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陕西抗战老兵回忆(商洛抗战老兵阅兵前夕离世)

陕西抗战老兵回忆(商洛抗战老兵阅兵前夕离世)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战争条件下,八路军在敌后开辟游击战场,化整为零,各自为战,小股出击的游击战打得风生水起,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部队也得到了迅 速发展壮大。1941年,据可靠消息,日军要在河北清涧县(音)将一批大炮运往军师阵地。刘振声所在的八路军17团接到上级指示:要在那里跟日军打一场游 击战,偷袭日军给养队,阻止日军给炮楼等军事阵地运送大炮和粮食。说到这,刘振声好像自己也穿越到70年前的战场上,紧握着拳头说道:“得知这个消息后, 我们提前侦查到河北省清涧县(音)的徐庄是他们的必经之路,继而我们八路军一个连120个人,提前两天就埋伏在这里。游击战讲究的是战术上的配合,要反应 迅速,见机行事。当天晚上,临出发前领导向我们作了最后的动员,一切准备就绪。拂晓前,一辆军用卡车后面跟着二十几个端着机枪的伪军,十几个鬼子走在后 面,拉着武器正要经过,兵临城下,我们将其团团包围,时机已到,领导手枪一响,我

陕西抗战老兵回忆(商洛抗战老兵阅兵前夕离世)(1)

(刘振声老人在病床上接受媒体采访)

70年过去了,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历史的创造者也随岁月流逝渐渐老去。但英雄不会被忘记,曾经为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而征战沙场的勇士们不 会被忘记。就在大阅兵前夕,抗战老兵刘振声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享年91岁。“父亲一直盼着能看到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结果还是 没有坚持到。这是他,也是我的遗憾。”刘振声的儿子悲痛地说。刘振声1924年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无极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940年7月入伍参加八路 军,全国解放后转业并完成了中学和大学学业,来到商洛工作一生,1984年因病离休。商洛也成了刘振声的第二故乡。

16岁参加八路军

一个月前,我在商洛市中心医院病房里见到了抗战老兵刘振声老人。已经91岁高龄的他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输液,由于年事已高老人单薄的身体看起来很虚弱, 但眉头舒展,表情宁静。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老人非常激动,形如枯槁的身体几次想努力坐起来,小儿子在旁连忙抚摸老人的额头,并给他耳语些什么,安慰着他, 老人这才平静下来。

当问起当年参军抗日时,老人嘴里不断地重复着:“那时候的日子苦啊,日本鬼子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老百姓没有活路。”刘振声回忆,他的童年几乎不知道吃 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最好的饭就是红薯,住的都是玉米秆搭成的房子。那时姐姐已经出嫁,哥哥给地主家做长工,而刘振声的母亲当年就是在日军扫荡村庄时胳 膊被打坏,由于医疗物资匮乏,母亲不幸去世。带着国恨家仇,1940年刚刚年满16岁的刘振声参加了八路军,担任17团话务员。

刘振声一生走南闯北,儿时在石家庄生活,后来转战陕北延安,转业后又在柞水、商州工作,所以口音比较杂,但提起当年参加了八路军的情形,刘振声为了让 我们听得清楚,刻意放慢语速字正腔圆地说:“是聂荣臻带领的晋察冀部队里一个姓李的排长来我们村招兵,当时一共招了十几个兵娃娃。八路军走到哪都受百姓欢 迎,到哪里都有口饭吃。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山西宿营时在百姓家借碗筷,那还是第一次见到洋瓷碗,稀奇得很哩!”据老人回忆,当年国民党的征兵政策是“两丁出 一子”,当年家里有两个男孩的,就要有一人去当兵,有钱人家可以“出钱不出丁”。而共产党人不仅没有强拉壮丁,反倒给村里劳力少的家庭义务代耕帮忙种地,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时间久了,村里人都知道共产党好,就积极主动地让自家的儿子去参加共产党的部队,一起打鬼子。

打鬼子不怕死

入伍后,备战训练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射击、瞄准、投弹、匍匐、卧倒……年纪小小的刘振声和他的战友们每天在荒地里坚持苦练,然而他们要克服的远不止体 力与意志力的双重考验。刘振声说:“那个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年龄小,睡一觉体力也就恢复了。最让人痛恨的是每隔三四天就要受到鬼子的偷袭和骚扰,所以备 战训练总是在‘见缝插针’中进行,听见鬼子的枪声来了,为保存实力就先跑,等到环境安全了再出来继续训练。”经过短暂的集训,刘振声就跟着部队开赴抗日战 场。

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战争条件下,八路军在敌后开辟游击战场,化整为零,各自为战,小股出击的游击战打得风生水起,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部队也得到了迅 速发展壮大。1941年,据可靠消息,日军要在河北清涧县(音)将一批大炮运往军师阵地。刘振声所在的八路军17团接到上级指示:要在那里跟日军打一场游 击战,偷袭日军给养队,阻止日军给炮楼等军事阵地运送大炮和粮食。说到这,刘振声好像自己也穿越到70年前的战场上,紧握着拳头说道:“得知这个消息后, 我们提前侦查到河北省清涧县(音)的徐庄是他们的必经之路,继而我们八路军一个连120个人,提前两天就埋伏在这里。游击战讲究的是战术上的配合,要反应 迅速,见机行事。当天晚上,临出发前领导向我们作了最后的动员,一切准备就绪。拂晓前,一辆军用卡车后面跟着二十几个端着机枪的伪军,十几个鬼子走在后 面,拉着武器正要经过,兵临城下,我们将其团团包围,时机已到,领导手枪一响,我们即刻对敌发起总攻,遭到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敌人顿时阵角大乱,眨眼间我 们就打死了七八个鬼子,打得他们猝不及防,其余的都被吓跑了。”

在这次游击战中刘振声的脚部受伤,刘振声一边说一边要翻裤腿给我们看他脚踝处的伤痕。我问他打仗怕不怕,刘振声目光凛凛,坚定地说:“不怕!只要听见 ‘鬼子来了’我就拿着七九枪往前冲,鬼子头上戴的钢盔闪闪发光,我甚至能看清他们的脸。两边开火时,子弹在耳边‘嗖嗖嗖’地飞,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 那时候就不知道害怕了,只想着打死这些鬼子。”刘振声老人告诉我们,他们打仗只打日本人,不打伪军。那次游击战胜利后,伪军慌忙逃窜,他们便把截获日军供 给队的武器收没,面粉分给了村里的乡亲,缓和了村内的粮荒。并给每一位士兵的口袋里装满大米,当作行军途中的干粮。随后的1年多时间,刘振声老人一直在河 北,配合组织打游击。他告诉我们,每次打游击,不论是强攻,还是智取,都会有一种为乡亲们报仇雪恨的快感。

到延安集中学习

1942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在华北进行疯狂“大扫荡”,八路军陷入很被动的局面,丧失了一半根据地和人口,平原富庶地带全部变成游击区。 冀中平原已无法藏身,基于对形势分析,为避免与优势敌人决战,保存八路军力量,中央军委决定,从各抗日根据地抽调一批党员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到延安集 中学习。刘振声当时是队伍里少数识字的几个,即被组织列在了转战延安的名单之中。

当时从河北到延安需要跨过数道封锁线,那段时间,刘振声与战友们常常对着地图凝思,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怎样才能突破严密的火力封锁线?缺口从哪里打 开呢?一条意外的消息,带来了一丝光亮。一位当地村民提供了重要地形情况,说在八路军驻扎的东北方向有条小路,能绕道至敌军防线外,只要部队隐蔽行进,便 不易被敌发现,在村民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跨过了封锁线。刘振声说:“转战时条件格外艰苦,饥寒交迫,经常是肚皮贴着脊背还要扛起抢来打鬼子。”寒冬料峭, 黄河面上已结起冰碴,但为了早日抵达延安,半夜里没有月光,没有星星,只有皑皑的白雪和泛着冰块奔腾而下的滔滔黄河水。在团长的指挥下,刘振声和战友们趁 着夜幕长途跋涉,极其隐蔽地来到黄河东岸,紧张而秘密地进行渡河准备。先遣队员先将小船由通向黄河的小川里悄悄地划出来。当夜,只见人影绰绰,大家都压低 嗓音说话,显得很肃静,只听见黄河咆哮和河里冰块碰击木船的声音,木船渐渐划向对岸。划着划着,突然对岸发出了一阵猛烈的枪声,战斗打响了,偷渡变成强 渡,木船也加快了速度,很快靠岸了。拂晓前,在基本没有伤亡的情况下,所有部队全部渡过黄河。就这样在这6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中,他们穿山西,翻土壕,渡黄 河,一路还要与日本人周旋打游击,白天潜伏在山里,夜里偷袭和前进,刘振声说他脚上的伤疤是磨烂了好,好了又磨烂,不远万里,终于在年底前抵达了延安。

参加大生产运动

在抵达延安后,组织将刘振声安排在延安西北局通讯班。“大生产运动期间,我们边开荒边上课,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前面的战友边走边背着石板,后面的人紧 跟着石板,边走边读上面的汉字。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学习的激情很高涨。”刘振声说,有些老战友负过伤,身有残疾,仍然带头劳动,作出表率。团长身先 士卒,和战士一起开荒,双手打满血泡。很多知识分子也都争先恐后挥镢扬锹,手上打了血泡,脚板被镢锹砸伤,仍咬牙坚持劳动。就连女战友也是个个好强,送开 水上山,肩膀压肿了,就用手套、破棉絮,甚至绣花枕头垫在肩上。劳动热情十分感人,在驻地周围5里之内到处寻找零星土地,大的几方丈,小的几方尺,三棵白 菜,两棵南瓜,见缝插针。这样做,既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又密切了军民关系。大生产运动让这批抗日战士们在生产劳动中磨练了意志,砺炼了生命,由一般的追 求光明和进步,情感脆弱、身体虚弱的爱国者,变成了意志坚强、身体健壮、不畏任何困难的无产阶级英勇战士和革命的脊梁。大生产运动不仅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 用,而且给今天留下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革命战争年代克服困难,战胜强敌,争取胜利的根本法宝,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全国解放后,刘振声从延安步行至西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完成了4年速成中学的学习,继而在西北大学政法系深造,1958年被分配到商洛检察院工作。 刘振声的儿子说,老人经常在梦中梦到这样的场景:当年抗战时牺牲的好兄弟复活了,和他一起坐着聊天,聊新中国,聊今天的好生活。

(来源:商洛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