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世界思维导图(卡片笔记的思维方式)
孩子眼中世界思维导图(卡片笔记的思维方式)发现活动中他鲜少发言,给活动记录者的印象常常是内向。我准备为他撰写励志个案的时候,翻了一些他参与的小组讨论的活动时的记录。他果然很乖巧,连采访也预习了,挨个仔细回应我的问题。因为没有太多的玩伴,他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常常单日学习时长超过10小时。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的体量上,他的确超出了这个年龄合理的平均水平。
引子作为超过六年的教育公益长期志愿者,我前前后后不同程度了解分析了两百多位大小孩子。多数孩子在前期都有着相似的起点,然而在不同的教育/辅导方式下,孩子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速度和轨迹,让我震惊于教育/学习,确实可以改变一个孩子未来的命运。
01我关注到小A同学,是因为他是孩子们中突出的刻苦的那一个。接触过的志愿者老师们都在夸赞他,接受辅导前往往都会自己预先预习内容,课上很乖巧专注,父母的反馈是课下也很自律,有时间就在学习,不过读到小学五年级,已经啃了家里半架书。
我原本想对他进行一些采访,作为公益项目的正面宣传,鼓励其他的孩子们都向他学习,将来用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一次访谈,我给他提前文字消息说明了一下我会跟他简单聊一下,算是说了下采访大纲。
他果然很乖巧,连采访也预习了,挨个仔细回应我的问题。
因为没有太多的玩伴,他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常常单日学习时长超过10小时。
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的体量上,他的确超出了这个年龄合理的平均水平。
02我准备为他撰写励志个案的时候,翻了一些他参与的小组讨论的活动时的记录。
发现活动中他鲜少发言,给活动记录者的印象常常是内向。
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以及我自己与他的沟通中我了解,他并不算内向。
便与他进行了二次访谈,这次家长也在 ,想聊聊更多生活兴趣、学习方式、沟通之类的。
访谈中,我试着问他:
在活动中不发言,是因为不喜欢在人多面前说话吗?
出乎我所料,他认真地说:
老师,我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真的蛮想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在活动中老师提问的时候多发言,尤其是老师提问的时候,好多问题我觉得我都应该会的,可是…可是我我发现我自己当时就说不出什么来。
职业上的毛病我开始以为他可能有些自己没有发现的交流上的心理障碍。于是引导说:
你可以试着活动后自己来回顾一下,试着组织一下你自己的答案呢。
他有点失落地说:
我试过了老师,我,我发现我真的不会…
孩子妈妈这时候插话进来:
他呀,只会书本上的,书本外的就不会了。
孩子听过沉默了。
……
03担心孩子敏感,我单独和孩子的母亲聊了一下孩子日常状态。
在母亲眼中,孩子好学用功、好沟通、只是好像学习的效率比别的孩子差了许多。
在和家长的沟通中也是觉得各不一样,
唉可能,有的孩子靠努力,有的孩子靠天分吧。
打断母亲的悲观思维的无限延伸,我们一起翻阅了孩子的课本和笔记。
书面非常整洁,笔记都整齐地靠在课文的旁边,在课文中的划线也平整的仿佛是用尺子按着划的,看得出孩子学习时候的用心。
又看了孩子笔记本,我一下子发现了问题。
因为家长老师都跟孩子说,学习,做笔记是很重要的。于是即使是课外书的阅读,也做了许多笔记,他的笔记本上,是大段大段的摘抄……
前些天刚阅读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于是向孩子的母亲分享。
正如书本推荐序三的小标题: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真正的管理信息是赋予信息以组织架构,使纷繁的信息不再孤立存在。
小A同学的一堆笔记本,只是徒增了他学习的负担,每次都是在搬运,把书本里的内容搬到笔记上,搬着后就只能放在那里,大多数笔记就只能孤立的存在着,除非去翻阅,很难再被想起。
04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数量有限,为7 /-2个单位,这里的“单位”很微妙,它指的不是信息的条数,而可以理解为是七组。
比如:
如果一个人一下子面对几十条信息,它们杂乱无章,那么只有7条左右能存入他的短时记忆,有可能更少。
而一个人面对几十条信息,他将信息归类分组后,分为7组左右,每组有若干条信息,他是能够把这几十条信息都存入短时记忆的。
这也是为什么思维导图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广泛,一张脑图常常能概括大半本书。
人们常有一种磨人的感受,当提到某些知识或方法时,总是似曾相识,却永远无法清晰的表达出来,都是见过了,却没有真正理解,更别说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了。
05《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卢曼将笔记进行了分类:
* 闪念笔记: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可以看作是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
* 文献笔记:读书的时候,写下你觉得有用的内容。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
* 永久笔记:仔细阅读你记过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正在思考的问题有什么关联。用自己的话尽量精确、清晰和简短地写下来。
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内容,无法进入永久记忆,很快就被我们所遗忘。
其实中国大教育家孔夫子的一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就阅读书本而言,或许有一小部分人做到了“手中有笔”及时记录,但更重要的还有:
- 保持开放的心态;
- 培养抓住重点的能力;
像小A同学摘抄了大量原文,如果想再从笔记中回顾内容,几乎无异于再读一遍书本,给知识的再提取增加了负担。
正如《卡片笔记写作法》中分享的记忆的特点,记录时越简单,提取时则越难,记忆时越复杂则提取得越简单,因为已经加工成自己的知识。
换句话说,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只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再加以表达的程度时,才算是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