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字的由来是什么(汉字中的盐)
盐字的由来是什么(汉字中的盐)楷书出处:武威简小篆出处:《说文解字》隶书
盐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而汉字“盐”的字体演化也鉴证了古代中国制盐技术的提升。
蒸发结晶制盐---生活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小篆
出处:《说文解字》
隶书
出处:武威简
楷书
出处:颜真卿
简化字
出处:王羲之
盐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最晚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发现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盐、池盐、岩盐、盐泉、土盐等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因产于“盐山”故称岩盐。产地在今天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和甘肃泉市。所谓“盐山”实际是指大粒矿盐,因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颜色。
盐食用率仅占年产量的10%,盐是分三六九等的。自然凝结而成的具有特殊外形的形盐,则是封建国家礼仪的象征。虎形盐,象征的是威武,一直是祭祀等国家重要活动的珍品。在周朝,虎形盐只有来朝觐天子的诸侯的飨礼才用,平日以饮酒为主或以吃饭为主的宴席就只能用散盐了。在公元1046年,宋仁宗的御试题目中,还有一道关于虎形盐的考题,当时,虎形盐是大宴时招待贵宾的必备品。一直到清朝虎形盐一直是国家礼仪的象征,并且排名在祭祀用品的第一位。
直到上世纪20年代后,勘探、开采、加工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盐逐渐成为人类开采不尽的普通原料。盐,回归为一种普通调味品和化工原料。
新中国成立后,盐产业继续高速发展,普普通通的盐,突然向人们展示了它无比丰富的面孔:食用盐中就有盐分含量比较低的低钠盐、各种特殊味道的调味盐;用于保健的有沐浴盐、洗发盐、泡脚盐;用于清除水垢的活性盐;用于冬天融化积雪的融雪盐等等。
今天,中国的食盐生产早已现代化,广泛采用了世界先进的真空制盐技术。食盐的生产厂家也遍布华夏各地,目前,中国每年的盐产量已达8000多万吨,但是只有10%供人们食用。其他绝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创造着无数的精彩和辉煌。
▲晒制法
▲煮卤法
古文释义
●
《说文》:咸也。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
●《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以饴盐。注:苦盐,出於池,盐为颗未鍊治,味咸苦。散盐即末盐,出於海及井,并煮鹻而成者,盐皆散末也。形盐,即印盐,积卤所结,形如虎也。饴盐,以饴杂和,或云生戎地,味甘美。
●《礼·内则》:卵盐。注:大盐也。
●又白盐,山名。在四川夔州,南连赤甲山。杜甫诗:赤甲白盐俱刺天。
●又国名。《山海经》:盐长之国。
●又地名。盐城,在蒲州安邑县。一名司盐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
又《前汉·地理志》:无盐县,属东平郡,海盐县,盐官县,属会稽郡。
●又金盐,五加皮别名。
●又姓。《鲁国先贤传》:有北海相盐津。
●又毋盐,复姓。齐毋盐邑大夫之后。
●又无盐,古之丑妇人。
▎来源:汉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