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下孤独的稻草人(一个喜欢看书的田头乌脚梗少年)
黄昏下孤独的稻草人(一个喜欢看书的田头乌脚梗少年)家书家书为了有点时间看书,我动足脑筋。如中午生产队放工回来,吃饭时我吃的快点,抓紧时间翻看几页;下雨天生产队不劳动,我们就会在家里搓草绳,旁边放一本书,一边搓绳一边看书。平时时间,二哥不容许我有一分钟空闲时间的,家里有永远干不完的家务,自留地里有干不完的农活。给菜地除草松土施肥浇水,给田里除虫耘田拔草灌水,他必须每分每秒牵着我劳动。他的理由是我和他吃一样多饭,而母亲是不允许他这样对我的。在母亲掩护下,我吃过中饭就与二哥躲猫猫,藏起来。我们家屋后有两颗巨大的桂花树,曾经是旧社会保长家的财产,后来被没收作为生产队经济作物。早年这两颗合抱粗的桂花树亭亭若盖、枝繁叶茂。每年秋天,两颗大桂花树鲜花开放,香气远溢,远近十里内可以闻到这醉人香味。层层叠叠的桂花,打下来可以收获四大箩筐桂花,卖给供销社能有六七十元钱,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中午休息时间,我会爬到桂花树上,在浓密的树叶保护下,谁也找不到我
自从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天是晴天一顶破草帽,雨天一件漏蓑衣。干着没有牛代替牛的活,吃着米饭过的腌白菜。百多斤的担子天天压着,十五岁该发育的一年好像没有长一公分。全身晒得和印度农民差不多黑,特别是一双脚,夏天经受五六十度高温的煎熬;冬天还得承受零下四五度冰雪摧残,脚梗上冻伤的伤口几起几落,双脚黑得像那煨年糕。就算是这样的生活,我依然并不觉得是最苦的,最苦的是我的心里似乎又回到了文化的沙漠之中。我觉得,没有书看,我会在这沙漠中渴死的。所以,劳动之余,放工以后,我四处活动,打听哪里有书可以借。
记得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没有头没有尾,但基本完整的书。记不清楚是谁借给我的,这部书到当兵以后才知道它的书名,叫《百炼成钢》。故事大致是讲解放初期钢厂一群青年工人,在老工人的带领下,同形形色色坏人坏事作斗争,有些青年人在火热的工作中,产生了感情。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小说中看到了有关爱情的描写,记忆十分深刻。为此,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以至于想买到这本书。但是,我们这个远离城市的农村,别说没有钱,就是有钱,也几乎没有地方去买书。多年后,当兵到上海,无意中发现在一本杂志在连载这部书,翻了几页,才明白,他叫《百炼成钢》。当兵有了津贴以后,我还是想买这本我人生第一次读过的长篇小说,处处留意,可再也找不到了,几乎消失了。在我写这篇回忆文章时,我又想到了这部书,网上一搜,居然有货,不经喜出望外,马上订了一本。
有了六年小学的识字底子,我基本可以应付所有常用文字了。所有小说,除了特别冷僻字,基本没有拦路虎,由于喜欢读书,又喜欢写作文,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文字的应用能力也不成问题。有了第一次借书经历,以后我就四面出击,广交朋友,尤其从还在读书的同学那里可以借到不少好书,因为学校有图书馆。就在我们鉴湖小学这样的乡村小学,也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不过基本全是连环画,放书的箱子放在楼上何校长夫妻的房间里,有一段时间由我保管,我把这百多本连环画早早地看了好几遍。
借到了书,还得有时间看。每天生产队劳动,是没有机会看书的。但休息时间是可以看一会的,为此,我被当成笑料,说把书带到了田头,读书把脑子读坏了。还有中午吃饭时间可以看一会。要知道,过去农民一旦参加劳动,是再也不会有空闲时间的。中午回来一般会割一篮猪草回来喂猪。家家户户不仅仅有自留地,还有自留田,这些自留地自留田的耕种管理,全部要靠生产队劳动的空余时间来完成。为了赶季节,有的时间生产队放工已经基本伸手不见五指了,但我们还是要在月色下把自留田种下,毕竟也能收获一二百斤稻谷,一百多斤米掺和杂粮全家可以度过一个月。最最痛苦的是,我二哥一定要把五十多平方的旱地,挖成水田,我们兄弟两人如同愚公一样,利用劳动空余时间,整整挖了一年,挑出十多万斤泥土,我才十五岁阿,真的差点把身体搞坏了,终于挖成了一块自留田。就算这样,到了晚上,在煤油灯下,母亲做着花边,我还是能够看一会书,直到母亲熄灯,煤油又很贵,母亲舍不得浪费,我多看一会,她会及时提醒 “快些吹乌”。当时的村里,已经有部分富裕起来的或者家里有点经济实力的人家用起了电灯,我们家一直到大哥于一九七六年底退伍,才用上电灯。
为了有点时间看书,我动足脑筋。如中午生产队放工回来,吃饭时我吃的快点,抓紧时间翻看几页;下雨天生产队不劳动,我们就会在家里搓草绳,旁边放一本书,一边搓绳一边看书。平时时间,二哥不容许我有一分钟空闲时间的,家里有永远干不完的家务,自留地里有干不完的农活。给菜地除草松土施肥浇水,给田里除虫耘田拔草灌水,他必须每分每秒牵着我劳动。他的理由是我和他吃一样多饭,而母亲是不允许他这样对我的。在母亲掩护下,我吃过中饭就与二哥躲猫猫,藏起来。我们家屋后有两颗巨大的桂花树,曾经是旧社会保长家的财产,后来被没收作为生产队经济作物。早年这两颗合抱粗的桂花树亭亭若盖、枝繁叶茂。每年秋天,两颗大桂花树鲜花开放,香气远溢,远近十里内可以闻到这醉人香味。层层叠叠的桂花,打下来可以收获四大箩筐桂花,卖给供销社能有六七十元钱,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中午休息时间,我会爬到桂花树上,在浓密的树叶保护下,谁也找不到我,我会在这个自己独立空间里,融入到书本故事的情景之中,享受难得的绝无仅有的快乐。每天,村里邻居就会听到二哥叫魂似的叫着“毛毛、毛毛”。直到我十六岁以后,我无论工分力气全方位超越他了,他对我的支配地位也发生动摇。后来,他也知道了我躲在桂花树上看书,也已经无可奈何了。现在每次回家探亲相聚,二哥还经常会说,我想怎么也想不到,你躲到了桂花树上了去看书。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虽然接近尾声,但是对文化的禁锢依然没有放松。许多耳熟能详的好书,基本属于被禁读的。尤其是涉及爱情的小说,更是被当成大毒草加以批判。所以,要看书,我是漫无目标的囫囵吞枣,只要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能借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也不管毒草香花,就贪婪地、如饥似渴读书。在我的记忆里,读过的书有很多,比较正面的有:《沸腾的群山》、《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航门激浪》、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铁流》、《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连心锁》、《巴黎公社》、《东平湖的鸟声》、《大刀记》、《红岩》、《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涉及爱情方面的有:《少年维特的烦恼》、《茶花女》、《少女的心》(手抄本)、《红楼梦》等。许多书我总是会多看几遍,有些书里面的精彩句子,多数会记住。有的诗句依然还记得,如《林海雪原》曲波写给女卫生员白茹的《万马军中一小丫》,如《东平湖的鸟声》有一首顺口溜“我是大队长,手拿驳壳枪,见人不管帐,只要铜钱大洋”。书中只要有经典的内容,我会记住,后来有了笔记本,我就会把他记录在本子上。但有一次,邻居大哥给我弄来一套古书,线装的《前汉演义》,没有学过古代汉语的我,实在看不太懂,但现在想来应该是宋刻本,十分珍贵。
参加生产队劳动半年以后,我的努力有了一些回报。生产队长对我有了重用,让我担任生产队的记工员。这样,我每天有了半个小时提前记工的机会,也就可以减轻一点劳动强度,并且还可以买本子、墨水以及钢笔。除了年终大方案有大队会计完成,平时分稻谷、分农副产品以及其他账目记录等各种零碎账目就有我来完成。这样,我就有了纸和笔,可以天天记一些书中精彩片段。而这个习惯保持了五十年。就是现在,我在书本、抖音、微信、qq上看见好词、好句、好诗依然会记录。成家以后,我就逐步开始建设我的私人图书馆,最多时订有十多份杂志,十多份报纸。因为许多杂志全是严肃文学类,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如《上海文学》《诗刊》《词刊》《散文》《中华散文》《中华散文海外版》《读者》《地理学刊》等等,家里实在堆不下这书杂志,退休时,把所有杂志和大部分书全部留给了单位图书馆。家里还有不少书,足够每天阅读。
家书
家书
家书
家书
家书
家书
家书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