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展风采齐望祖国好河山(青春绽放在贺兰山下的京津银知识青年)
五四青年展风采齐望祖国好河山(青春绽放在贺兰山下的京津银知识青年)2000年,车平生患病在北京两次手术住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她就回到农场,休息了一段时间,又站在了自已热爱的讲台上。用实际行动恪守在上山下乡誓师大会上发出的;“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边疆”的誓言。1979年,一批批知青相继返城,在走与留的问题上她犹豫不决,每当她看到一双双期盼知识的目光时,毅然选择了留下。平吉堡当时只有一所破旧不堪的小学,桌子是泥台子,凳子学生自己带。一团党委决定利用北京知青的文化资源发展教育事业,做到团部有中学,连队有小学和幼儿园。在选拔教师时,打破了“唯成份论”,把文化程度高、有专业特长作为首选条件。因而有许多“家庭出身不好”但有才华的知青选入到教师队伍。知青老师们为了更多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通过亲朋好友从北京、天津寄来教学参考资料;骑自行车到银川市有关学校听课观摩。节假日带领学生脱土坯、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前进农场的北京知青车平生,1974年调
文/刘虎山
辛勤的教育园丁
1974年3月,农建第五师撤销,人员和资产交由农垦局管理,五个团恢复原来的农场建制。
从七十年代开始,各团场生产发展,规模壮大,人口剧增,职工子女的上学受教育成为主要问题。因而各团场纷纷新建学校,选调老师,提高办学能力,教育培养职工子女。
平吉堡当时只有一所破旧不堪的小学,桌子是泥台子,凳子学生自己带。一团党委决定利用北京知青的文化资源发展教育事业,做到团部有中学,连队有小学和幼儿园。在选拔教师时,打破了“唯成份论”,把文化程度高、有专业特长作为首选条件。因而有许多“家庭出身不好”但有才华的知青选入到教师队伍。
知青老师们为了更多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通过亲朋好友从北京、天津寄来教学参考资料;骑自行车到银川市有关学校听课观摩。节假日带领学生脱土坯、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前进农场的北京知青车平生,1974年调到学校当了一名老师。劳动了多年的她,深知自己文化知识有限,于是报考了教师函授学校,白天教书,晚上自学,如期毕业。
1979年,一批批知青相继返城,在走与留的问题上她犹豫不决,每当她看到一双双期盼知识的目光时,毅然选择了留下。
2000年,车平生患病在北京两次手术住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她就回到农场,休息了一段时间,又站在了自已热爱的讲台上。用实际行动恪守在上山下乡誓师大会上发出的;“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边疆”的誓言。
陈武先是北京景山学校的高中毕业生,他放弃了考大学的准备,向学校提交了去宁夏屯垦戍边的申请。1965年7月,来到了十三师一团。当过农业连战士、拖拉机手、加工厂技术员的他被选拔到中学当老师,由于他文化程度高,工作责任心强,被提拔为中学校长,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了农场的教育事业上。2006年,他在平吉堡奶牛场领导岗位上退休。
陈武先
也正是这些知青老师的辛勤付出,军垦团场的子弟们,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熏陶。学生们不但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学习成绩优良,思想品德端正,初、高中毕业后都成为农场各个岗位上的优秀建设者和工作者。尤其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头几年,平吉堡农场、暖泉农场、前进农场、南梁农场、贺兰山农牧场(银川八中)中学,有很多学生考入技工学校、中专和大学,成绩优秀者还考入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使得周边地区乃至银川市的部分家长,慕名将孩子送入农场中学就读。
工作后的农场子弟,没有忘记教育培养他们的知青老师,每当他们毕业纪念日聚会时,总会把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师请来,共叙师生情谊,感谢培育之恩。
1974年,为解决宁夏各市县、厂矿企业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自治区教育厅在军垦团场选拔了一批知青,经过师范学校的短期培训,充实到了地方各学校当老师,他们为宁夏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快乐的文化使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贺兰山下,那儿有知识青年,那儿就有歌声。这些朝气蓬勃的城市青年,不但给军垦团场带来了生气和快乐,也在文化传播方面带来了很多先进理念。
各团部有线广播站,是军垦人获取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听广播是军垦战士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早、中、晚大喇叭都要播放起床、上班、下班、熄灯军号,转播中央台、宁夏台新闻。每当知青广播员用响亮甜美的普通话播放《军垦生活》节目时,大家都驻足静听,因为这个节目讲的是军垦人身边的人和事。为了办好这档节目,各连队都有以知青为主的通讯报导组,将本连队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及好人好事写出来,及时报导出去,鼓舞士气,增强干劲。
看电影在当时是人们最盼望的文化大餐。每个团场的电影队放映员几乎都由知青担任。一团电影放映员、北京知青周志淳,每月最少有20天下连队巡回放映电影。每当到连队放映电影时,大家就像过节一样,穿上干净的衣服,知青们整齐的坐在场院中等待电影开映。有些知青一部影片看一次不过瘾,还要跑到临近连队再看一遍。
周志淳刻苦学习电影放映技术
知青们能歌善舞,人才济济。每当节假日和农闲时,以连队为单位组织文艺联欢活动,他们除了演唱歌曲和演出传统节目外,还自己创作编写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
各团场因势利导,发挥知青的文艺特长。每年举行1一2次全团文艺汇演或歌咏比赛。在此基础上各团都成立了以知青为主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活跃军垦人的文化生活。
一团有支20多名北京知青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农忙干活,农闲排练、下连队演出。团部要求大部分节目要自编自演,演身边的事、唱军垦人。宣传队的知青既是演员也是创作员,由他们作词和谱曲的合唱《站在贺兰山望北京》一经演出,迅速传遍贺兰山下各团的每个连队。
1966年1月,农建十三师文艺宣传队在一、二、三团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选拔组建。队员22人,其中男、女演员各7人,乐队8人,平均年龄18岁,全是清一色的知识青年。文艺宣传队节目自编自演,演出的节目充满了火热的时代激情和青春气息。在演出形式和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十多年中,师部文艺宣传队,结合军垦、农垦和知青的劳动生活实际,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节目。诗朗诵《手掌磨起了水泡》,表演唱《西大滩的新一代》、《军垦战士多荣光》,对口词《姐俩好》、《接鞭》,其中《红宁家信》荣获兰州军区兵团文艺汇演一等奖,有些优秀节目多次在宁夏广播电台录音播出。
文艺宣传队的宗旨就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军垦战士和农垦职工家属。组队初期,队员们肩扛道具、乐器,顶风沙、踏荒原下团场、到边远连队演出,每当到基层演出时,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就连十里八村的周边农民也赶来观看。
被宁夏人民喻为“塞上文艺轻骑兵”的师部宣传队,14年来为军垦、农垦和宁夏农村、工矿及城市剧院演出两千余场,观众达百万人次,给人们带来了欢声和快乐。
甜蜜的爱情生活
知识青年到军垦时,都是十八、九岁的帅小伙和花季少女。有的来自同一个城市的同一条街道,甚至是同一座学校。过去是街邻、同学,现在是知青、战友。
刚到连队时,男女分开编班,宿舍也有一段距离,甚至还有水沟、道路相隔,被称为“三八线”。由于管理严格,休息时间男女互不往来,谁都不敢越“雷池半步”。
尽管如此,他们毕竟要同上操、同吃饭、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时间长了,大家相互产生了友谊和情感。在劳动中,男战友帮女战友完成定额劳动任务,结成“一帮一”、“一对红”;女战友主动给男战友送饭票,洗衣服、缝被褥、织毛衣。
随着知青年龄的增大,团场和连队不但放松了对男女知青相互往来限制,而且还鼓励支持知青们互相谈恋爱,建立家庭。到七十年代初期,知青们相互结为连理的有一半左右,还有些知青在团场内部与其他青年、复转军人组成家庭。
知青由明巨,1965年与191名北京知青分配到二团七连。由于他在劳动中表现出色,当了排长,很快又被提拔为副连长,第二年入了党,并调入团政治处当宣传干事。1969年,由于家庭历史问题,被下放到九连劳动,不但脏活累活让他干,而且连里还指定他晚上加班写广播通讯稿。稿件写好后,要交给革命干部家庭出身、担任连队统计的北京知青杨淑义审稿同意后,才能送团广播站。
由于工作关系,杨淑义喜欢上了有才华的由明巨,由明巨也早就爱上了杨淑义,只是碍于家庭出身,一直不敢表露。杨淑义顶着压力,一个人到团部办了结婚手续。为了不让连队的同志们为难,1969年11月25日,他俩在没有举办任何仪式的情况下结婚了。
在婚后的几十年里,由明巨先后担任宁夏农垦局政治处干事,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局党委副书记,巡视员等职。杨淑义一直伴随着他、支持着他在宁夏工作到退休,实现了他们扎根边疆一辈子的初心。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知识青年都成家有了孩子。但还有少数知青找不到合适的伴侣而失落。这件事引起了各团场的高度重视。
前进农场党委把解决知青婚姻问题,当作政治任务来抓,责成场政治处走访摸底,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经过摸底全场还有132名知青(主要是男性)是单身。
为此,农场岀台政策,“凡是从农村找来的适龄女青年,并自愿嫁给知青的,允许把户口迁入农场,按规定办理招工手续,每月享受32元的工资待遇”。农场动员早先从外省嫁到农场的女职工当“红娘”,回原籍牵线搭桥。农场的老职工也纷纷写信,动员自己亲戚中的好姑娘来农场相亲。
经过两年的时间,四川、陕西、山东等地姑娘先后来到农场找到了如意郎君。为了他们喜结良缘,不少老军工、复转军人腾出自已的房子给他们成亲。他们的婚礼都由连队领导亲自主持,连队的同志和知青送来他们成家后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使他们感到无比幸福和甜蜜。1979年,知识青年按政策返城时,这些嫁给知青的农村姑娘大部分也随丈夫进城生活。
岁月如歌,青春绽放。北京、天津、银川知识青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贺兰山下的军垦大地、农垦沃野。他们留下的不只是边疆记忆、芳华英姿,还有活力奔放、激情燃烧的时代气息。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