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模式意义(互动教学是否有效)
互动教学模式意义(互动教学是否有效)关于“有效”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因此,教师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需要关注其含义和特征,避免在组织和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走入误区,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如预期。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是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必须实施恰当的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具有责任担当,能够实践创新,最终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要改变、提高和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
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 主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做中学”。从表面上看,这些理念均指向学生的学,但其 实质都是在强调师生互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需要关注其含义和特征,避免在组织和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走入误区,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如预期。
本文共5327字,仔细阅读需14分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是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必须实施恰当的互动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具有责任担当,能够实践创新,最终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要改变、提高和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
因此,教师开展有效的互动教学需要关注其含义和特征,避免在组织和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走入误区,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如预期。
什么是有效互动教学?关于“有效”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从“有效果”角度讲 在有效互动过程中 学生能够有所收益 即能够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规律 掌握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社会情感技能 形成协同合作意识、理性批判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等。
所以,有效互动的根本价值诉求应该是“学生理解了什么”“学生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养成了哪些情感”。
从“有效率”角度谈 在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 能够获得较多的成果。
通过互动教学 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相应的概念进行了认知建构 并且收获了相应的能力和情感。
从“有效益”角度分析 有效互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容易地学习 促进整个教学活动更加顺畅、优良地发展。
一方面,有效互动能够帮助教师深人了解学生的学情 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调整课程的基调与进度 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另一方面 有效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着眼点由“学答”转变为“学思” 即引导学生由记忆“知识是什么”转变为思考“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
总之,有效互动教学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专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虚假互动”和一言堂的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创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旋律的课堂教学。
有效互动有哪些特征?“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改善学生、提升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因此,有效互动的本质同样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互动有五个主要特征:即公平性、动态生成性、主体之间民主平等、教师监控的自觉性、学生活动的主动性。
1、公平性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无歧视原则”强调所有儿童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有效互动教学具有公平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效互动是全体学生参与的互动 而非局限于个别人的互动。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创造互动机会,组织全体学生针对某个主题进行互动 不可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在小学数学“有关0的加减法”一课中 一位教师在讲解后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发现学优生表现得都很好,而一些学困生表现得稍微欠缺一些。教师感觉很纳闷儿,经过反思 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并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忽视了部分学困生。
因此,教师在复习课上开展了互动教学环节,挖掘学困生在理解“0的加减法”上的思维方式。
师:你们对“0的加减法”都清楚如何计算了吗?
学优生纷纷点头 部分学困生也随声附和。
师(专门提问了一位理解能力较差 但是很听话的学生):你今天运算得很准确 5-5=0和5-0=5 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请你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A(一边伸出两只小手做着动作,一边说):我拿一把大剪刀 把5个都减掉 我就知道5-5=0了。我还是用大剪刀一剪 这次一个也没有剪到 我就知道5-0 =5了。
师:你刚才说的是用什么样的剪刀减什么样的东西呢?
生 A:我是用昨天的那位修剪花草的叔叔手中的大剪刀去剪小树枝。
教师瞬间顿悟 学困生之所以有些许困惑 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其认知习惯有些许冲突 过于理性、过于抽象。
学困生其实可以通过生活中感性的事物来联想到理性的知识,但是需要教师来设计引导的脚手架。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投入一些精力与学困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了解其思维方式、学习习惯 这样可以引导他们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 从而爱上学习、乐于学习。
第二,有效互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情况以及遗传因素的不同 个体之间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追求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因此 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赋、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只有正视并尊重差异 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促进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发展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公平。
2、动态生成性
课程教学是可以预设的,但是教学过程并不可能按照预设的进程执行 师生互动必然会对预设的课程进行“再生产” 生成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以及最终的教学价值。
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互动过程进行预设,但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走教案” 照搬预设的活动环节是行不通的。
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学生的认知结构也是动态发展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课程的动态生成。
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作为学生的生长点来进行教学。互动教学预设与生成是共生的 互动的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 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例如《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一课的教学中,一位化学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卤元素这一章时,本来计划用1分钟通过一张 PPT回顾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现象。
在讲解到“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的现象联想到“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时,一位学生产生了疑问,并勇敢地举手请教教师。
生:老师,您怎么得出钠的密度就比水小呢?
师:因为发生反应时钠浮在水的上面。
生:金属钠周围的气体也会对它产生影响(班里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该学生的观点)。
师:请你细致地说明一下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因为数据表中显示 钠的密度为0.97g/cm’,应该97%的体积在水下,只有3%的体积在水上。反应时 金属钠却完全浮在水面上。
师: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我还没有想好。我仔细研究后,明天回答同学们。同学们也要帮忙一起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第二天,教师和学生继续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互动。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就一个知识点产生了新问题 从而转变了教师课堂教学预设的轨迹 生成了新的课堂研究内容。
学生具有新的疑问 这是一个有效教学的切入点 教师很好地抓住了时机 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解决了新问题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提升了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3、主体之间的民主性
随着课程理念的发展 互动教学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亦由原来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转变成“双主体”的关系。这种转变显然将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者。
在有效互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我”和“你”的平等关系 彼此之间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氛围。但是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需要具有协同性。
如果教师的主体性太弱 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缺少引领性、缺乏创造意识 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过当 就有可能出现过度自由,学习状态松散 课堂秩序紊乱,影响教师指导。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物理“杠杆”一课时 一位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在讲解完杠杆的结构和特征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讨论生活中具有杠杆原理的常见物品。
在讨论过程中 很多学生并没有探究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而是“趁机”聊起了网络游戏,还有一部分学生联想到具有杠杆原理的常见物品 但是没有深入地分析结构特点,而是就这个物品进行了新的探讨“话题”。
然而 教师并没有监控整个讨论环节,而是在讲台上准备着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彻底把课堂教学的“权利”赋予了学生。学生讨论“热闹非凡”,但收获极少 造成了“虚假”的互动。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表现得很尊重学生的课堂自主权 然而并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 缺乏一定的主导性 任由学生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 设计、监控、调整教学状态 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互动。
若教师主体性发挥过当,则会抑制学生的发挥 甚至倒退回“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导致课堂氛围如同一潭“死水”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少机会进行思考和探索 不利于学生的“学思”。
4、教师监控的自觉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虽然为“双主体” 但是在“双主体”关系中,教师应该且必然具备“主导性”。
教师应该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修订、实施、反思。而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认识水平具有局限性 所以学生更多的是基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建构认知、发现新问题、探索并解决新问题。
学生是无法把控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的 并且学生还无法真正独立地学习 难以解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 必然需要教师的监控、协助、指导和点拨。
在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 应该树立“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责任意识,对整个互动过程进行把控。
案例:估算
“同学们 今天有很多叔叔、阿如夷来听我们的课 你们有什么感觉?”教师问。一个女孩儿回答:“我很高兴 但觉得有点儿紧张。”一个男孩儿说:“我也是。”
教师补充道:“别说你们 我也有点儿紧张。你们看,我的腿直发抖。”孩子们被逗笑了。
教师问大家:“叔叔、阿姨有多少人?”同学们异口同声:“不知道。”教师说:你们可以估计一下。”孩子们转过头来观察教室后面坐着的人。一个学生说大概40 多人。”
教师问:“你是怎么估计的?”“教室的一半儿我们坐,另一半儿差不多被叔叔、阿姨坐满了 人数可能和我们班的一样 大概是40多人。”
“对,就像这样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用估计。”教师鼓励说:“这个问题暂时讨论到这里。”
“当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逛商店时 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暴龙机(一种电子游戏机)。”很多男生叫道。“它的价格是多少?你们注意了吗?”“可能是50
元。”
“你怎么知道的?”“我买超人(玩具)要 50 多元 我想暴龙机差不多也是这 个价钱。”“还有其他看法吗?”教师慢慢地问道 “可能是100多元。”一个学生
说,“我去看过,准确的价格记不清了。
”教师说:“是128 元。”
“怎么知道的呢?老师 你也喜欢暴龙机?”同学们惊喜地问。
“我的儿子和你们差不多一样大,他也喜欢暴龙机。昨天下课后 我坐车去商店看的的。”
教师把一张暴龙机的广告画挂到黑板上。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消除了学生怯于表达、羞于表达的心理障碍 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更是认清自己的位置 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 主导整个课程教学的“脉络”
5、学生活动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教育密切相关。
“学生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 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积极的探索者 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着学生来开展 教师设计的互动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取预期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些均为外部影响因素,若想让学生真正地融于互动教学中 则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要进行有效的碰撞 学生自身还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带着各种动物的头饰来到学校,准备学习这一课。虽然还没有到上课的时间 但是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
因此,如果互动教学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那么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使互动教学流于形式。
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消极的、被动的 那么教学活动会不可避免地重蹈“填鸭式”教学的覆辙。
由此可见,有效的互动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教师的安排、组织下 学生具有极强的内在驱动力,促进自己融于互动教学中,启发思考、训练思维,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整理自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丛书《互动教学能力实训》,李高峰、刘杨著
版权说明: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