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模范村纪念馆(红遍东阳抗战村)
抗战模范村纪念馆(红遍东阳抗战村)今年通过验收的上村五星级田园社区服务中心,内含各类办公场所和活动室以及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坐落在村中央,位置十分显眼。“这里原来是上村中小学教学楼,闲置后村里将其打造成田园社区服务中心。”金微光说,在这里,党员干部活动室、村民代表议事厅、便民服务办事厅、书画中心工作室、治安视频监控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各类场所一应俱全。“快来看看新社区,原来是所旧学校……”“这是我们村的江口桥,那边是村口的休闲娱乐广场,这是刚整治提升好的河道,这些是村民们正在建造的新房……”一路上,金微光对村庄的变化如数家珍。村口的休闲娱乐广场不仅种满绿植,各类体育器材十分完备,气排球场地以及儿童游玩设施等都维护得很好,广场外围一圈则是供村民散步锻炼的休闲步道。金微光说:“这块地原本比马路要低七八十公分,堆满了杂物,十分影响村庄形象,于是村里将其整治并修建了广场。”村口形象的蜕变少不了江口桥的重建和河道美化。村里在河道中建起
80多年前,抗日战争爆发,整整14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甘愿牺牲一切。1944年,发生在佐村镇上村的石木岭之战是当时东阳抗日战场中重大的战斗之一,就此让这个青山绿水的小山村烙上了红色印记。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这个距离市区30多公里的小山村。刚到村口,别致的村牌地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充满党建元素的休闲广场,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扑面而来。
在今年通过验收的上村五星级田园社区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佐村镇镇干部金亦真和上村自然村负责人金微光,并在他们的陪同下参观了上村,亲身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给这个山村带来的变化。金微光还把村里的发展故事写成了快板词,串联成了一个喜庆节目,让一幕幕鲜活的新农村景象留存在了脍炙人口的快板词中。
“重建雄伟江口桥,既利村来又利民……”
“这是我们村的江口桥,那边是村口的休闲娱乐广场,这是刚整治提升好的河道,这些是村民们正在建造的新房……”一路上,金微光对村庄的变化如数家珍。
村口的休闲娱乐广场不仅种满绿植,各类体育器材十分完备,气排球场地以及儿童游玩设施等都维护得很好,广场外围一圈则是供村民散步锻炼的休闲步道。金微光说:“这块地原本比马路要低七八十公分,堆满了杂物,十分影响村庄形象,于是村里将其整治并修建了广场。”
村口形象的蜕变少不了江口桥的重建和河道美化。村里在河道中建起了水坝,流淌而过的清溪两岸还砌起石花坛,栽上果树与花卉。脏乱河道变美溪,可谓是小桥流水风景美。“这两个工程是村民项红福和项成福两兄弟分别出资13万元和30万元建造的。”金微光说道。
“快来看看新社区,原来是所旧学校……”
今年通过验收的上村五星级田园社区服务中心,内含各类办公场所和活动室以及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坐落在村中央,位置十分显眼。“这里原来是上村中小学教学楼,闲置后村里将其打造成田园社区服务中心。”金微光说,在这里,党员干部活动室、村民代表议事厅、便民服务办事厅、书画中心工作室、治安视频监控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各类场所一应俱全。
临近中午,上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飘出饭菜的香味。走进一看,整齐干净的桌椅,清洁亮堂的厨房,精心设计的菜谱……与其他多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提供一日两餐不同,这里提供一日三餐,而且收费标准不以每餐计费而以每日计费。
据了解,上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创办于2015年,近年来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收费标准越来越亲民,61岁至70岁5元/天,71岁至80岁3元/天,81岁至90岁15元/月,90岁以上免费,低保人员(80岁以下)每天减2元,而且本村村民和外客均可在此就餐。
照料中心外的爱心榜上记载着从2017年至今的爱心捐款,其中村民王国成的爱心一直在持续,累计捐款50万元。“我们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每年村庄仅靠茶山出租收入2000元,幸亏有这样热心的村民。”金微光说。
“大会堂,原来是幢危旧房,村民捐助换新楼……”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村里的文化礼堂是危旧房,后来在党员干部带头下,200多位村民踊跃捐款,共筹得资金70万余元。100多天后,新大楼拔地而起。自此,不仅开会办事进大楼,村民们办喜事都不再出村,都可免费在此举办。
崭新的文化礼堂外立着一块功德碑,上面刻着捐款村民们的名字,彰显村民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正如上面写的:“美丽乡村、和谐上村、美在环境、情系心灵”。
以前,上村村民使用自来水十分不便,因管道年久失修等原因,每天只有1个小时有水供应,连饮用水都成了大问题。上村党务负责人王维龙介绍,上村的豺狼水库是在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建成后就没有清理过,水库里堆积了淤泥和垃圾。后来,村民王国成和他的弟弟王国余主动捐款,不仅清理了水库,还建起了蓄水池。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能用上自来水,而且不用再愁断水了。
“豺狼水库原来叫萝卜水库,因为当时穷,村民们只能吃萝卜充饥。水库就是村民们一边啃萝卜一边出工出力修建起来的,故取了这样一个名字。”金微光说,一直以来,村里集体经济薄弱,一项项美化工程和民生工程,都靠村民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我真为我们村的良好村风而感到骄傲。”一位村民说道,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他最支持的一件事,把村里建设好了,给父老乡亲打造一个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为保珍稀林木 村民英勇反抗
在上村田园社区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村民张国桢,他的父亲张金祥是亲历石木岭战斗的抗日战士之一。
从小在父亲身边学习裁缝手艺的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听父亲讲述抗战的故事,每每听到都是热血沸腾。
1944年,上村至前楼一带生长着大片的珍贵原始森林,当地百姓都称“树林如麻林”。珍稀的林木引来了贪婪的日军,位于下林口村据点的日军到巍山一带强征了大批村民,逼迫他们到上村至前楼村掠伐珍贵原木。
张国桢指向石木岭不远处的山头,依稀能够辨认出当年日军砍伐林木后留下的沟壑痕迹。
“那时,巍山附近据点的日军每天都派出一队士兵,押着上百名青壮劳力砍伐林木。”张国桢说,当时西岭脚附近的农田里堆放着如山一样高的原木,日军通过溪流将木材转运至巍山。面对日军的抢掠,村民们的内心燃起了反抗的火焰。
“当时,我父亲已参加周锡齐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村民们组织了一批热血青年,和我父亲联络,希望游击队能到上村打击日军。”张国桢说,父亲得知消息后立即向周锡齐作了汇报,并亲自回村庄侦察敌情。
在周密考虑下,周锡齐领导的游击队决定在上村和长里村之间的石木岭阻击日军。那次战斗,我方共击毙日军士兵20多人,击伤数十人。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一行在张国桢的带领下,重走昔日战场,缅怀英烈。
为纪念陈本相烈士,张国桢的父亲张金祥请人制作了一座雕塑,供后人缅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村村口的一处庙宇内,立着一座气势威武的人像,“他”穿着朴素短卦,肩上挂有一白绫,腰间配枪,目光如炬,直视远方。白绫上写着“陈本相烈士之位”。
“陈本相是在石木岭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当时他为掩护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上村抗日战士,被日军残忍杀害。”张国桢眼含热泪望着烈士塑像说道,战斗最后,留下阻击掩护的陈本相等四人被日军活捉。在日军的严刑拷打逼问下,陈本相等人英勇不屈,最终被活活刺死。
张国桢说,战争结束多年,他的父亲心中一直挂念着烈士。1988年,张金祥组织成立村老年协会,并会同众人一起捐资建造了陈本相塑像,供上村后人永久纪念,感恩先烈。之后,每逢春节和清明节,上村村民都会自发前往纪念烈士,蔚然成风。
在张国桢的带领下,我们从西岭脚再往大山深处走去,来到一处山谷,四周高山环绕,只有一条出谷路,这里就是石木岭战斗的主战场——石木岭。
“当年,这里有一处小山包,正对山谷出口,路口处则有一座凉亭。此地是伏击日军的最佳场所。”张国桢指着一处空地说,当时周锡齐的游击队就埋伏在对面山头。
当天,从巍山过来的日军队伍整列狭长,有将近一公里,无法全部进入伏击圈。
战斗一开始,周锡齐的游击队员们就大声用东阳话喊话,让被日军看押的东阳人迅速俯卧,以免被误伤。由于部分日军没有进入伏击圈,得到报信的日军马上派了增援部队,在谷岱、长里之间山坞上对我方抗日部队进行反包围。
在达到战略目的后,周锡齐便及时组织游击队撤退。撤退行动时,张金祥等数名士兵留下作掩护阻击。“父亲是上村人,熟悉地形,很快便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张国桢说,可是,留下执行阻击掩护任务的陈本相等四人被日军活捉。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一直以来,石木岭战士们为保卫家园而热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在上村广为流传,坚强不屈的抗日精神永续传承,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彻底融入了上村人的血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