,最好与职业和人生规划相匹配。
再比如,“乔哈里视窗”。
作者认为你要真正搞懂那四个象限,即“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没意识到)、“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打开自己,与他人一起发现自身个性中被隐藏的部分;
另一方面,得到别人对于自身的反馈,以此来了解自身的情况,减少“盲区”。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供了部分自评问卷和行动建议,有些能立刻上手或跟着改善,以帮助读者能快速提升自我的职场竞争力。
以我看来,这是一本相对论文化的书,或许更适合应届毕业生或对目前职业存在一定迷茫的年轻人。
如果你是一位职场菜鸟,可以一读;
但如果你已是职场老油条,大可不必还借本书来摆脱自己的困境,或“认清自己”,因为,舍本求末了。
总而言之,对于年轻人来说,要肯定天赋的重要性,尽力找到自己的天赋,多回顾总结自己,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然后,再来决定以后的职业道路怎么走。
每个人,能在喜欢的行业里做擅长的事,是再也幸福不过的事。
作者:遇见懒茶。多平台原创作者,愿以最真挚朴素的文字,打动你最柔软的内心。原创作品,感谢阅赞,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