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挖出残破青铜器(湖南农村父子盖新房)
老农挖出残破青铜器(湖南农村父子盖新房)但还是出于好奇,凑上前去,想要一探究竟。朱桂武闻听此言,觉得有可能就是一块石头或者别的什么,总之挖出来就好了,并没有放在心上。就这样,朱桂武和家人每日在工地指挥的工人忙这忙那。众所周知盖房的第1步,就是开凿地基,虽然农村住房盖不了多高,但地基也要打在土层两米以下。这天正在打地基的工人突然间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并且招呼大伙到跟前,说自己挖到了一个硬物,好像是一大块金属物体。
1981年,湖南湘潭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生产队的朱桂武家里需要盖房子。
家里面好不容易拿到了宅基地和盖房的申请,他就和家里人迫不及待的翻看黄历,敲定了一个好日子,准备除旧屋盖新房。
朱家老宅出铜猪,断魔归本献国家朱桂武有着中国农民朴实的劲头,虽然家里面请了很多干活的瓦工,木工等,但他始终放心不下。
思量片刻,还是决定和儿子去挑选建筑材料并实时监工。
就这样,朱桂武和家人每日在工地指挥的工人忙这忙那。
众所周知盖房的第1步,就是开凿地基,虽然农村住房盖不了多高,但地基也要打在土层两米以下。
这天正在打地基的工人突然间停下了手里的工作,并且招呼大伙到跟前,说自己挖到了一个硬物,好像是一大块金属物体。
朱桂武闻听此言,觉得有可能就是一块石头或者别的什么,总之挖出来就好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还是出于好奇,凑上前去,想要一探究竟。
当他分开人群,看到地基里面有一个形似猪一样的物体,当即指挥工匠将其挖出并抬到地面。
大家将这个硬物挖出来了之后仔细端详,发现其是一只由青铜制成的猪,并且这只猪分量可一点也不轻。
虽然沉重不易搬运,但朱桂武还是将其带回家中,和儿子用清水除去浮土。
他们发现此“猪”造型别致,巧夺天工,猪身上还有多种怪异纹路,敲击会发出金属般清脆响声。
朱桂武意识到这个东西肯定是个宝贝,决定先将青铜猪保管起来。
但他毕竟只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农村也没有合适的储存空间,朱家人只是简单的将它藏了起来。
正所谓堆金积玉多财宝,富贵荣华天下知。
九华公社本就不大,围观的村民又是不少,使得老朱家出了个青铜猪的消息不胫而走。
大家除了想要看到这只猪的真实面貌以外,更多的还是想打听一下这只猪到底能值多少钱。
这也使得一些文物爱好者慕名而来,同样这次青铜猪的出土也受到了不少倒腾文物的商贩的关注,使得原本宁静的小村落甚嚣尘上。
这些文物贩子说是为了一睹青铜猪的真容,其实就是想将宝贝据为己有。
甚至有一个老板对朱桂武夸下海口,说只要将这头猪转让给他,朱家盖房子的所有费用他全都包了。
随着他们出的价格一次比一次高,也引起了朱桂武的注意。
他虽文化程度不高,但深知此物件虽然出自自家宅院,但也不知它的前世今生,并非他们家祖上遗留所来,一旦卖出之后,身上定会惹来不少麻烦。
朱家人思量再三,还是将此事上报政府。
虽然天还下着小雨,朱家人还是到了县政府,告知了工作人员此事的经过。
但是县里并没有考古工作人员,只好再向上一级请示,最终湖南省博物馆文物专家赶到了朱桂武家中来核实情况。
当专家见到青铜猪时,非常的激动。
因为从现有的考古挖掘中,这样的猪全球仅此一头。
专家提出要将朱家的宅基地全面拆除,继续深挖,因为下面有可能是一个古墓的所在,并不单只这一件文物,应该还有大量的珍宝。
在相关部门的允许下,挖掘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但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发现任何其他文物,也没有察觉有古墓存在的痕迹。
因为这只青铜猪的出土地点是湘江的一个小山坳里面,单独的一件文物,周围又没有其他的物件,属于窖藏出土。
勘验砂石发现青铜猪填土的部分全部都是细沙土,与窖藏本身的泥土又不一致,猜测是掩埋者故意为之。
原因是沙土不积水,致使青铜猪周边相对干燥,所以它才得以保存完整。
铜猪显露真面目,名注商豕形铜尊这只青铜猪现在存放于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命名为“商代豕形铜尊”。
经鉴定此青铜器距今为3000多年的商代。
所谓“豕形”,就是猪形。
而“尊”则是古代一种盛酒器物的名称。
通俗点讲,这就是一个商朝的猪型酒坛子。
其外观像一只斗志昂扬的公性成年野猪,嘴长微张,獠牙外漏尖长,双目直视,双耳竖立,鬃毛挺拔,四肢健壮,尾部下垂。
独特之处在于背部造型,猪背上有椭圆形盖板,盖板上有把手,虽然残缺,但也被心灵手巧的文物修复工作者所修复,修复后成凤鸟状。
打开盖板,背部也呈椭圆形缺口,内部中空,使得腹部可以盛酒。
整只“豕尊”总重达19.75千克,腹部内能存储液体为13公升。
高40厘米,长72厘米。
周身纹饰,复杂多变,传统繁缛。
头部饰云雷纹及鳞片,颈、腹、背和盖面饰鳞甲纹,四肢和臀部以雷纹衬地,上饰倒悬夔纹,夔首反顾,夔尾盘曲。
四肢肘部各有一个圆孔,前后圆孔均可横穿。
推测圆孔的作用是为了贯穿绳索,而使豕尊便于抬动。
也正是由于其经常抬动,以至于豕尊周身查出曾有6次修复,分别为颈背处,臀部,盖板,獠牙,猪鬃。
仅这6次修复,就可看出当时其拥有者对其使用的频率,对其的喜爱程度也可见一斑。
猪本山林猛凶兽,掌管青山十二州虽然现代文化中,猪并不被大多数人所喜爱,因为猪不是一个正确的符号或者是一个正向的称谓。
现在的猪总是被大多数人定义为蠢笨的动物。
但在商周时期,猪却有另一种身份和地位。
古时猪可以是祭祀用品,甚至有辟邪和人神沟通的作用,甲骨文就有“陈豕于室,合家而祀”的记载。
并且3000年前的猪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商周时期养猪业已经十分的发达,但猪也并没有被驯化成现在这副“好吃懒做”样子。
猪其实是一个相当彪悍,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动物,哪怕在时至今日,老人们还常有“一猪二熊三老虎”的说法,猪的彪悍程度可见一斑。
在早期的中华文明当中,猪不但不是笨懒的代表,反而是勇敢,骁勇的代名词。
甲骨文中的“敢”字就有徒手搏击野猪的意思。
在《北次山经》中所记载的46个山中就有26个山都有着对猪的崇拜文化。
甚至在电视连续剧《传奇大掌柜》中也出现了“猪叫土龙,龙管天上的事,猪管地上的事”的对白。
猪在商朝用处大,祭拜先祖和山川商周时期的社会是礼制高于一切的社会,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豕尊”的宗教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也是其根本,而它的造型,纹饰本身的鉴赏价值倒是最末端的。
“豕尊”其实并非是实用的器物,推测应该是祭祀的用具,也体现了当时的宗教观念,这个“豕尊”是神与人之间沟通的中介。
商代出土的动物青铜器具体风格应该都是抽象狞厉的,它所表达的是对上天的敬畏。
而当时的工匠是不可以进行自由创作的,尤其是祭祀用的礼器,大多必须按由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制作,是不可以凸显匠人自己本身的意图。
所以历史学家钱杭先生就认为自周朝灭商以来,西周王朝就有意识的贬低商文化,并开始对鬼神敬而远之,采取了分封制度,建立起了林立的宗法。
所以
可以猜测这只“豕尊”可能是替代真猪用于祭祀的器物,并且它被发现于地面下1.5米左右的祭祀坑中。
而这就正对应了商代甲骨文中的“瘗”(掩埋)的祭祀,所以专家们认为“豕尊”可能是用于纪念河流、山川的祭祀品,以至于它周围并没有墓室或者是其他的祭品。
当时的工匠虽不能自由创作,可是锻造和冶炼技术却让人难以想象。
“豕尊”到了博物馆之后,考古工作者依靠现在高精尖仪器分析其金属成分,发现它的成分非常复杂,含有锡铅等多种物质元素。
但哪怕是多种元素掺杂而成,历经3000多年,仍浑厚如新,可见先祖智慧和才能是多么的卓越。
文物乃是文化源,上交国家不会完“商代豕形铜尊”它见证了历史,它是时间的痕迹,它代表了一个王朝和一个时代。
而让世人知道了商朝的冶炼技术,文化和祭祀方面的知识,这些全都要归功于朱桂武这个湖南湘潭的普通农民。
其实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个地方都有多种多样的文物。
然而考古学家在墓葬中发现的文物数量很有限,博物馆里面展出的绝大部分文物都是出自人民之手,有一些是村民无意发现的,有一些甚至是家传的,所有人都主动将文物上交给了国家。
中国的很多知名文物都是村民率先发现的,类似于兵马俑,曾侯乙墓,马王堆汉墓等。
所以说文物贡献是与普通人是分不开的。
朱桂武一家将其上交给了国家,国家也给予了奖励,给了他们一面锦旗和500元的奖励。
这时有人会认为文物上交国家是没有错,但给的奖励是否也有点太少了,合法上交与非法倒卖文物之间是成百甚至上千倍的差价,这差距是让人难以接受。
但这样做,国家是有国家的道理的。
本来私自盗取,贩卖文物就是犯法的。
如果国家对公民上交的出土文物给予重金奖励,那就相当于国家变相出资收购文物,意味着倒卖出土文物的合法化。
如此一来,所有的人都会为了追求这所谓的高额奖金,而自发的形成一股民间发挖掘文物的风气,而且这股风气只会愈演愈烈。
普通的老百姓既不懂专业知识,也不是考古工作人员。
不懂的布方,更不会在挖掘过程中绘图,拍照,文字记录。
对考古学家来说,墓室本身就是一个文物,但老百姓并不知道。
一旦他们挖到墓室之后,不会将其整理,更不会修复和维护,所有人都只会乱挖一通,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宝贝挖走了事。
这样的话,将会有大量文物遭到破坏,还会丢失很多有价值的文物,也间接的遗失了历史的信息,而每天热衷于挖墓的群众自然不会管这些事情。
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刀切”,严禁盗墓,只给上交文物的群众以精神奖励,并按当地政府水平给予100~500元不等的物质奖励。
不止如此,上交晚了不仅不会给于奖励,甚至还要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追缴文物,情节严重的,处5000以上5万以下的罚款:
(一)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拒不上交的;(二)未按照规定移交文物的。
所以说有的话就赶紧上交。
虽然这样的做看上去有可能会委屈了那些好人,但也不至于鼓励和纵容坏人。
朱桂武一家不仅让时隔3000多年的“商代豕形铜尊”重见天日,也无私的上交给了国家,让它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的人欣赏,这勤劳朴实的朱家人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而这件出土自湖南湘潭的商代豕形铜尊,体现的古代人民对于驯化饲养的能力,也是一种对于农牧生活的艺术创作。
这样豕形铜尊的出土,表明了商代就已经有了对于猪的圈养和食用,而这样的造型,也是极具地方色彩的。
纵观现代对于文物的出土和保护,这样的“猪”全球只此一头,也是说明了豕形铜尊的历史悠久和其富含的丰富文化底蕴。
现如今,它被放至在湖南省博物馆内,向所有慕名而来观看的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猪龙”与“熊龙”——“中国维纳斯”与龙之原型的艺术人类学通观;文艺研究;2006(04)
论中华龙的起源;江汉考古;2000(04)
从神坛走向世俗的猪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11(04)
《中国文物小丛书·青铜器》;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12)
商代豕形铜尊;湖南省博物馆(官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