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主业(王健林的狂言与谎言)
王健林的主业(王健林的狂言与谎言)海尔在官方微博回应道:我还真没有好好算过,在车间工人三年工资还买不来一台冰箱的1985年,张瑞敏砸的76台冰箱对当初几乎发不出工资的海尔意味着什么。但我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买不起房了。最近,王健林一句话在微博引发一片群嘲。他在某演讲中回想起沈阳太原街万达广场拆掉重建的往事。他说:我们这个事例,比海尔砸冰箱伟大多了,砸20几台冰箱才几个钱?我们砸了350个商铺啊!把一个人强行拔高,偶像化为神,那么必定有人将其痛贬,妖魔化为鬼。太极生两仪,过犹不及。这一点,即便贵如亚洲首富,可能也并不明白。【鄙视链】先说一个在企业家阵营流传已久的十分有趣的鄙视链。
万达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
无论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王健林成为那个被推向神坛的人。
他的每一句话都被精致包装,奉为名言金句,时不时被官微拿来过度解读。他发表演讲的文稿,被包装为企业管理的哲学,印刷出来兜售,甚至翻译成外文向全球发行。他在海外的每一笔收购都堪称大手笔,他的私人飞机停在哪儿,都能让当地媒体抖三抖。他偶尔开的一句玩笑,说漏嘴的小目标,都能成为热门话题。
然而这个时代,恰恰是大众正狂欢、偶像被解构、权力被嘲笑的时代。你越包装,越粉饰,越名不副实,越适得其反。
把一个人强行拔高,偶像化为神,那么必定有人将其痛贬,妖魔化为鬼。太极生两仪,过犹不及。这一点,即便贵如亚洲首富,可能也并不明白。
【鄙视链】
先说一个在企业家阵营流传已久的十分有趣的鄙视链。
最近,王健林一句话在微博引发一片群嘲。他在某演讲中回想起沈阳太原街万达广场拆掉重建的往事。他说:我们这个事例,比海尔砸冰箱伟大多了,砸20几台冰箱才几个钱?我们砸了350个商铺啊!
海尔在官方微博回应道:我还真没有好好算过,在车间工人三年工资还买不来一台冰箱的1985年,张瑞敏砸的76台冰箱对当初几乎发不出工资的海尔意味着什么。但我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买不起房了。
海尔的这一句反讽,引起其他企业官博的集体效仿:
你以为王健林只是无意中讽刺了海尔,而海尔只是无意中反击了一下吗?才没这么简单,让拆姐来给你拆一拆里面的门道。
众所周知,在家电领域,王健林有一个坚定的盟友,“铁哥们儿”:格力董明珠。两人风格类似,理念趋同,传统而强势。万达和格力不仅是战略合作伙伴,王健林还曾受邀为格力拍过广告片。
而董小姐呢,与海尔的张瑞敏常年隔空交战,董小姐曾评价海尔:海尔不是质量好,只是售后服务好。他们理念跟我们不一样,所以在中国市场只有我们八分之一都不到。
对待竞争对手,董小姐有着一以贯之的骄横与自信。她不仅喷过张瑞敏,还喷过雷军,喷过马云,她说在中国,马云不能再多了,而董明珠越多越好。
而海尔呢?为什么对王健林这个无关痛痒的比较,海尔却要反击?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是海尔电器的战略投资人。马云对海尔张瑞敏的评价也非常高:“管理上,从全中国来看,只有张瑞敏,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知道自己要什么。”
另一方面,王健林与马云还有着亿元对赌的宿怨,不用拆姐多说。这不是私人恩怨,只是一个想从线上攻陷线下,一个想从线下反攻线上,谁也不服谁。
最近,马云在出席一个论坛活动时说,现在的电商平台,如果款式质量不好,再便宜也没人买。“现在骗王健林这样的人容易,骗90后很难”。
怼人者人怼之。马云这句“骗王健林容易”,实在太狠了,海尔君大仇得报。在马云眼中,王健林就代表了原始而传统的中国式土豪。
你发现没有,王健林、张瑞敏、董明珠、马云,官博上无意的一句嘲讽,其实代表了企业界的阵营和路线之争。在企业家圈子里,这条鄙视链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真是太有意思了。
【首富的假大空】
拆姐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阵营,就有恩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制于此。目前好多大佬都被过度拔高、美化、脸谱化,脱离了人间烟火,就没啥意思了。
在拆姐眼中,无论什么大佬,都是普通的个体。是人,就会有吃喝拉撒,七情六欲,有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
人,一撇一捺,赤条条来,无牵挂去。跟天地万物比起来,每个人都很普通,都很渺小,无论你多有钱,多有权,多帅,或多丑。
所以即便是亚洲首富,走下神坛也是必然的,无论是主动走下来,还是被拉下来。
王健林过去说过的很多话,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常常陷入自己打自己脸的尴尬境地。不信?让拆姐毫不留情地举几个例子:
#万达退出房地产#
目前万达的地产销售收入下滑严重,从排行榜上看,已经跌出第一阵营。此前,王健林不断讲,房地产行业泡沫巨大,万达正在退出房地产领域,“到2018年万达将不再有地产销售收入”。万达将转型成一家科技类或文化类公司。blablabla。
然而事实如何呢?地产销售收入仍是万达的生命线。万达目前在全国各地所拿地块,有不少是万达文化旅游城成片成规模的地块。这些地块基本都是跟地方政府勾兑好的定向出让,地价非常低。而且均搭配了大块大块的住宅用地,比如济南、成都、重庆、南宁等。
万达城动辄几百亿投资,开发五到六年。到2018年不再有地产销售收入?骗谁呢?如果没有地产销售收入,这些大体量的万达文旅项目,绝对死翘翘。依靠地产销售收入填平几百亿投资,支持文旅项目开发和运营,本就是万达城的基本逻辑。
#轻资产与十年千店#
去年,王健林在一次演讲时吹了一个大大的牛逼,说万达要在五年之内实现完全的轻资产化,快速扩张,十年之内要开业1000家万达广场。当时,万达广场的开业数量只有100出头。
当时,万达通过旗下的快钱发起了一个商业地产众筹,依靠互联网金融模式为旗下项目融资,助力轻资产化。
然后呢?我们知道,实体企业通过线上网贷平台融资用于自己的企业或者关联企业,这叫“自融”,是违规的。万达的众筹折腾了两次就没声了,可能也有监管的原因。总之,地产企业打着金融集团的主意,基本都有着借力金融输血地产的私心。不光是万达,其他房企一查一个准。
什么是轻资产?说白了就是不想自己出钱,让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来接盘,充当商业地产的业主,万达只负责经营和管理。但金融机构又不傻,如果当业主挣钱,你王健林为什么不当呢?所以据拆姐了解,万达的轻资产战略也遇到不小的挫折,目前在内部也不提了,又在向重资产模式慢慢转型。
王健林1000个万达广场的美梦,镜花水月而已。
#让迪斯尼不盈利?#
王健林前一天还叫板迪斯尼,要让对方二十年不盈利,势不两立的样子。几天不到,却又和迪斯尼总裁笑着握手,打成一片,还跑到上海迪斯尼去考察学习去了。你说王健林图啥?
其实这个逻辑,与王健林怼海尔是一样的。王健林需要找一个参照物,通过贬低对手来突显自身的逼格。他利用惊人言论消费了你的注意,在你搬好板凳、准备吃瓜看戏的时候。他却摇身一变,和对手握手言和了,还向你比划出一个象征胜利的剪刀手。
万达绝对不会让迪斯尼二十年不盈利,而是要和迪斯尼一起赚你的钱。说得好听点,这叫强撩消费者。说得难听点,这叫卖乖讨便宜。你是不是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强执行力的尴尬#
万达内部强调一种执行力文化,也就是所谓的使命必达。网上流传着一幅著名的标语,挂在某万达广场内,叫“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这种丛林式的企业文化和生存逻辑,充满了血淋淋的惨白。在这种氛围下,企业内的员工们完全异化,成为军队,成为螺丝,成为蚂蚁。
而这一切,基本都是王健林个人风格使然。这种文化带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对外宣传中,万达各板块的业绩没有完不成的。即便没有完成,也会想方设法在数字上完成。你懂的。
翻开过去几年万达集团的半年报和年报,各业务线业绩完成率最常见的一个数字是101%,也就是刚刚达到考核线。这和中国前三季度GDP增幅都稳定在6.7%,何其相似!没办法,业绩有没有完成,可是关系到好多人的工资和奖金呢。
今年万达集团公布半年业绩的时候,为了让报表好看一点,还把亏损的万达百货给剔除了,给的理由是“万达百货为王健林个人公司,收入未计入万达集团”。这个理由非常可笑,因为万达集团同样是王健林家族完全控股,是个人公司。为什么要把百货单独计算呢?
#万达回A与王健林的压力#
正是由于强执行力文化,导致万达香港上市的失误。2014年,万达筹划上市已经很久了,当年,王健林下了军令状,要在一年内上市两家子公司,旗下员工压力很大。最终,迫不得已采用H股的形式把商业地产公司在香港IPO。
这种形式上市,不仅融不到什么钱,而且估值偏低,流动性不足,对万达而言基本没有占到资本市场的便宜。所以上市一年多时间,就匆匆退市,要回A股上市。折腾来去,不仅给境外投资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还得罪了港交所。
对于回归A股,王健林有各种理由,天花乱坠。但拆姐想说的是,有一个细节你不能忽视,那就是王健林所受到的来自万达商业战略股东的压力。我们知道,万达商业在上市前,是引进过一批战略投资人的,这里面有中国最有背景的资本,有很多人和事不可说的。当然也有可说的,比如章子怡。
万达H股上市后,溢价偏低,流动性弱,这帮境内的战略投资人变现困难。王健林当年引进他们,让他们跟着万达赚大钱的承诺没法兑现,这才是万达要匆匆回A的主要原因。只有回了A股,这些投资人才能得到预期的收益,以及充足的流动性去套现股票。
暂时就这几个例子吧,其实,万达可说的还有很多,拆姐留着以后慢慢拆。拆姐曾说过,我不仅要拆出真相,还要奉上最邪魅的嘲笑。而有时候,真相本身就具有绝佳的讽刺效果。
季羡林曾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但就拆姐对王健林的观察,首富的风格是假话不全说,真话说不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王健林每次演讲,都会扯一张白纸,在上面写写划划,提纲挈领,到演讲时基本脱稿,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这是媒体和听众的福利,因为演讲者充满了个人魅力。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强调个人魅力的领导模式叫克里斯玛(Charisma)。这个概念起源于古代的巫术,强调一种迷恋和支配。
放眼现在,每个土豪都有一个管理大师梦。说白了,就是希望自己被偶像化。有了财富,有了权力之后,就要当导师,当舵手,当先知。
不光是企业家,克里斯玛光环还常常见于一些职业经理人的身上,如王石,如董明珠。王石敢跟公司第一大股东叫板,董小姐敢在股东大会上训斥股东,都是因为公司长年累月的发展中,在他们头顶不断强化了克里斯玛光环,偶像包袱太重。
有人说,成功的人,说什么都是对的。就像一个皇帝,说什么都是圣旨。但拆姐心里偏偏住着一个小孩,最见不惯的,就是招摇过市的皇帝新装。
如果拆姐一不小心说漏了嘴,别介意啊,我肯定,是故意的。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