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礼中妇代会利用居委会办公室办起“小饭桌”,没有炊具,她们从家里拿来;没有饭厅,她们就腾出居委会办公室让孩子用;1991年,在中纺里第一居委会开设的小饭桌上,孩子们吃得又好又开心。贾同军/摄为了解决小学生吃午饭的难题,北新桥街道育树居委会、妇代会率先行动起来。1979年,全市第一个“小饭桌”在北新桥街道育树居委会办起来了。为了让孩子们能吃好,“小饭桌”的管理人员制订了管理制度,建立了每周菜谱。负责“小饭桌”的炊事员张奶奶千方百计调剂伙食的花样,看孩子们爱吃馅,她三伏天还为孩子们烙馅饼。(1981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2版,《不辞辛苦的张奶奶》)1981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2版1981年,在全市开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讨论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街道、工厂、机关和商业服务单位参与进来,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解决小学生吃午饭难的问题,为双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上世纪70年代末,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脖子上常挂着钥匙,被称为“钥匙孩”。

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吃午饭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街道居委会、机关、工厂及国营和个体饭馆等纷纷办起了专供小学生吃午饭的“小饭桌”。有了它,钥匙孩们再也不用满世界“打游飞”了。

1 、“小饭桌”解决了大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的大街上或小学校里,经常能看到脖子上挂着钥匙的孩子。人们管这样的孩子叫“钥匙孩”。

他们大多是双职工的子女,家长们白天都要上班,无暇照顾孩子,钥匙孩们中午吃饭的问题,就成了当时许多家长的后顾之忧。想着孩子中午只能吃冷饭甚至满大街找饭辙,家长们“上着班,心里也不安宁”。

为了解决小学生吃午饭的难题,北新桥街道育树居委会、妇代会率先行动起来。1979年,全市第一个“小饭桌”在北新桥街道育树居委会办起来了。为了让孩子们能吃好,“小饭桌”的管理人员制订了管理制度,建立了每周菜谱。负责“小饭桌”的炊事员张奶奶千方百计调剂伙食的花样,看孩子们爱吃馅,她三伏天还为孩子们烙馅饼。(1981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2版,《不辞辛苦的张奶奶》)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1)

1981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2版

1981年,在全市开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讨论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街道、工厂、机关和商业服务单位参与进来,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解决小学生吃午饭难的问题,为双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2)

1991年,在中纺里第一居委会开设的小饭桌上,孩子们吃得又好又开心。贾同军/摄

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礼中妇代会利用居委会办公室办起“小饭桌”,没有炊具,她们从家里拿来;没有饭厅,她们就腾出居委会办公室让孩子用;

石景山区古城街道第七居委会办起“小饭桌”,妇代会的干部们按着食谱轮流为孩子们做饭,还为“小饭桌”专门办了副食证,买了冬贮菜。孩子们在这里吃得又饱又香,不少孩子身体都长胖了;

石景山区景春饭馆腾出办公室和仓库办起“小饭桌”,为33名小学生包饭;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机关食堂办起“小饭桌”,不仅为本机关职工子女提供午饭,也为附近的双职工子女提供午饭,而且“小饭桌”上常有专门为孩子们蒸的一两一个的小馒头、小花卷、小糖包……

就算是开办“小饭桌”有困难的街道,也努力想办法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吃饭难。大栅栏街道妇联就想出了给小学生找搭伙户的办法。

大齐家胡同的王海燕小朋友,爸爸是海员,妈妈的工作单位离家远,每天中午放学后没地方吃午饭,只能凑合。经过妇代会“搭桥”,康喜荣大妈包了小海燕的午饭。从此以后,每天中午放学,小海燕都高高兴兴地到康奶奶家去吃饭。(198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1版,《为双职工解决婴儿入托和小学生吃饭问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1981年当年的10月,全市两万多名吃午饭难的小学生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吃午饭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家长们高兴地说:“这里饭热菜热,阿姨们心肠更热,孩子们在这里,我们就放心了。”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3)

1981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1版

本报1981年10月14日1版《本市用多种办法解决小学生吃午饭难》报道,还及时总结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多种办法:一、街道代营食堂和国营饭馆为小学生包午饭。二、街道居委会和妇代会开办专供小学生吃午饭的“小饭桌”。三、发扬邻里互助的高尚精神,让左邻右舍双职工的子女搭伙或为他们热饭。四、有教工食堂的学校,尽量吸收本校的学生入伙。五、一些机关、工厂的食堂对附近的小学校开放,许可双职工子女入伙吃饭。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4)

1985年3月31日,《北京日报》2版

到1985年,已经有做得较好的区基本解决了小学生吃午饭难问题。据本报1985年3月31日2版《基本解决小学生“吃午饭难”问题》报道,东城区政府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解决小学生午餐问题,全区5942名就餐有困难的小学生已有5047名解决了“吃午饭难”的问题。

2 、“中国的阿信”办小饭桌圆梦

沈新泉是东花市志盛永个体扒鸡店的经理,也是本报评选的1986年“北京市十位新闻人物”之一,人们都叫她“中国的阿信”。孩子们则亲切地叫她“沈妈妈”。

1986年10月28日,本报1版文章《她胜过阿信》报道了沈新泉满腔热情为顾客服务、以质量求信誉,在个人劳动致富的同时,为双职工孩子包饭、自觉为社会奉献的事迹。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5)

1986年10月28日,《北京日报》1版

在东花市第一小学,不少孩子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家长中午不能回家,孩子只能吃方便面,饭后满街“打游飞”。沈新泉看了,决定要把孩子们的午饭包下来。

她花几百元钱,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份餐具,又买了沙发床、折叠床、大凉席,外加一个书柜和一千册图书。

她专门请了一个为孩子们做饭的保姆。菜谱她亲自定,每顿饭两菜一汤,饭后有水果或冷饮,一周吃鱼和排骨各一次,平时顿顿要见荤。孩子每月交十五元伙食费,她每月为这二十多个孩子“贴”一百多元。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6)

沈新泉照顾孩子们吃午饭。王振民/摄

夏季午睡,她把自家三间住房腾出两间,供孩子们午休,自己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八平方米的小房里。孩子们上床了,她坐在一旁哼歌谣,讲故事;孩子睡了,她搬着家里唯一的一台电风扇,变换位置为孩子们扇风……

少年时代的沈新泉做梦都想当一名小学教师,没想到成为个体户以后,她在给小学生包饭的事情上,多少实现了二十年前的心愿。她很欣慰和满足,感觉世上最珍贵的东西被她得到了,而且,得到那么多——

1986年的“六一”,几十个在沈新泉家包饭的孩子围住了她:“沈妈妈,我们今天要送您点儿礼物。”

用纸折成的轮船和汽车放到沈新泉面前,那是三年级的关欣精心折叠的:“我长大了要开着真汽车、真轮船,带着您周游各地。”

八岁的乔婉珠挤到前面,拿出一块叠得四四方方的小手绢,那是她妈妈从承德带来的。小婉珠把它存在衣柜的抽屉里,一直舍不得用。“您煮鸡的时候老出汗,这块手绢送给您,用它擦擦汗吧。”……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7)

1986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看了本报报道的沈新泉事迹后,人们或写信慰问,或登门看望,对“胜过阿信”的沈新泉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支持。一些个体户还纷纷上门学习和询问“小饭桌”的情况,表示也要学沈新泉,为社会多做贡献。(1986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1版,《工程师送木柴给“阿信” 个体户登门学“小饭桌”》)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8)

1987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

在沈新泉当组长的东花市个体饮食小组里,就有更多的个体餐馆加入到为小学生包饭的队伍中来。例如福乐餐馆,贴在洁净店堂里的一纸“便民措施”上就明确写着:“本店为小学生包饭。”(1987年9月7日《北京日报》1版,《沈新泉和她的伙伴们》)

3 、小饭桌“搬”到下岗女工家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给许多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大问题的“小饭桌”,也给下岗职工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9)

1997年9月25日,《北京日报》6版

那些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一些大中型企业的部分职工纷纷下岗、待业。虽说困难是暂时的,可下岗的事轮到谁头上也不好受。看着这些正当年的家里“顶梁柱”们赋闲在家,热心肠的居委会主任们心里也跟着着急。60岁的东教场居委会主任李玉珍想出了计策:利用居委会社区服务网点开办的小饭桌,招收下岗职工就业,既解决了人手不足,也解决了一些人的谋职问题。(1997年9月25日《北京日报》6版,《为40名下岗职工找到就业岗位》)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10)

1998年4月5日,《北京日报》1版

为了帮助区内的下岗女工再就业,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安德里居委会主任姚金兰,把居委会已经办起来的小饭桌“搬”到了7个下岗女工家里。38岁的下岗工人吕亚玲,就从居委会办的小饭桌领回了5个孩子。(1998年4月5日《北京日报》1版,《居委会主任》)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11)

1997年,下岗职工吕亚玲办起了家庭小饭桌,5天饭菜不重样,越办越红火。 吴强/摄

办小饭桌重新就业的下岗职工们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新事业。以安德里的下岗工人吕亚玲为例,她为办好小饭桌,认真钻研食谱,除保证每天饭菜不重样外,还买回《小学生营养学》,实行营养配餐。吕亚玲记住了每个孩子的生日,并为他们举行生日欢庆会,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带去温暖和欢乐。

吕亚玲还当起老师,每天督促孩子学习。有的孩子家长经常下班很晚,吕亚玲就陪着孩子,还让孩子一起吃晚饭,直到家长把孩子接走。

有个读四年级的男孩,因为母亲离开他去了美国,心灵受了创伤,性情孤僻,脾气暴躁。吕亚玲像母亲般呵护他,辅导他做功课,有时还让他睡在自己家中。孩子的坏习惯慢慢改掉了,学习成绩也好起来。

吕亚玲的热心服务赢得了好评,小饭桌越来越有名气,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到1999年,吕亚玲的小饭桌成员已经增加到20个。(1999年7月31日《北京日报》7版,《吕亚玲的家庭小饭桌》)

4、 “小饭桌”走进了空巢老人生活

1990年,北京市开始进入老龄化城市。数字显示,北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种状况还将长期持续下去。(1999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7版,《老龄化挑战与机遇同在》)

不愿去买菜,也懒得做,凑合——这是不少空巢老人每天都要面对的吃饭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经专供小学生吃午饭的“小饭桌”,也逐渐成了空巢老人们的期待。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12)

1998年5月22日,《北京日报》5版

1998年4月6日,为老人们开办的“老饭桌”开张了。它一诞生就特别吃香,吃香得连创办者、东四二条居委会主任刘荣华都感到吃惊。

“老饭桌”开在二条老年活动站内。中午11时,这里拼成的长桌旁已整整齐齐围坐着十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猛一看,以为他们在开会,实际他们在等着开饭。这天中午吃饺子,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旁边还有人递过来刚剥好的新蒜。小屋很快被挤得坐不下了,有老人建议:“我把生的买回去吧……”(1998年5月22日《北京日报》5版,《“老饭桌”吃香了》)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13)

2009年10月13日,亚运村街道与附近餐馆合作开办的老年小饭桌开张迎客。陈德生/摄

进入21世纪,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的“小饭桌”更加方便贴心。

2008年,广内街道槐北5分钟生活便利服务圈正式启动,拿到广内便民就餐卡的30多名社区空巢老人,可以在服务圈内的指定餐厅免费享受一日三餐。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还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

龙潭街道光明北里社区,也为空巢老人开办了社区小饭桌,65岁以上的老人只需每餐支付8元,就能品尝到四菜一汤、多样主食的自助式午餐。

三岁宝宝的小饭桌(钥匙孩们还记得当年的)(14)

2012年12月5日,《北京日报》6版

2012年,朝阳区出现了一种新模式的老年“小饭桌”——亚运村街道协调辖区中国音乐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两所大学食堂对社区老人开放,每人每月伙食费不到500元,一日三餐难题就能解决。除了这两所大学之外,本市还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部分高校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食堂。空巢老人的“小饭桌”越来越丰富了。(2012年12月5日《北京日报》6版,《百位社区老人高校食堂就餐)

记者:黄玉迎

图片: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