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蓝田哪里旅游好(下有苏杭最早出自陕西蓝田)

蓝田哪里旅游好(下有苏杭最早出自陕西蓝田)春到杭州太子湾,美景看不够清代乾隆下江南的野史更是将“苏杭”“吹”的天花乱坠,加上历代对“苏杭”的传说,清代小说家将“苏杭”作为其故事发生地写成许多通俗演义及小说,大都讲到苏杭风景秀丽,市容繁华,为许多外地人所倾心、眷顾,这无疑又是让“苏杭”火了一把。像清末蘧园《负曝闲潭》第一回,倍加赞赏:“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单说这苏州,自从吴王阖闾筑了城池,直到如今,那些古迹,都斑斑可考,不要说什么唐宋元明了。”清末刘鹗《老残游记》记载曹州董家口一爿油盐杂货店掌柜听说老残从江南来,便说:“江南真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就连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在第一回中也说道: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历仕五代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陶谷,收集五代十国的民间谚语著成《清异录》,书中收入有关杭州的民谚“地上天宫”条目,赞词称“轻清秀丽,东南为甲;富兼华夷,余杭(杭

一、“天堂”之语由来

据北宋刘焘《树萱录》记载:“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莲塘、竹径、酴醾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栏、碾磨、麻、稻垄塍鳞次。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可如今我们听到的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员半千的庄园“极风景之胜”,在当时人们眼里可与天堂媲美。焦戴川,在蓝田县境内。此处可以有两种解释,指焦岱河,或指焦岱镇。(笔者下次专文介绍)清代翟灏在《通俗编》指出:“苏杭之谚,乃仿于此。”这便告诉我们了正确答案。出自于蓝田,但是这个遗址不在蓝田,而应在长安县桑园村,明天有专文介绍。

蓝田哪里旅游好(下有苏杭最早出自陕西蓝田)(1)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天堂指的是与地上的人间相对的以玉皇大帝为天庭皇帝的神仙天界,人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魂魄,人死了会“魂归于天”,并且认为其祖先死后会在天上看着自己,在天之灵会保佑自己及在人间的子孙后代,甚至上善之人死后可以成仙成神荣入天堂,因此有人说“人在做,天在看”,这也便是中国人为何有敬天祭祖的传统。与天堂同意的有天国、天界等词。但这只是民间的信仰而已。在三大教中也有对天堂的介绍。道教认为人若得道,就可成为神仙。《太平经》:“上善之人”,死后阴曹判官“着善籍之文,名之为善人之籍”,“行仰善,与天地四时五行合信,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当,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共进于天神。”并在《云笈七签》卷二十一“天地部”称,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和民间信仰不同的是,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而在道教中,玉皇大帝的职能是承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佛教所说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并且认为天界是一个人人相爱、众生平等的地方。基督教认为,天堂是唯一神祇与众天使、圣人居住之地。一般人类只要信奉耶和华上帝就可以进入此地。


唐代诗人任华(约715-774)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吟咏:“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这应该便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滥觞。在此之前,江南中心绍兴曾因其繁华而被称作“仙都”,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曾被贬到地级市杭、苏二州做官,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与身为浙东观察使的宰相元稹(779—831)夸口,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不过被元相奚落了一顿。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诗人殷尧藩(780—855)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见殷尧藩待御忆江南三十首,诗中多叙苏杭胜事,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他在二州任上虽写过不少夸赞“苏杭”的诗篇,其中一首咏道:“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最好官”,也将苏州杭州并称“苏杭”,但却始终没有提及“天堂”二字。

蓝田哪里旅游好(下有苏杭最早出自陕西蓝田)(2)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今江苏苏州人)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此时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只有一字之差了,意思可谓是一模一样了。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记载为“上说天堂,下说苏杭”,措辞虽有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但显然晚了许多年。有一种说法是:北宋开封地方有句俗话:“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那么由此演变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可能也是有的。果真如此,谚语当在北宋年间形成。但若真要追根溯源,时间恐怕比北宋还要早得多。

三、为何是“下有苏杭”

为何是“下有苏杭”不是其他地方。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李华推为“关外名邦”的常州,被顾况誉为“江表大郡,吴兴为一”湖州。这些地方都没有成为江南的冠冕。“苏杭”受到如此推崇,无疑与其富庶有关。白居易曾称颂:“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这句诗表明两地共有特征:“丽”,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还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因此将“苏杭”作为“江南”的代表,不仅仅是因其富庶,还在于其景色佳丽,此种情此景对许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的。因此才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语。

四、“苏”与“杭”的排序

蓝田哪里旅游好(下有苏杭最早出自陕西蓝田)(3)

“苏杭”,指的是江苏的“苏州”和浙江的“杭州”,横跨两省的地方怎么会牵扯到一起,而且为什么一提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是“苏”在“杭”前,这的确是有趣的事情。有人说这源于白居易的“苏杭两州主”、“苏杭自昔称名郡”、“江南名郡数苏杭”之句,但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足以说明白居易偏爱杭州,如此便可将“杭”放于“苏”前,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去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碉堡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竟然来自蓝田苏杭的排序问题,为什么“苏”在“杭”前?范成大在《吴郡志》率先提出这一问题:“谚犹先苏后杭,说者疑之。”接着范引用了白居易“霅川(湖州)殊冷僻,茂苑(苏州)太繁雄,惟有钱唐郡(杭州),闲忙正适中”一诗,意谓是苏比杭繁雄的缘故,事实的确是这样。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他在杭州任上,曾把苏州、湖州和杭州作过比较,有诗曰:“霅川(湖州)殊冷僻,茂苑(苏州)太繁雄。唯此钱唐郡,忙闲恰得中。”在苏州任上时写道:“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这里都反衬出苏州的繁盛超过杭州。唐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雄州,成为江南唯一的最高等级的州,《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元和郡县志》里更是记载道:唐元和年间,苏州已有十万零八百户。当时杭州仅是上州,三万多户,十几万人口,因此,在当时地域和人口上“苏”显然占了上风。白居易做过这两个地方的长官,“我为刺史更难忘”,之所以五次在诗中连称“苏杭”,绝非偶然。正因为此,白居易把自己偏爱的诗集,一份藏庐山,一份藏洛阳,还有一份藏在了苏州。碉堡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竟然来自蓝田有人会问在之后“杭”的发展于“苏”不相上下甚至还快于苏州,为何还要将“苏”置之于前。的确,北宋时期苏州户口甲于全国,但在之后杭州发展要快于苏州。国学大师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中记载“宣和间,户至四十三万”。以一户五人计,当有二百十五万人之众。与此同时杭州在急速发展,尤其宋室南渡,在杭州建立了小朝廷,历时一百五十多年,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是苏州可以抗衡的了。但即便如此,苏州的经济地位,仍然举足轻重。《苏州史志笔记》中有记载:“自钱僚国吴越,北宋都汴梁,南宋都杭州,物质之取给予苏州者日多。”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终把苏州放在前列,足以证明苏州的重要。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押韵,“上”与“下”相呼应,“天堂”与“苏杭”相呼应。其实不然。若“上有天堂”之句改为“上有天都”,“下有苏杭”岂不改为“下有杭苏”。此明显站不住脚。因此清代杜文澜在《古谣谚》说:“予以谚语因欲押韵,故先苏后杭。解者以白诗证之,错矣。”如今“苏杭”之语,实则是历代对“苏杭”之语的沿袭,但更主要的是历史的重要性。

五、历代对“苏杭”的宣传

古时对地方的宣传大多建立在名人的诗文基础上,历代对“苏杭”宣传颇多,以至于后人将“上有天堂,下有员庄”之语多有忘却。唐中叶,白居易既做过杭州刺史,又做过苏州刺史,苏杭二州有幸遇到这位大诗人,不出名都很难了。白居易在《春题湖上》写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自己吟诗还不够他还向越州刺史元稹夸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杭州)尽不如。”其实,当时越州何至于不如杭州?无非是文人之间夸口吹牛罢了。后来他做了苏州刺史,又称赞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无非是夸赞自己为官的地方的好而已。他又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又说“江南忆,其次忆吴宫”。此外,他还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一句“江南名郡数苏杭”,便将“苏杭”吹捧成了“人间天上”。此话足以使“苏杭”名誉天下。

历仕五代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陶谷,收集五代十国的民间谚语著成《清异录》,书中收入有关杭州的民谚“地上天宫”条目,赞词称“轻清秀丽,东南为甲;富兼华夷,余杭(杭州)又为甲。百事繁庶,地上天宫也。”将“苏杭”称之为“天宫”,足以见之繁华富丽。这也足以说明此苏杭之语在此时已流传甚广了。在北宋首都开封“苏杭”甚至成为繁华富庶的代名词,当时境内流传“苏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宫”俗语。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则更脍炙人口:“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写道:“水光滟潋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汝浓抹总相宜。”多人吟诵以至于连宋仁宗赵祯也忍不住写诗夸说杭州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经过名臣陶谷、词人柳永、文豪苏轼、宋仁宗赵祯一个接一个吹捧,无疑又让“苏杭”名声大振。俗话说“三人成虎”,谎话说的多了,便让人误以为真了。而“苏杭”的富丽的确存在,于是在名人效应下这种“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扩大。

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有个宋代的江西秀才,骤见西湖而叹曰:美哉,奇哉,殆天造地设之景也。可见此时“苏杭”已经在华夏广泛流传。而南宋时期,杭州作为都城,苏州作为都城附近的大州郡,苏杭的地位就更重要了。诗人范成大编著的《吴郡志》说:“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虽然有些许差别,但意思几乎是一样的,此时民间谚语已经流传甚广了。南宋灭亡之后,凤凰山皇宫虽遭破坏,但其他还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称杭州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天城”,并向西欧及全世界广而告之:“杭州有趣极了,使人有天堂之感。”天堂杭州逐步走向世界。元初女真族人奥敦周卿见到西湖,也情不自禁写下了散曲《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曲收入元杨朝英《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所谓“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不过是引用了民间谚语而已,但这无疑又将“苏杭”吹捧了一番。

明代,来华的天主教教士Trigault在《行在考》中又记为“上说天堂,下有苏杭”。郎瑛在《七修类稿》则记为“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南海人邓林《初入杭诗》写道:“游遍江湖未到杭,不知人世有天堂”更是将“苏杭”夸成“天堂”。正德年间,有个日本国使者经过西湖,题诗道:“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著工夫。”此足以说明“苏杭”的名声早以驰名中外。冯梦龙更是将“苏杭”写进《古今小说》,其书第一卷描写道:“那伙同伙商量,都要到苏州发卖。兴哥久闻上有天堂,下说苏杭,好个大码头所在,有心要去走一遭,做这一回买卖,方才回去。”罗懋登通俗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二回写道:既然是人间天堂,自然难免为天神所垂青。据说观音大士就曾“合掌恭敬”,向燃灯老祖称道过:“南瞻部州有个古迹,名叫做杭州。自古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个善地。”明末清初李玉《清忠谱》上《闹诏》有:“自古道:上有天堂,下说苏杭。”

清代乾隆下江南的野史更是将“苏杭”“吹”的天花乱坠,加上历代对“苏杭”的传说,清代小说家将“苏杭”作为其故事发生地写成许多通俗演义及小说,大都讲到苏杭风景秀丽,市容繁华,为许多外地人所倾心、眷顾,这无疑又是让“苏杭”火了一把。像清末蘧园《负曝闲潭》第一回,倍加赞赏:“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单说这苏州,自从吴王阖闾筑了城池,直到如今,那些古迹,都斑斑可考,不要说什么唐宋元明了。”清末刘鹗《老残游记》记载曹州董家口一爿油盐杂货店掌柜听说老残从江南来,便说:“江南真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就连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在第一回中也说道: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选自《焦岱史话》,柳育龙著。欢迎关注九州文萃,作者:柳育龙

春到杭州太子湾,美景看不够

蓝田县志与家谱记载柳公权墓地在蓝田,那耀州墓地是真是假

秦桧残害岳飞,曾孙却精忠报国,但后裔却因愧姓秦而改姓

陕西小伙缺钱挖祖坟结果墓地轰动考古界,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