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也不是不让(妈妈不制止还美其名曰)
妈妈也不是不让(妈妈不制止还美其名曰)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进攻性,总是唯唯诺诺表现出讨好的行为,实际上是压抑了真实的自己,虚假自我占据上风。是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表现,而委屈自己、隐藏真实的自己不敢表达,内心是压抑的,不舒服的。那么这个人也必然是不自信的,更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足够的攻击性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的自信坚持,它是一个人非常可贵的品质;足够的攻击性才能让一个人保存自我并有能力去爱。由此看来,一个人保持一定的进攻性,有助于保持高昂的上进心和自信、坚持,也有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关于进攻性,在心理学中也有有很多的说法,有的称之为攻击性,而我比较喜欢进攻性这个词,可能这个词相较于攻击性而言会显得温和一些吧。弗洛伊德认为攻击冲动可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攻击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都必须得到表现,不然就会导致精神病。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具有死本能,是一种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向外扩展表现为:侵略
导读:现在的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总是想能培养出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不至于表现得懦弱。还有一部分家长秉持“鼓励式”教育理念,对孩子的行为始终保持欣赏的态度。这两种方式,我都不完全认同。
文/37度暖爸
和C3班老师聊天时,老师说:“米粒儿用手戳我的眼睛!你知道吗?他就是故意的,隔过我的眼镜戳我的眼睛。” 我对老师的贴标签行为有些不悦,随口反驳道:“别这么说孩子,那么点儿孩子,哪儿能是故意的呢?”可接下来老师的回答,让我实在是吃惊!
老师说,常看见米粒儿打妈妈,然而妈妈总是报以微笑。老师也尝试和妈妈沟通,然而妈妈的回应是:“任何时候都要对孩子报以微笑。”妈妈,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思,我能理解,然而这么做,的确是做错了!无论从孩子心理健康角度还是进攻性发展角度考虑,都不应该这么做。
关于进攻性,在心理学中也有有很多的说法,有的称之为攻击性,而我比较喜欢进攻性这个词,可能这个词相较于攻击性而言会显得温和一些吧。
弗洛伊德认为攻击冲动可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攻击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都必须得到表现,不然就会导致精神病。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具有死本能,是一种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向外扩展表现为:侵略、战争、屠杀、对抗、攻击、仇恨、谋杀;向内扩展表现为:自残、自杀、自毁等。
这么说有点抽象和模糊,对于非心理学爱好者和专业者来说,有点难以理解,结合克莱因的理论就比较好理解了。客体关系大师梅兰妮·克莱因认为:那些没有足够的攻击性,那些在遇到阻力时不能坚持自己观点的人是缺乏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品质的。克莱因认为,自我保存和“爱”的本能如果要去获得满足的话是需要有攻击性在背后推动的。
足够的攻击性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的自信坚持,它是一个人非常可贵的品质;足够的攻击性才能让一个人保存自我并有能力去爱。由此看来,一个人保持一定的进攻性,有助于保持高昂的上进心和自信、坚持,也有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进攻性,总是唯唯诺诺表现出讨好的行为,实际上是压抑了真实的自己,虚假自我占据上风。是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表现,而委屈自己、隐藏真实的自己不敢表达,内心是压抑的,不舒服的。那么这个人也必然是不自信的,更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进攻性,也难以表现出足够的上进心。例如,像销售,警察等司法行业,都需要较强的进攻性,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发展孩子的进攻性,不需要刻意培养只需要做到两点就好:不压制、不纵容。
第一,不纵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父母要及时制止。制止的原则是:不伤人、不伤己、不伤物,制止的方法是:双臂环绕孩子,并和善而坚定地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
例如:孩子因为发脾气打人、伤害自己、破坏家里贵重的东西,这时候需要父母及时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实验大意是:有成人攻击玩偶,没有受到惩罚,然后孩子们也开始攻击玩偶。在这个实验中,成人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受到惩罚,就意味着这个行为是被允许的,是被强化过的行为,所以孩子们也开始模仿。
由此看来,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或者是发生在身边的攻击性行为(孩子看到的,父母、路人、同学、朋友)如果没有得到惩罚,就意味着被允许。首先,父母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做出攻击性行为,或者是讨论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好处与优势,这会增加孩子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其次,父母对于身边的,孩子看到的攻击性行为要给与合理的解释,告知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
第二,不压制孩子的进攻性发展。例如:孩子表现出的进取心、探索欲、以及反驳父母观点的行为,父母都要适当接纳,而不是一味地否决。这会对孩子的进攻性有所压制,进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讨好附和,失去自我。甚至于丧失保护自己合法、合理利益的勇气!
回到篇头的案例,米粒儿妈妈的微笑,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是鼓励。即:妈妈希望看到我这么做,因为她表现出了微笑。所以,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得到加强。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会对妈妈、老师做出攻击性行为的根本原因。
换个角度,如果米粒儿妈妈严厉呵斥孩子的行为,也会对孩子的进攻性发展有所压制。孩子会感受到羞愧、愧疚,攻击性行为会得到遏制,但是孩子的进攻性发展也会受到遏制。
正确的做法:用行动限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并和善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这么做。
结语:对于孩子的进攻性,父母要理性看待,并人为干预孩子进攻性的发展。发展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过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攻击父母,养出白眼狼的孩子;过少,会影响孩子的进取心发展,也会影响孩子真实自我的表达,变得讨好、压抑。
声明:为保护当事人,隐去所有相关信息,文中人物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37度暖爸 心理所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在职研,每天分享心理向育儿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关注暖爸的人,99.99%的家庭婚姻更美满,孩子更乖巧。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