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晨读一小时推荐好书(夜读我五辈子)
每天晨读一小时推荐好书(夜读我五辈子)买过的书没有打开过,或者随意翻翻又弃置在书房,也会制造一些惊喜。尤其是当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书房时,这种惊喜更加明显。惯常的惊喜之一,就是在相对陌生的书房随意浏览书架上的书目时,居然能够看到以为完全不可能出现的作者的作品。这种意外之喜,可与足球界的“最已阵”相提并论。买而不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会重复买书。当你藏书还少、年纪还轻、记性还好的时候,这事儿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年复一年,买重的概率就高了。为了此事,我还专门致电某电商平台,建议他们为防止客户重复网购书籍,应该在结算页显示相关提示。对方告诉我,至多只能在官方自营书籍下有此功能。作者的藏书 作者供图有一次,又忍不住在朋友圈感慨:藏书还可以,按照正常速度,五辈子读不完,可还是在不断买书。所谓“五辈子”,是我以自己惯常的读书速度评估阅读量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准确。不想却引起一些朋友热烈反馈,新结识的朋友姚老师更是觉得情况与我类似,常常买了一本
我的朋友老费曾在朋友圈写过一段话,大意是,动辄在朋友圈晒书之辈,与那些无知的公开炫富者、炫美食者、炫包包者没有区别,俗不可耐。
据说,他的这段话,得罪了不少在朋友圈里读书的人,脾气好点的还能与他理论几句,更有甚者直接把他拉黑了,以至于老费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天可怜见,他决不是想要讽刺那些真正读书的人。
这事儿对我也颇有些影响,一度导致我不太好意思在朋友圈晒书。确实,真正忙着读书的人,怕是没有时间,也想不到要拍照晒书的。我自己的经验也表明,往往是那些根本没有看完,只读了个序和跋,就觉得还可以的书,会出现在朋友圈里。
一旦它们出现在朋友圈,往往就宣告了一件事情的结束:这本书我读完了。你在朋友圈宣布读完了一本书,虽然事实上并没有。
作者的藏书 作者供图
有一次,又忍不住在朋友圈感慨:藏书还可以,按照正常速度,五辈子读不完,可还是在不断买书。所谓“五辈子”,是我以自己惯常的读书速度评估阅读量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准确。不想却引起一些朋友热烈反馈,新结识的朋友姚老师更是觉得情况与我类似,常常买了一本书来,读个引言就扔过一边去了,即使如此,买书却不停。
买书而不读,或买而不完全读,只是印证了齐格蒙特·鲍曼的一个著名推断:消费者社会是一个对满足感的期待或期望先于需求的社会。物尽其用,在有购物癖的人看来可能是另一种意思,物品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安静地躺在那里,就是它的“用”,它真正的使用价值反而被忽略了。
买而不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会重复买书。当你藏书还少、年纪还轻、记性还好的时候,这事儿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年复一年,买重的概率就高了。为了此事,我还专门致电某电商平台,建议他们为防止客户重复网购书籍,应该在结算页显示相关提示。对方告诉我,至多只能在官方自营书籍下有此功能。
买过的书没有打开过,或者随意翻翻又弃置在书房,也会制造一些惊喜。尤其是当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书房时,这种惊喜更加明显。惯常的惊喜之一,就是在相对陌生的书房随意浏览书架上的书目时,居然能够看到以为完全不可能出现的作者的作品。这种意外之喜,可与足球界的“最已阵”相提并论。
有时候,惊喜还表现在“失而复得”,一本你以为已经不在的书,忽然出现了。
上个周末,我带着孩子们回了一趟暂时空置的老家,一方面是去照顾那些花花草草,浇点水,让花草们不至于枯萎,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们挑点书回去读,同时把已经看过、不想再看的书放回老书房。在相对凌乱的旧书房里,整理窗帘时,忽然瞥到角落里一本暗红色的书,想都不用想,那是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
这套书的其他六卷,在阁楼书架上。也就是说,第一卷和其他六卷,分居楼上楼下。我在1990年代中期就囫囵吞枣式地翻过三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但是三卷本的字实在太小,不能卒读,认真看完估计要眼瞎。七卷本买了之后,也没有时间读;现在感觉状态可以了,想读,却一直找不到第一卷去哪儿了。真是心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躺下,并不是躺平。就像许多长篇小说的著名开头一样,马塞尔·普鲁斯特写下这一句话时,永远不会想到在2022年9月的某个夜晚,有人会因为这句话而彻底安静下来,内心平和,甚至有一种与世无争之感,只想不受干扰地读上几页。说起来,老普辞世,也已整整100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