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关的散(大散关:关中平原的西大门)
大散关的散(大散关:关中平原的西大门)大散关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便是“川陕咽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作为是关中通住西南的第一要塞,当关中的古人从陈仓道入蜀时,起点便在益门村(即益门镇,在宝鸡与大散关之间),逆清姜河而上,过了大散关,翻越秦岭梁垭口后顺嘉陵江一路南下,由马岭关嘉陵江支流红崖河折向西北,经两当、徽县、略阳顺沮水至勉县便可抵达汉中盆地,然后再走金牛道直入川蜀,其路线与当今宝成铁路线大体相当。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南郊的大散岭,秦岭北麓的清姜河岸,距市区19公里,原是周朝散国之关隘,故也称散关,始修建于西汉,于明代废弃。大散关是陈仓道(即故道)的第一关口,刘邦出汉中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走便是此地,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便是“川陕咽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南郊的大散岭,秦岭北麓的清姜河岸,距市区19公里,原是周朝散国之关隘。大散关是陈仓道(即故道)的第一关口,刘邦出汉中时,“明修栈道,暗
在中国历史上,“关中”无疑是一处名声显赫的地带,其意为“四关之中”,即由东面的函谷关、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和北面的萧关所拱卫起来的渭河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坐拥关中而成霸业的王朝有不少:秦、汉、晋、隋、唐。而改朝换代之中,守卫京畿的雄关险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承载多少血雨腥风,金戈铁马,又有多少热血男儿离家去乡,血洒关隘,魂魄无归。而这四关之中,大散关见证了太多的过往,也承载着巨变的沧桑。
“四关之中”的关中平原,四大雄关险隘守卫京畿。
古大散关遗址
“川陕咽喉”大散关
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南郊的大散岭,秦岭北麓的清姜河岸,距市区19公里,原是周朝散国之关隘,故也称散关,始修建于西汉,于明代废弃。大散关是陈仓道(即故道)的第一关口,刘邦出汉中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走便是此地,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便是“川陕咽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南郊的大散岭,秦岭北麓的清姜河岸,距市区19公里,原是周朝散国之关隘。
大散关是陈仓道(即故道)的第一关口,刘邦出汉中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走便是此地。
作为是关中通住西南的第一要塞,当关中的古人从陈仓道入蜀时,起点便在益门村(即益门镇,在宝鸡与大散关之间),逆清姜河而上,过了大散关,翻越秦岭梁垭口后顺嘉陵江一路南下,由马岭关嘉陵江支流红崖河折向西北,经两当、徽县、略阳顺沮水至勉县便可抵达汉中盆地,然后再走金牛道直入川蜀,其路线与当今宝成铁路线大体相当。
大散关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便是“川陕咽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大散关是关中通住西南的第一要塞,古人由关中入川,走陈仓道到汉中,然后转金牛道入蜀。
而汉中盆地,是巴山秦岭之间的一块富饶平地,从这里向南越过大巴山,可通蜀地西川,而向北翻过秦岭 则通向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所以汉中盆地向北扼守陈仓道、褒斜道的南口,东边挡住出傥骆道、子午道的西进之路,又是金牛道起点,南面还护住米仓道北口,加上汉水流经,无论闲时屯田,战时镇守、机动,都能以此地为原点,可谓一城定而八方平。而经陈仓道入川,汉中便是重要的中转站。
汉中无论闲时屯田,战时镇守、机动,都能以此地为原点,而经陈仓道入川,汉中便是重要的中转站。
司马迁在《史记》中言之“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是川陕通道上的枢纽。
至于大散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言之“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是川陕通道上的枢纽、关隘。其实大散关之“关”,本意便是“门闩,使开着的东西合拢,便是要塞”也。就是说只要关上这一道门,任何人就别想过去。所以才会有闭关、开关、守关、破关等延伸词。事实上也的确,从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开始,到解放军向退守秦岭的胡宗南残部发起“秦岭战役”,争夺大散关之战足有70多次。
解放军向退守秦岭的胡宗南残部发起“秦岭战役”也是在大散关附近。
大散关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
陆游的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缩影
不仅如此,大散关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了,一首《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出了众多青壮年戍边大散关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场景。其实陆游并非只是一介文人书生,还是一位一生都在面对疾风的男人。
陆游除了诗词文采,还具有史才,史学成就集中在《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以及他私撰的《南唐书》。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其饱含爱国热情
那是在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四川宣抚使王炎知陆游之名之智,所以大力相邀,陆游也因此投身军旅,来到抗金前线,任职于南郑幕府(在今汉中),那一年陆游48岁。虽然次年因王炎的出师北伐计划被否定,南郑幕府解散,陆游随即奉诏入蜀,但这一年的军事前线的亲身实践,让陆游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诗词文创作进入高潮,大散关也成了他诗词中经常咏叹的地方。
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图为陆游故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有26首诗词咏及大散关,写作年代相隔37年,晚年时他还将这一时期所著诗歌选入《剑南诗稿》。在1203年陆游奉诏编撰的国史完成,时年已79岁,陆游遂以此致仕,返回山阴老家赋闲,时任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的辛弃疾曾前来拜访,促膝长谈时陆游拒绝了辛弃疾帮助修缮屋院的提议,之后陆游忧思国事而病情日重,最终在1210年与世长辞。
从1128年起领兵抗金,吴阶与其弟吴璘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
陆游弥留之际,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忧国忧民的诗作不仅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也在大散关碑刻作品中排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不过陆游只是大散光的过客之一,作为战略要地,南宋初年,作为抗金前线,在此据守的吴玠、吴璘两兄弟以两千精兵大败金国将领兀术十万之众,为保全川蜀和南宋偏安江南的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散关下的S212川陕公里和宝成铁路
大散关下的战争硝烟早已经被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的轰隆声取代,唯有山下的清姜河水汩汩东流,亘古不变。
如今大散关下,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昔日的马蹄声碎,战鼓厮杀早已经被川陕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和宝成铁路上火车的轰隆声取代,唯有山下的清姜河水汩汩东流,亘古不变。
上期回顾:当工业文明袭来 高楼大厦覆盖农田 中国还有谁有资格称天府之国?
备注:本文是《关中四大关隘》系列连载的第六章节,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