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高庙高跷中还有一个叫做“扑蝴蝶”的节目。“扑蝴蝶”由两人表演,一人踩六尺高跷,男装女扮,着古装,手执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长的细竹竿,竿头垂线上系一只彩纸扎制的大蝴蝶;另一人踩不足一尺的矮高跷,男装丑扮,憨态可掬,为扑蝶者。表演时执蝶者抖动细竹竿作蝴蝶飞动状,那蝴蝶蹁跹舞蹈,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缓忽急,忽起忽落,以此来引诱扑蝶者。扑蝶者随着蝴蝶飞动的方向,或奔跑,或跳跃,或猛地匍匐在地,左扑右扑,前扑后扑,上扑下扑,有几次差点扑到了蝴蝶,但临了蝴蝶还是得意洋洋地飞走了。这种状况弄得扑蝶者忽而高兴,忽而气恼,忽而满怀信心,忽而大失所望,细腻地刻画了扑蝶者的心态,生动地塑造出扑蝶者的形象。扑蝶者踩着矮高跷,可以随着蝴蝶的飞升飘落高低远近做出各种技巧性动作,场面热闹,意趣盎然,感染力很强,使观众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春意渐浓的美好境界里。正月里大地未绿树叶未绽,更不会有蝴蝶,但人们把扑蝴蝶的场面演绎得如此

青海社火主要有秧歌、狮子、旱船、舞龙、高跷等内容,但由于地方差异,乐都高庙高跷、湟中千户营高台、大通蛙图腾祭祀舞等在社火表演中独树一帜。

今天,咱们聊聊青海各地社火神秘的来历和曲折的历史。

乐都高庙

高 跷

乐都社火也是从古人崇拜自然的祭祀活动中发展而来。乐都高庙社火的名目很多,耍龙、舞狮、花鼓、太平鼓、秧歌,极具高庙社火特色的有高跷和亭子,又以高跷最为出名,高庙的高跷比一般地方的高,它是由两根笔直的松木椽子制成,紧韧轻巧,一般高7-8尺,最高的达1.2丈。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1)

高庙高跷是清代时秦晋移民传来的。高跷艺术吸引观众的三大要素是木跷之高、服装道具之得体和脸谱化妆之到位。所以高庙高跷除了具备木跷高、服装道具全之外,还有一批较高水平的脸谱化妆艺人。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名艺人王长生,在上世纪30年代时就是闻名远近的唱戏把式,也是脸谱化妆高手,同时还培养了王承槐、王承增、崔庆祥等脸谱化妆艺人,这些人虽然已经过世,但他们培养的新一代脸谱化妆艺人又在传承着他们的技艺,从而使高庙高跷艺术长盛不衰,并一直保持了应有的艺术水平。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2)

高跷有“文高跷”和“武高跷”之分,“文高跷”以踩、扭来表现人物情节为主,“武高跷”除踩、扭外,还有特技表演。

高庙高跷中还有一个叫做“扑蝴蝶”的节目。“扑蝴蝶”由两人表演,一人踩六尺高跷,男装女扮,着古装,手执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长的细竹竿,竿头垂线上系一只彩纸扎制的大蝴蝶;另一人踩不足一尺的矮高跷,男装丑扮,憨态可掬,为扑蝶者。表演时执蝶者抖动细竹竿作蝴蝶飞动状,那蝴蝶蹁跹舞蹈,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缓忽急,忽起忽落,以此来引诱扑蝶者。扑蝶者随着蝴蝶飞动的方向,或奔跑,或跳跃,或猛地匍匐在地,左扑右扑,前扑后扑,上扑下扑,有几次差点扑到了蝴蝶,但临了蝴蝶还是得意洋洋地飞走了。这种状况弄得扑蝶者忽而高兴,忽而气恼,忽而满怀信心,忽而大失所望,细腻地刻画了扑蝶者的心态,生动地塑造出扑蝶者的形象。扑蝶者踩着矮高跷,可以随着蝴蝶的飞升飘落高低远近做出各种技巧性动作,场面热闹,意趣盎然,感染力很强,使观众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春意渐浓的美好境界里。正月里大地未绿树叶未绽,更不会有蝴蝶,但人们把扑蝴蝶的场面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此番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不能不让人叹服,而他们表现出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更是让人赞叹。

大通黄家寨镇黄东、黄西两村

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3)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东、黄西两村群众独有的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保持了宋代之前民间蜡祭仪礼信息,具有较强的民间传承性。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以四块如瓦状的骆驼腿骨或其他能发出清脆响声的动物腿骨为道具,并因此得名。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以昆虫的天敌——青蛙为图腾,寓保佑农家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之意。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4)

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听老人们讲,古代频频发生的螟蝗虫灾对庄稼产生极大危害,起初大家只是敬畏昆虫,在众多祭祀活动中,祈求昆虫不要危害庄稼;然而人们发现,青蛙能够消灭螟蝗虫害,保护庄稼。于是,大家逐渐认识到:只有螟蝗昆虫的天敌,才能消灭制服这些有害昆虫,而青蛙作为一种普通的生灵,能够吞食有害昆虫,对保护农作物有功。纯朴的先民们认为,对于保护和发展农业有功者,应该受到人们“迎而祭之”的礼遇。因此,在春节期间进行的民间社火活动以及祭祀中,逐渐出现了迎青蛙神的舞蹈。由于在舞蹈中,演员们左右两手各拿两块如瓦状的道具,因此得名“四片瓦”。

演员们两手各持两块瓦片,脸上画着简易的青蛙脸谱。这种舞蹈以独特的道具、柔和优美的律动和多变的节奏、神奇的青蛙脸谱给人以美的享受。

湟中千户营

明代洪武年传下来的高台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5)

在青海省社火中,被称为“空中杂技”“空中戏剧”“空中舞蹈”的高台,无论是制作技术之繁琐,还是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广泛,当属社火中的佼佼者。而古今闻名的湟中县拦隆口镇千户营高台在社火艺术中独树一帜。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6)

据千户营村里的老人们讲,这里高台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明代洪武年间,当时,祖辈们从南方移民到青海时,就带来一台“魁星”高台道具和制作高台的手艺,而且是那种内地至今仍能见到的直接绑在人身上的高台。定居到青海后,祖辈们就将高台技术利用起来,开始在青海表演高台。后来,他们的高台演变成了由4至8人抬的形式,表演人物开始增加,台数也增加成了5台。从那时起,千户营的高台就开始红红火火地演了起来,并一代代相传至今。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7)

几百年来,千户营高台就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在河湟一带几乎家喻户晓。民国期间,千户营高台就被抽调到西宁公演。据老人们讲,当时千户营的高台在西宁街头一经亮相,就技压群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从其它地方调来的高台自惭形秽,只好放到晚间演出。从那以后,千户营高台的名声更大了,其它四里八乡的人开始邀请村里的高台艺人去传授高台制作和表演技艺。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8)

湟中李家山镇纳家村

满清贵族味儿的纳家社火

湟中县云谷川内,有一座宁静的村庄——李家山镇纳家村,纳家村村民相信自己是满洲贵族的后裔。

昔日,每年春节耍社火时,纳家村人都会打出八面龙旗,据说这些龙旗便来源于满清八旗。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9)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10)

村里的老人们说,纳家老家谱上,也曾标注有满文,这也似乎印证了纳氏的先祖是满洲贵族的说法。但是,随着这本家谱在一场火灾中被付之一炬,这样的族源来历,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众所周知,青海地区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在湟中,有四个著名的土司,纳土司便为其一。从一世纳沙密至清光绪四年纳延年袭职,纳土司历经了五百多年。

在村民纳伟家中,记者见到了纳氏家谱。纳伟介绍,“或许是因为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先祖纳沙密率部归明朝,被授予总旗开始,纳氏以武职世袭,家谱是纳延年的父亲纳席儒特意请人帮忙编修的。”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11)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12)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13)

青海各地社火对比(大通神秘乐都惊险)(14)

通过家谱可以看出,纳氏一族满门武将,世袭“西宁指挥使”,以英勇著称于河湟。1927年,随着最后一代纳土司纳守仁的离世,曾经在青海地方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土司制度步入了没落时代,并最终在1931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数百年来,纳家村人有关满族的记忆,只有曾经高高飘扬在村子上空的龙旗。

纳进章记得,纳家村素来有个传统,那就是逢年过节时,会将祖辈流传下来的八面龙旗悬挂在村中地势较高、较空旷的场地周围,湛蓝的天空下随风飘扬的龙旗曾是纳家村人共同的记忆。

“我记得龙旗的颜色有蓝、白、红、黄等,不同颜色龙旗还裱有不同颜色的衬里和包边,这似乎暗含了满族八旗的颜色。龙旗上的龙头朝左,上面还有云彩、火焰等图案。起初每逢年节,祖辈们就会将龙旗高高挂起,不知从何时起,村里插挂龙旗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每年正月初九出社火时,进场时打的旗子。由于年代久远和保管不善等原因,这八面龙旗逐渐破损,甚至逐渐淡出了社火演出。龙旗,只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纳进章说。

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近些年纳家村社火停演,这八面传了数百年的龙旗已经不知所踪。记者在纳进章的带领下,在位于纳家村中央的火神会仓库中,寻到其中一面龙旗的一角,白色的棉麻底布上,绘有几片蓝色龙鳞。“村里曾仿照龙旗的形制比例,仿制了几面龙旗。村里现在保存完整的也仅有一面仿制的龙旗。”纳伟介绍。

如今,纳家村人只能通过遗留的有关龙旗的记忆来印证族源。

(西海都市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