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最好的十首(十四首让人热血沸腾的满江红)
满江红最好的十首(十四首让人热血沸腾的满江红)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是抗金英雄岳飞的另一首《满江红》,其创作时代比《 满江红·怒发冲冠 》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任谁读了这首词,都会在震撼中体会到,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洁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浩然、激愤、乐观的词句。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古诗文网,对此词评价云: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满江红》佳作甚多,最著名的当属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
岳飞是南宋时期,中国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该词大约写在1132年或者1134年,正是岳飞从事抗金期间。其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功业未立,岁月不待的概况,可谓“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下片写家仇国恨,以及对自己的赤诚之心。全篇慷慨激昂,神完气足,响遏行云,是古代爱国词中的第一名篇。
这首词气贯长虹,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浩然正气中洋溢着岳飞立志报国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抗击金兵、收复故土、洗雪国耻、统一祖国,一直是岳飞的强烈强烈愿望,整首词都在表达着这个愿望。
任谁读了这首词,都会在震撼中体会到,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洁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浩然、激愤、乐观的词句。
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古诗文网,对此词评价云: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这是抗金英雄岳飞的另一首《满江红》,其创作时代比《 满江红·怒发冲冠 》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作品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的爱国形象。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几句都是对当时国家沦陷现实的描写,言辞中的悲愤、哀痛、忧患之情,正是他忧国之不再、哀民之不幸的心理写照。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比沉痛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内心却无法平静。但他却期待着,待到失地收复、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这首《满江红》是民主革命志士秋瑾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著名教师朱姗《语文博览,阅读有得》:“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节,中华民国成立,出现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此时的李叔同心血来潮,写下了这首能够和岳飞《满江红》一较高下的千古名篇。
词的上半阕写革命志士为救国难,雪国耻,月夜看刀,闻鸡起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决心报效祖国的豪壮气势。
词的下半阕引荆轲、聂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来暗喻革命党人徐锡麟暗杀安徽巡抚恩铭、黄兴暗杀广州水师提督李准,以及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中壮烈牺牲的义士,歌颂其牺牲精神。最终对中国的未来展示了美好的憧憬。
萨都剌,是回族人,为元朝第一词人,其词风格豪强开阔,直追苏辛。
词人萨都剌曾经和元文宗来到过金陵,当时自己正春风得意。如今,元文宗已经去世,而元朝的统治也开始摇摇欲坠。词人想到这些,无不感慨,于是以六朝衰亡为主题,写下了此词。
全篇融情于景,构成深沉苍凉的意境。词中连缀了一系列古今人事和风物,既拓宽了时空领域,使怀古的情思显得汁漫悠远,又把抽象的情思化作可以闻见的人事或物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以增强情思的感染力。多化用典故,信手拈来,却了无痕迹,足见词人艺术之高超。
诗人由"望"而听、"而思"、而"怀",依次展示某些具有特征、涵蕴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形象,并且清楚地画出思维活动的轨迹。读之,使人感受到的是一份昔荣今衰的悲情,它又超越了一己之感伤、一时之哀叹,使作品的主题负载着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意义。
大学教授 褚斌杰 在《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评论:古来咏金陵者,莫不兴盛衰荣辱之叹,王安石《桂枝香》如此,萨都拉《满江红》亦然。
1276年,元朝大军攻破了杭州,南宋灭亡。之后三千宫女被俘虏北上,王清惠便在其中。在路过北宋故都汴梁夷山驿站时,王清惠感慨万千,遂在驿站墙壁上题这首《满江红》。
这首词抒写了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感伤。
上片写开封汴梁的前后变化,反映出了山河如旧,但是人事已变,江山易主。
下片写个人的悲惨遭遇,将亡国之恨和个人遭遇结合,显得更加无奈。
词的作者是一个深宫女子,但她没有只停留在个人遭遇的不幸上,而是把眼光投向国家,投向民族,表现了深沉的家国之痛和民族情感,以及她敏锐的政治见识,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词的魅力还在于,词人善于把沉郁的感情熔铸在凄怨的基调和多变的节奏之中,顿挫中带流动,直率中不乏含蓄。
词中叙事时间线索分明,但作者并不平铺直叙,或者今昔交错,或者自身与国事错杂,一层一转,一转一意,极尽顿挫之妙。有时又由于感情倾泻而下,略无滞碍(如“曾记得”三句,“龙虎散”四句),造成一种骏马注坡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灵活,有直抒胸臆处,有婉曲传情处,二者完满结合,浑然一体。虽然当时和作甚多,然“无出其右”。
王清惠《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一词在当时名满天下,而文天祥读了之后,觉得末句“欠商量”,于是以王夫人的口气,写下这首词。
上片写宋亡后,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与王夫人的悲惨遭遇。
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回首往事,更添伤悲。
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 民族英雄 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文天祥 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 王夫人 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 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这首词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所作。
《词统》卷十二载:“夏侯桥沈润卿掘地,发掘出宋高宗赐岳飞手敕刻石。”文徵明见后感慨万千,于是作了这首词。
上片追溯岳飞往事,写出了南宋险恶的政治斗争,其中“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让人颇有共鸣。下片写宋高宗和秦桧杀岳飞的原因,对历史进行了探讨,道出了这一千古谜团。残碑,继而引出岳飞冤狱,下片写如果岳飞迎回徽钦二宗,宋高宗将何地以处,明确指出杀害岳飞的真凶是宋高宗赵构。
整首词感情沉着而慷慨,议论痛快而淋漓。
词开头,用十分平实的笔法,叙述了引出作者无限感概的一件实事:"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作者不写碑文,却用"拂拭"一词突出他发现残碑、辨读碑文时的激动神情,意在为后文的抒发感慨开辟道路。
读碑之后,人们自然有万干感慨,不过,大多集中在高宗对岳飞的态度前后不一这一点上。所以,作者自然写道:"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这几句是承上启下的--作者跟当时的一般人都认为,"重"飞是应当的,故只用"敕飞字"一笔带过;作者跟当时的一般人都反对"酷待"飞,所以,后面的文章都围绕"后来何酷"作。
《四库全书》称文徵明的诗词:"雅润之中,不失法度,与其书画略同。"
这首词由宋词人戴复古所作。
1219年前后,南宋已经走向了衰亡,词人当年正在鄂州、黄州一带,见到黄城州外赤壁矾,传说是三国战场,吊古思今,写下本词。
词的上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
下片寻访遗踪,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词的风格豪迈,苍劲有力,语言朴素自然,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是怀古词中的一篇佳作。
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词坛领袖,不过他写起婉约词来也让其他格律派的词人自愧不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满江红》就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词人去送别,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希望友人作为名将的后代能像祖先一样建功立业,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只是最后提醒友人不要忘记知音好友,一点即止。
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接着用“人尽说”回忆王君的“归时英烈”。下片的过片与上片的开头遥相照应。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
全词激昂沉郁,愤懑与不平隐含在曲折之中。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南宋词人吴潜所作的一首送别之作。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
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全词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上片写友人的归隐之意及其因,前两句用问答式写归隐之意。"一汀"、"半帆",用语生动形象。后两句写归隐之因。
下片写送友人的情景和自己的感慨。前两句先写情谊后写关切,结尾两句倾吐了词人自己有志难表,屡受压抑的情怀。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空怀壮志的悲慨。
这首词用语清疏明快,意思深沉凝聚,风格抑扬顿挫、慷慨悲戚,词人多次设问,层层深入,托出主旨,含蓄蕴藉,发人深思,读后可令人生同情之感。
这是是南宋词人 刘克庄 作的一首送别词。
这首送别词,写法脱俗。它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上片既写实景,亦含隐射;既怨自然界风雨无常,亦恨政坛上风云多变。
下片承"凄金石"之悲凉意绪,转写分别后作者自己的打算,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
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怪雨盲风",不仅是对送别场面的具体描写,也是影射当时动荡、晦暗的政治环境。
全词内容饱满,不仅有对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友人的临行赠言。
词中成功地塑造了词人与两位友人的鲜明形象,传达出南宋豪放派文人的一腔忧愤。
复旦大学教授 顾易生 《古诗分类鉴赏系列3友谊篇:海内存知己》:这是一首送别词,可是在刘克庄笔下却一扫"榜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以诉说离情别绪擅场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
全词写景、抒情、谈古论今,一气呵成。
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又开怀畅谈,直抒胸臆,纵古论今,用典抒怀写志,贴切自然,深含苍凉悲慨、郁愤不平之情,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志,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
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
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
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
二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
三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涌流。
梁山好汉齐聚一堂,开怀痛饮之时,宋江强调弟兄情分再是为众人的前程的忧虑和思考。重阳节饮酒赏菊。宋江在这时候吟出“降诏”,“招安”自然为英雄们的悲剧打下了伏笔。宋江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