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习的心理学(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
人类学习的心理学(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信念就是对待事物的积极态度,态度对内就是积极的心理建设,对外,就是好用的终极力量。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则会影响现实的结果。在遇到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审视自己的态度和选择,想方设法找到积极的一面。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只有态度和信念改变了,事情才会朝好的方向转变。态度——行为——结果极少数人能看到“身份”这个层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意识到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你就会主动进行心理建设,同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做才能与这个身份相吻合。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以书为伴儿、追求新知、乐于探索的人,那么阅读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你的基本需求,不做就会难受。这个时候就不存在约束,强迫。身份认同的
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心理建设
身份——过程——结果
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带来的结果不同。以阅读为例,很多人养成阅读习惯时,会定一个终极目标,每天阅读半小时或者每周一本书,以为做到就可以养成习惯,实际上只是盯着最浅层的“结果”去行动,最后是为了做而做,结果不了了之。
少部分人会把注意力放到“过程”这个层面。不仅满足于做什么,还要探索怎么做,为什么做。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会制定科学的方式,最终达到最高的效果。而不是仅仅依靠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去坚持。
极少数人能看到“身份”这个层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意识到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你就会主动进行心理建设,同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做才能与这个身份相吻合。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以书为伴儿、追求新知、乐于探索的人,那么阅读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你的基本需求,不做就会难受。这个时候就不存在约束,强迫。
身份认同的规律普遍适用,那些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改变自己。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会主动做出不同的选择。反观从结果层面开始的人,最终可能也会做成那件事,但是这种从下至上,从外到里的被动重塑不仅过程痛苦、耗力巨大,也可能因心理准备不足而亲手毁掉机会,因为他们内心觉得自己配不上、承受不了。
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建设和身份建设,把潜意识的心理改造放到桌面上。因为就算你不告诉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内心也有一个默认的身份存在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即使自身能力不差,但在面对困难和选择的时候,畏首畏尾。因为在潜意识里自己并没有长大,而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善用就可以成为巨大推力,漠视就会成为巨大阻碍。心理建设就是在跟潜意识进行沟通,调动潜意识帮助你前行。可见,信念从来不是空的、假的,它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是特别强大的力量。
态度——行为——结果
信念就是对待事物的积极态度,态度对内就是积极的心理建设,对外,就是好用的终极力量。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则会影响现实的结果。在遇到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审视自己的态度和选择,想方设法找到积极的一面。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只有态度和信念改变了,事情才会朝好的方向转变。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
心理建设和态度选择,本质上是摆脱环境束缚的元认知能力,或者是一种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并不是单纯地在心里对想要达成的事情发愿并保持极度渴望,而是改变自己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保持一种自信、平和的状态,采取正面的行动,最终产生好的结果。因为一个人心里总想着不好结果,会容易产生担忧、顾虑、焦虑等情绪,这种心态会将自己的行动导向负面,这样好的结果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还有一个观点是主动减低预期,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到成长上,而不是外部评价上,这样行动才能更加踏实,创造出好的结果。
所以,坚定信念和降低期待并不矛盾,坚定信念就是做最好的准备,降低期待就是做最坏的打算,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促使自己更好地行动,并最终产生好的结果。
如何让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呢,那就要依靠潜意识,通过反复不断重复地进行自我提醒和暗示,直到有一天可以本能地、笃定地相信自己。
世界上每个人都想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建设”这种力量的存在,现在你知道了这种力量,不妨试一试,时刻保持觉知,随着自身能力和境遇的改变,更新身份,将内在身份不断揉碎并重塑,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