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几年后一个夏天的黄昏,刘慈欣在阳泉家中的床下翻出整整一箱子书,里面有《托尔斯泰文集》《白鲸》《地心游记》《太空神曲》,以及后来在《三体》中承担主角叶文洁思想变化的关键道具——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他最先看的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父亲告诉他:“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这是他第一次与“科幻”正面相逢:“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那时候,这些书只能属于个人的私密阅读,“我就像一个人在一座孤岛上一样,是很孤独的一个状态”。无论科幻文学还是个人命运走向,总是与时代和社会进程密切相关甚至是同步的。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3岁时因父亲工作变动,举家从北京煤炭设计院迁至山西阳泉三矿,他还有一部分童年时光在老家河南罗山的农村度过。1970年4月25日,对刘慈欣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他在回顾自己的科幻之路时总会提到,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看着漆黑的天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1)

2006年,山西娘子关电厂的工程师刘慈欣在业余时间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连载,很快受到科幻迷的热烈追捧。他乘势又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版了《三体Ⅱ·黑暗森林》和《三体Ⅲ·死神永生》。《三体》系列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虚构的“三体”文明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颂扬了勇敢承担拯救人类文明使命的集体主义英雄。

《三体》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不仅在国内赢得众多赞誉,而且成功走出国门,在海外圈粉无数,并赢得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有效地改变了中外科幻长期以来单向交流的局面,是我国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典范。

北京时间2015年8月23日,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举行。宇航员凯尔·林格伦从漂浮在地球之外35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通过视频连线向全球宣布,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获最佳长篇故事奖。他是该奖自1953年创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消息传来,全球科幻界沸腾不已,当时,刘慈欣正在他生活的小城山西阳泉一条泥泞的路上开车,成为50多年来唯一一位没有到场的雨果奖得主。《三体》的英文版译者、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代替刘慈欣领奖并致辞:“雨果奖是科幻界的一座灯塔,但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得到这个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创立,和星云奖一起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更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三体》作为非英语作品第一次获奖,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之作,刘慈欣更是成为人们心中的“中国科幻第一人”。

其实,早在2010年,刘慈欣已是蝉联9届的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复旦大学严锋教授对他的标志性评价“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可以说颇有预见性。《三体》获奖,一方面让世界科幻大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使本土科幻文学从亚文化走向了大众文化与国际舞台。

“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无论科幻文学还是个人命运走向,总是与时代和社会进程密切相关甚至是同步的。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3岁时因父亲工作变动,举家从北京煤炭设计院迁至山西阳泉三矿,他还有一部分童年时光在老家河南罗山的农村度过。1970年4月25日,对刘慈欣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他在回顾自己的科幻之路时总会提到,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看着漆黑的天幕上缓缓飞过的闪亮之星,站在池塘边仰望星空的刘慈欣心中生起一股莫名的向往之情。

几年后一个夏天的黄昏,刘慈欣在阳泉家中的床下翻出整整一箱子书,里面有《托尔斯泰文集》《白鲸》《地心游记》《太空神曲》,以及后来在《三体》中承担主角叶文洁思想变化的关键道具——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他最先看的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父亲告诉他:“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这是他第一次与“科幻”正面相逢:“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那时候,这些书只能属于个人的私密阅读,“我就像一个人在一座孤岛上一样,是很孤独的一个状态”。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2)

刘慈欣最早写科幻小说是在1978—1981年,第一部长篇作品写于1980年,当时找不到地方发表。1985年,大学毕业的刘慈欣被分配到娘子关发电厂工作。这是一个散漫而孤绝的北方小镇,恋爱、结婚、生子、升职,倏忽十年,日子过得平静而庸常。当时,妻子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工作,每每夜晚来临,照顾女儿睡觉之后,刘慈欣关上房门开始写作。窗外,风车划破空气,太行山寒风呼啸,窗内,他以想象为翼,用文学和宇宙对话。他通过订阅《科学美国人》等杂志了解科技动态,为了积累素材,常常坐六七个小时火车去北京查阅资料,直到有了互联网,这一切才有了改观。后来他在《流浪地球》序言里写道:“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

1997年,刘慈欣写了《梦之海》和《诗云》两个短篇,辗转两年之后才找到艰难为继的《科幻世界》杂志。他把写好的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寄给社长杨潇,杨潇看后十分喜欢,但几经周折也未能顺利出版,直到2003年才经阿来推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99年,短篇《鲸歌》《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和《带上她的眼睛》得以发表,自此,刘慈欣的作品开始在《科幻世界》频繁出现,拥有了一批亲切地称他为“大刘”的粉丝。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3)

《三体》最初在2006年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

2006年刘慈欣发表短篇小说《山》的时候,不仅他自己觉得那完全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梗概,许多读者也来信希望他写成长篇,于是他决定暂停中短篇创作,开始写作《三体》这部日后为他带来无数赞誉的长篇小说。《三体》最初名为《地球往事》,刘慈欣创作的初衷是,除了讲述未来科技的博弈和生存空间的争夺以外,思考“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生存”

《三体》的创意来源于一部天体力学书籍,里面介绍了一个“三体问题”:把宇宙简化为三个有质量的点,这三个点在质量与引力作用下做完全无规则的运动。这样的现实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受到吴岩在《中国轨道》里描写人类不顾一切探索太空的启发,刘慈欣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展开了关于“三颗无规则运行恒星的恒星系”的构思,将时代背景设定为20世纪60年代到500年后人类的一段特殊历程,以恢宏的笔触描述了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2006年5月,《三体》在《科幻世界》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连载,同年,该作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由于连载的反响太好,2008年1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一《三体》。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4)

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没想到《三体》发行量连创新高,出版社决定乘势而上,2008年5月不经连载便直接推出2007年底完成的《三体Ⅱ·黑暗森林》单行本,果然销量再上台阶,一时洛阳纸贵。

“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亿万年的漫长时光”

《三体》的问世迅速引起了科幻爱好者的强烈关注,此时恰逢中国新媒体兴起,微博、贴吧、豆瓣等新形态的网络空间遍地开花。小说中的经典语句“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在网上到处流传,刘慈欣本人也经常在网上与科幻爱好者进行交流讨论。这一时期的“三体热”虽然仍属小众传播,但已经初具爆发潜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慈欣原计划用三到四年完成的《三体Ⅲ·死神永生》于2010年10月提前出版,甫一问世便为刘慈欣赢得了众多荣誉,连续获得2010年度第2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第9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科幻文学奖,以及2017年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等。

严锋指出,回顾近20年来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几处爆发点,其中三个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三体》的出版、《三体》获雨果奖和《流浪地球》热映,而这些爆发点都与媒介的发展有关。2015年《三体》获雨果奖,彻底引爆了网络舆论,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史上的现象级作品,实现了“从科幻亚文化群体向主流人群的辐射”。有网友称,中国科幻小说从此进入“三体纪元”时代。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5)

《三体》艺术插画

对于《三体》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主流文学界和学术界也给予了集中持续的关注和讨论。《人民文学》时隔30多年之后于2012年第3期以专题形式刊发了刘慈欣的4篇旧作:《微纪元》《诗云》《梦之海》和《赡养上帝》。其中《赡养上帝》还获得了《人民文学》第一届“柔石小说奖”短篇小说金奖。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的英文刊物PATHLIGHT(《路灯》)2013年第1期刊出“未来”专号,翻译了王晋康、刘慈欣、郝景芳、陈楸帆、凌晨等科幻作家的作品。2019年9月23日,《三体》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足以成为科幻文学重新回到主流文学视野的力证。

刘慈欣在世界文学场域获得的成功,说明中国人如何想象未来、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深受世界关注

科幻文学的主题常常关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被视为最具“世界性”的文字,可以超越国界和语言,引起跨文化的共鸣。《三体》获雨果奖是中国科幻文学海外传播的典型范例,和翻译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多少会有一些出于折中考虑的损失。但科幻文学因其舶来性质,与英语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相对而言能比较完整。《三体》和《三体Ⅲ·死神永生》的英文译者刘宇昆是一名华裔科幻作家,对中美文化都比较熟悉,本人也曾是雨果奖获得者。《三体Ⅱ·黑暗森林》的译者乔尔·马丁森也是一位科幻迷,曾翻译过刘慈欣的《球状闪电》节选、《思想者》等中国科幻小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读者、作者、译者的完美合一,保证了《三体》英文版的质量。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6)

英文版《三体》

翻译《三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正确翻译书中的科技术语和物理名词,刘宇昆不仅列出详细的汉英对照表,还找来许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朋友解答技术性问题。作为将《三体》带入西方科幻界的关键人物,有评论称,“从为《三体》译出第一个英文字符开始,刘宇昆就代表着刘慈欣站在西方读者、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的面前”

2014年11月,《三体》英文版由多次出版星云奖、雨果奖作品的美国托尔出版社推出,出乎意料地迅速获得了美国科幻迷的热烈响应,甚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已故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著名导演卡梅隆等人,都因此成为刘慈欣的粉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球收藏图书馆数量达到了725家。

《纽约时报》以“《三体》为美国科幻小说迷换口味”为题刊发了书评,提出“目前美国的很多顶尖科幻小说作家摒弃传统的外星人入侵情节,更青睐反映现实世界的题材,诸如气候变化和性别转变之类”,评价《三体》“唤醒了中国的一个文学类型”;《华尔街日报》认为“三体问题其实也暗指了地球的环境危机”;一些美国科幻圈的资深评论家也纷纷为《三体》撰写书评,对刘慈欣不吝赞美之辞,认为他“站在了推测思索性小说的顶峰,无论语种”。

《三体》在海内外出版市场的现象级火爆,是建立在其作品的优异质量之上的,也是优秀文学作品大众传播的一个成功范例。“三体热”从科幻圈开始逐渐扩散至科技研发、互联网、教育等其他领域。就教育界而言,不仅研究《三体》及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论文与日俱增,其作品《带上她的眼睛》被收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微纪元》被纳入2018年语文高考范围,这可视作科幻文学备受重视的风向标。

在大众眼中,《三体》几乎等于“中国科幻”。2013年,刘慈欣即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被视为“中国科幻第一人”,“三体”也成了科幻界最大的IP,带动了包括动漫、影视、游戏、艺术等各类文化产业的活跃发展。舞台剧版《三体》作为国内第一部被搬上舞台的科幻作品,首演票房就超过千万元。今年春节档上映、同样改编自刘慈欣原著的《流浪地球》电影票房达到46.5亿元,2019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中国科幻大会创立并连年举办,银河奖、水滴奖、晨星奖等专业奖项各领风骚……这些也是所谓“后三体时代”的辐射效应。

刘慈欣眼中的三体(刘慈欣与三体背后的故事)(7)

舞台剧《三体》剧照

2018年底,刘慈欣被授予英国科幻最高奖项——2018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在世界文学场域获得的成功,以及由此引发的科幻文学热潮,说明中国人如何想象未来、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深受世界关注,可以看作是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学由内而外参与世界文学建构的深度融合与互动。

这里是“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曾套用康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科幻文学观:“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在此也不妨套用《星际迷航》中的话来表达期许,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宇宙就是我们最后的边疆,我们要探索无穷的未知世界。中国科幻文学已经起航,必将在未来感日渐衰微的平淡生活中绽放出一朵让人惊奇的焰火。

(作者:汤俏 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