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能迅速捕捉猎物是因为什么(黄雀捕食螳螂在后)
螳螂能迅速捕捉猎物是因为什么(黄雀捕食螳螂在后)靠伪装躲避天敌,正面对敌的螳螂有什么样的秘密武器呢?而要说起螳螂,最吸引人的就是它那两把“大镰刀”,并且上面排列着锋利的尖刺,捕猎时就是这两把“工具”牢牢地将对方锁主,什么蜥蜴蟒蛇,它都不放在眼里。双刀赴会,大战四方的螳螂,战斗力永远是个迷。捕鸟是螳螂的一项技能,尤其是蜂鸟,最对螳螂的胃口。专心采花蜜的蜂鸟,丝毫没有注意到危险的靠近,螳螂果断出击,瞬间蜂鸟成为了它的盘中餐,这身手着实让人佩服。几乎所有种类的螳螂,都有这种癖好,研究人员经过观察发现,在美国地区,红玉喉北蜂鸟是最多的受害者,约1/4的捕食都是针对这种蜂鸟,根本原因在于红玉喉北蜂鸟的平均体重不到4克,还没有螳螂重,在这场对决中,也没有优势可讲。自然是难逃其“黑手”,再加上隐藏在绿叶丛中的螳螂,将自己伪装的很好,发现它更是难上加难,而要说起伪装,众多螳螂中,有这样一种娇美似花的品种,是当之无愧的“螳螂西施”。通体颜色姿态就像是一朵
经典动画《黑猫警长》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是多少人的童年阴影。新婚之夜母螳螂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并且吃掉,后来经调查竟是螳螂家族的习俗。
新婚之夜母螳螂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并且吃掉,后来经调查竟是螳螂家族的习俗。
都说艺术来源于现实,这样的场景在螳螂身上是有真实发生的。最不像昆虫的昆虫,说的就是螳螂,它们大口吃肉,勇斗蜥蜴。谚语中被黄雀吃掉的螳螂,还可以反杀鸟类?
螳螂在吃什么这个问题上,从来不会思考,从不挑食专业吃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放在它身上,有可能螳螂才是在后的那个角色,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螳螂是吃小鸟的。
捕鸟是螳螂的一项技能,尤其是蜂鸟,最对螳螂的胃口。专心采花蜜的蜂鸟,丝毫没有注意到危险的靠近,螳螂果断出击,瞬间蜂鸟成为了它的盘中餐,这身手着实让人佩服。
几乎所有种类的螳螂,都有这种癖好,研究人员经过观察发现,在美国地区,红玉喉北蜂鸟是最多的受害者,约1/4的捕食都是针对这种蜂鸟,根本原因在于红玉喉北蜂鸟的平均体重不到4克,还没有螳螂重,在这场对决中,也没有优势可讲。
自然是难逃其“黑手”,再加上隐藏在绿叶丛中的螳螂,将自己伪装的很好,发现它更是难上加难,而要说起伪装,众多螳螂中,有这样一种娇美似花的品种,是当之无愧的“螳螂西施”。通体颜色姿态就像是一朵淡雅的兰花,在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中静静的“绽放”着,这就是如假包换的兰花螳螂。话说回来,螳螂只能靠伪装自己?
双刀赴会,大战四方的螳螂,战斗力永远是个迷。
靠伪装躲避天敌,正面对敌的螳螂有什么样的秘密武器呢?而要说起螳螂,最吸引人的就是它那两把“大镰刀”,并且上面排列着锋利的尖刺,捕猎时就是这两把“工具”牢牢地将对方锁主,什么蜥蜴蟒蛇,它都不放在眼里。
要知道,螳螂就算是头断掉,也可以短暂的生存下去,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再加上快速的出击速度,哪个猎物能招架得住呢?往往一眨眼的功夫,螳螂就已经开始享用美味了,再小一点的昆虫,就更别说了,只能乖乖等死了。
螳螂瘦小的身躯能进化出如此利器,属实是神奇,或许它们就是天生的“战神”。根据它出拳的姿态,更是被人类演变出来一套完整的拳法--螳螂拳,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传承了近百年。
看来不止是自然界,就连江湖也有它的传说。除了孔武有力的拳法,螳螂酷似外星人的三角脑袋上,也有一个神奇的器官。
自带3D成像的眼睛,螳螂的“视界”好精彩。正是这双出色的眼睛帮助螳螂在捕食时,精准快速的出击,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别看螳螂的嘴并不大,但是咬合力却不一般。它的嘴,咀嚼甲壳类动物都不在话下,更别说是细皮嫩肉的蜥蜴了,螳螂的食谱中,从来就没有它们吃不了的东西,吃或不吃全看心情。
“自相残杀”的螳螂,结婚就是送死?甘愿付出背后,又有哪些隐情?
婚姻带给了公螳螂什么?在螳螂的世界中,雄性竟卑微到放弃生命?针对母螳螂蚕食公螳螂的现象,以往的猜测多是,雄性螳螂地位低下,要牺牲自己为母螳螂提供营养,又或是为了后代做出的牺牲。
但是在里斯克和戴维斯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自相残杀”的场景发生,是需要特定的条件。在对比实验中,一组是吃饱喝足的雌性螳螂,在面对雄性螳螂的追求时,都会欣然接受。而另一组是雌性螳螂处于饥饿状态下的行为观察。
结果显示吃饱的螳螂是不会残害公螳螂的,而饥饿状态下母螳螂会选择吃掉公螳螂,看来这样的行为纯粹就是饥饿在作怪。
后续劳伦斯的实验又证明,野生环境下,这样的行为发生概率大大提高,想必在野外雌性螳螂的食物并没有实验室那么充足。
其实自相残杀这样的场景,在自然界这种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也是时有发生的,只不过有时候人类对它们的行为代入解读后,才出现了另一番场景,或许这也就是它们正常的生存之道!
如果你有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以上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