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妹必备公式图(解锁苏轼朋友圈撩妹技巧)
撩妹必备公式图(解锁苏轼朋友圈撩妹技巧)他说妻子常常站在屏风后面听他和客人交谈。苏轼在妻子的墓志铭中写道:“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为什么古代人听起来很厉害?假设,苏轼像我们一样生活在手机横行的当下,那他会每天刷朋友圈,打游戏吗?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16岁嫁给苏轼,27岁就去世了。
苏轼心情好时能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身遇困境时可以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与好友的即兴游戏也是用水果作诗“奈枳柿,须当归”。
我时常会想,为什么古代人出口就能作出千古名篇?
为什么古代人可以把作诗当作游戏?
为什么古代人听起来很厉害?
假设,苏轼像我们一样生活在手机横行的当下,那他会每天刷朋友圈,打游戏吗?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16岁嫁给苏轼,27岁就去世了。
苏轼在妻子的墓志铭中写道:“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
他说妻子常常站在屏风后面听他和客人交谈。
等客人走了,妻子总会告诫他哪些朋友是“伪朋友”哪些朋友又是真心以待的。
可见,王弗对于苏轼来说,既是知心人也是把关人,陪伴在苏轼身边11年。
在妻子王弗去世的第十年,苏轼在乙卯正月二十日梦见了曾经的妻子,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千古名篇。
意思是:“我不经常想起你,但我从未忘记过你”。
流传千年后,催人泪下,称作经典。
如果苏轼出生就是娱乐时代,那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猜想应该是这样...... 在苏轼梦见妻子的那天晚上,梦醒了,苏轼也辗转难眠。
他打开网易云放着妻子生前最爱的歌,脑海里浮现一幕幕曾经的画面,这无疑加重了他的悲伤。
于是他跳转到了微信的页面,发送了关于“要是你还在该有多好”的朋友圈。
现实中的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
失恋失意的时候,听着悲情的音乐,刷着短视频里告诉我们的鸡汤,然后蒙着被子大哭一场。
第二天把这些情感看作是一个叫网抑云的名词,一笔带过。
这些信息就像是催化剂一样加快了你的悲伤,加速了你的情感体悟。
没有用纸笔记录的情感要如何深刻?
没有认真体悟过悲伤,要如何书写催人泪下的句句真言?
这个娱乐时代多了情感氛围的烘托,少了情感体悟的过程。
看似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情感爆发,实则是思想被娱乐掌控,忘记了思考。
这就是娱乐盛世带来的第一个现象:思想产生惰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
“娱乐至死”作者认为人们长时间以文字以外的媒介接受信息,人的思维能力就会退化。
就好像你刷短视频一样,情绪切换来去自如,一会哭一会笑一会感动一会痛心疾首,这叫娱乐。
但当问起你:你为什么哭为什么笑时,你说不清也道不明。这是娱乐带来的“思想惰性”。
解锁苏轼成名后社群运营
苏轼自幼就酷爱读书,立志成为像“范蠡”一样积极参政,为人民服务。
二十一岁随父亲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
没过几年又同弟弟苏辙一同参加全国最难的考试——制科考试,夺取“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成绩。
也因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那时候但凡读过点书的女子都想嫁给他,苏轼可以称为是当时的“国民老公”。
如果这个“国民老公”出生在娱乐时代,他的参政的想法会不会在娱乐时代所改变?
或许苏轼是这样的:
“大家好,我是来自eight house的队长,东坡超咸,希望大家可以支持我们队哦”。
苏轼加入了男团出道的浪潮中。
凭借他的唱跳和颜值捕获少女们的芳心。成为了“国民老公”。
或者是这样?
“欢迎来到苏轼有约,今天带来我的新诗…..”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但如果苏轼出生在现在,大概率不会因为书本上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而成名。
要么是因为苏轼这个人的风趣幽默要么是因为主持的节目足够火爆。
在那个还没有电视的时代,人们没有成堆成堆的信息,也没有把信息娱乐化,只有文字的魅力。
在读文字记文字看文字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思考,所以你会发现那时候大多的“明星”他们的代表作是文字作品。
都对时政问题人生问题有独立的思考。 实践中内化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苏轼的名字可以流芳百世的原因。
而如今的娱乐时代,书只看五分钟的解读,故事只看别人演。通过听和看对信息有初步的印象。
但这些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所以你会发现大多的“明星”他们的代表作是颜值。他们的标签是“好看”不是“聪明”。
浮于表面的东西永远一闪而过,这就是男团的成名后,稍纵即逝的原因。
这就是娱乐盛世带来的第二个现象:信息过剩,导致信息行动比的下降。
什么是信息行动比?即你接受的信息与你对信息采取的行动的比例。
在面对一堆无用的信息,我们已经没有动力去为一堆的信息采取行动。
这些信息没有在脑海里加工处理。
就像我们刷视频,一分钟可以刷好几个,都只是一闪而过,没有印象。
所以我们才会觉得看了一天的手机,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
就像是柯勒律治所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解锁苏轼朋友圈晒娃在讲苏轼的教育,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苏洵。
苏洵从小性格顽劣,不喜读书。
欧阳修就曾在文章写道:“年已壮,犹不知书”到了中年,还不想读书。
但苏轼的爷爷苏序,从来不担心他的儿子不成大器。
他认为:我的儿子不需要担心他的学习,他想读的时候自然会读。
我想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豁达的性情,正是因为一代一代家风的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在苏轼那个年代,让人上瘾的是“阅金经,调素琴”。
娱乐时代让人上瘾的是“阅手机,调睡姿”。
如果苏轼也和我们时时刻刻拿着手机,那么苏序的教育理念会失败吗? 我的答案是会的。
苏序豁达的教育在电脑手机这些诱人的媒介工具面前显得暗淡无光。
因为出现的媒介不仅可以承担娱乐的功能,还能承担一部分教育的职责。
背单词可以用背书软件,听故事可以用播客,听课可以看视频,连写字都能在平板上进行。
这是进步也是危机。
越来越方便的电子产品,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获取知识,甚至是快乐的获取知识。
但正是因为电子产品的“快乐”。
我们厌倦传统教室的枯燥无趣,打开书本摇头晃脑地读书;我们疲于翻开书本,提起笔写下我们的莽莽人生。
这就是娱乐盛世带来的第三个现象:电子产品里的教育娱乐化降低了教室教育的乐趣。
4.总结
今天,我们的娱乐时代正在走向“美丽新世界”。
何为美丽新世界?
是一个不会感到痛苦,没有压力,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像机器人一样规定了人生轨迹。
娱乐时代就是美丽新世界的一种形式,人们在大笑中忘记思考,在娱乐中忘记反抗。
在娱乐的专制下,越来越难从中抽离了。
所以,如果生活在今天,
即使是苏轼,
大概也无法很好地从娱乐时代抽离吧。
作者: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