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19个顶级元青花(两只姊妹元青花)
出土19个顶级元青花(两只姊妹元青花)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四爱图元青花梅瓶,高38.7,口径6.4,底径13。2006年出土于钟祥的明代郢靖王墓。武汉市博物馆馆藏四爱图元青花梅瓶,高37.6,口径6.2,底径13。1986年于民间收购。四爱图元青花梅瓶鬼谷子下山元清花罐武汉的这两只四爱图元青花梅瓶,在如此稀缺的元青花中,居然出奇的相像,这在绘制人物的元青花中到目前绝无仅有;再者,他们的馆藏来源途径完全不同,历经700年风雨却都能全身而退;最终,都汇聚到武汉,分别成为两大博物馆的重器。所谓“奇迹”所谓“低概率事件”在这两件宝物身上发生了。我们来看看这两只梅瓶。
(长江网i记者 敏儿)因为家庭因素我有更多接触古陶瓷的机会,但是对古陶瓷的喜爱却并非一见钟情,而是见多了,耳濡目染,慢慢地沁入心脾。与其说是主动喜欢,不如说是被影响被征服了。
古陶瓷的魅力往往比我们的情感来得更热烈更强势。她打动人的,除了我们眼见的或者大气磅礴或者优雅端庄或者雍容华贵的模样,更是一种眼见不到感觉得到的神秘而庄重的气场,弥漫在呈现器物的空间里。你想啊,瓷器本是一种脆弱的物件,历经几百年完好无损,除了有神灵护佑没有更好的诠释。比起我们不足百年的人生,生命力更顽强更玄妙,在他们面前,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物是主人人是客。任岁月经年,物是人非,她就在那里,微微地喘息,静观人间百态。
我居住在武汉。这个中部重镇流传着各式古陶瓷的故事,在我看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只四爱图元青花梅瓶的传奇,分别藏在长江以南的湖北省博物馆和长江以北的武汉市博物馆,相距仅十公里,隔江对望。我们先从元青花说开来。
元青花是古陶瓷家族中的极品。采用进口钴料,成本昂贵,传世量极少, 目前,国内文博界流行的观点是:元青花作为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瓷器品种,存世量不超过400件,其中,有200多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而且,绘制人物的元青花更是奇货可居。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另一件元青花锦香亭图罐,罐口有修补,其价值因此大打折扣,即便如此,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也拍出了4900万人民币的高价。
鬼谷子下山元清花罐
武汉的这两只四爱图元青花梅瓶,在如此稀缺的元青花中,居然出奇的相像,这在绘制人物的元青花中到目前绝无仅有;再者,他们的馆藏来源途径完全不同,历经700年风雨却都能全身而退;最终,都汇聚到武汉,分别成为两大博物馆的重器。所谓“奇迹”所谓“低概率事件”在这两件宝物身上发生了。
我们来看看这两只梅瓶。
四爱图元青花梅瓶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四爱图元青花梅瓶,高38.7,口径6.4,底径13。2006年出土于钟祥的明代郢靖王墓。武汉市博物馆馆藏四爱图元青花梅瓶,高37.6,口径6.2,底径13。1986年于民间收购。
林和靖爱梅鹤
两只梅瓶相同之处在于:尺寸大小极为相近,造型也几乎一致,胎体均较厚重,两者的纹饰布局完全一样,梅瓶通体绘青花纹饰,分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场景构图基本相似。故事取材高雅,即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人物的绘画挥洒自如,特征鲜明。古陶瓷专家李知宴先生曾评价元青花的绘画笔法最令人震撼。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
周敦颐爱莲
“四爱”中林和靖为北宋著名诗人。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周敦颐为宋代著名理学家。其《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咏莲之经典;王羲之为东晋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相传王羲之爱兰,所作《兰亭集序》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四爱故事无不体现古人品行高贵,性情高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诉求。对比现今的社会,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多些媚俗的成分,但是古人的诉求依然是人类的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元青花魅力四射备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羲之爱兰
不同之处在于:其一,省博梅瓶青花发色淡雅,而市博梅瓶艳丽;其二,纹饰差别,王羲之爱兰图中,省博梅瓶所绘王羲之袒胸露肩,市博梅瓶则穿戴整齐温文尔雅,林和靖爱梅鹤图中省博梅瓶少了一个童子。其它诸如衣纹树木还有些细小不同。
陶渊明爱菊
从上面的对比,这样高的相似度,如果不知另一只的存在,天下不会有这样的巧合,纹饰布局完全一样,四爱图构图也基本一致,尤其是那只鹤的画法,手法型致如出一辙。古代的瓷器制作为流水作业,画弦线的只画弦线,画边饰的只画边饰,画主题的只画主题,同一类纹饰可能分派给不同的工匠。且元代不足一百年,元青花本身成本高产量少,无仿制抄袭的世风。因此,我们可以假想,这两只梅瓶有相同的来处,只是不同的工匠所画。两个姊妹花出自同门,然后分离,以不同的路径各自独行,走了七百年,历尽艰辛都走回到这里。
省博馆藏四爱图元青花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墓主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三子郢靖王朱栋和其妃郭氏的合葬墓。郢靖王朱栋,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卒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终年二十七岁,谥号曰“靖”。他的王妃郭氏,为明朝开国元勋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郢王去世后,郭氏悲痛欲绝,殉情自尽。《兴都志》卷载:“妃郭氏,王薨之逾月,妃痛哭曰: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侍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容,付谨密宫人掌之。云:候诸女长成识母之遗容也,遂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这段文字情之切切,无不为之动容。这件梅瓶出土时就放置在王妃郭氏的棺木前端棺床下方,深穴里陪伴这位重情重义为夫殉情的王妃。
据史料记载,该墓建有红城墙一百二十七丈,大殿七间,各类厢房三十座,地面建筑十分宏伟。但该墓于一九三七年遭侵华日军破坏,地面建筑损毁殆尽。且由于墓葬文物价值连城,郢靖王墓一直是盗墓贼觊觎的对象。自一九九九年以来,该墓连续七次被炸盗未遂,盗洞最深达八米,其中二次炸穿地宫顶,地宫受损严重。为此,2005年12月初湖北省文物局决定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件元青花梅瓶深埋地下,也曾听到过战争隆隆的炮火声及盗墓贼炸药的爆炸声,终于得以保全重见天日,与越王勾践剑、随州编钟齐名。
武博馆藏四爱图元青花梅瓶据说1986年武汉文物商店从一船员手中收购,先藏于武汉市文物管理处,现为武博镇馆之宝。其它无从考证,留给我们的是未知的七百年,你只能从“船员”的身份去想象,无数种可能,谁也无从知晓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里这只梅瓶跟随了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的事,游历过怎样的地方,何以在乱世中保存易碎之身。
今天我专程去了博物馆,省博因三期工程目前闭馆,武博开放。见到了武博这只传奇的梅瓶,有些恍惚,感觉她还是那么年轻端庄的一个姑娘,站姿俏丽,朝南凝视着,与另一个她隔江呼应,高贵而平和,她们,还将要见证身后多少的人间沧桑?
责编: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