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评价山海情(这次的主角竟是个老外)
老外评价山海情(这次的主角竟是个老外)图片源于微博@CGTN让他大开眼界的是,村里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湿滑的泥路上,摩托照开不误...准确来说,是挑战为期一周的“扶贫专员”工作。虽然李龙在中国不少地方旅行过,也去过一些贫困地区,但,来到大凉山奎久村,他彻底懵圈了...上山的路,全是陡坡烂泥,没有任何扶手的地方,左手边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2019年,秋天。
一个名叫李龙的外国男子,从北京飞往四川大凉山。
他去干嘛?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要到中国最穷的山村扶贫。
准确来说,是挑战为期一周的“扶贫专员”工作。
虽然李龙在中国不少地方旅行过,也去过一些贫困地区,但,来到大凉山奎久村,他彻底懵圈了...
上山的路,全是陡坡烂泥,没有任何扶手的地方,左手边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让他大开眼界的是,村里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湿滑的泥路上,摩托照开不误...
图片源于微博@CGTN
尽管来之前,李龙了解过不少关于扶贫的信息,但还是被真实的贫困狠狠冲击到...
实习第一天,他就跟着扶贫专员沈瑞,到村里的贫困户走访。
这对残疾夫妇,住在一间简陋的土屋里,锅碗瓢盆全部堆在地上,床上的被子已经脏得看不清原来的模样...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已经12岁了,在学校读书。
而妻子怀里,正抱着另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娃娃...
整个屋子,目之所及,脏乱得不像人住的地方...
盲人丈夫说:只要我的孩子能读书就行,我自己无所谓...
从村民家里出来后,李龙心里五味杂陈:这...不是生活,我之前不知道情况会这么糟...
而这,只是他看到的第一家贫困户。
2019年底,奎久村的贫困发生率95.6%,全村有123户贫困户,为重度贫困村。
像盲人夫妇这样贫穷的家庭,在村里不是什么稀奇事。
图片源于微博@CGTN
虽然每一家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很穷。
从北京高大亮堂的写字楼,到四川最贫穷的村落,李龙仿佛穿越了两个世界...
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他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纪录片《村里来了个扶贫洋专员》,由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拍摄,讲述了外籍记者李龙,深入中国扶贫前线,与当地扶贫专员一同生活工作,以外国人的视角呈现扶贫大小事。
有网友说:把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大众,这部片非常有意义。
很多人对扶贫的刻板印象就是发钱发物,但实际上,扶贫工作并非大家以为的那么简单。
作为一个重度贫困村,奎久村是名副其实的“穷”。
在扶贫专员来之前,村里连路都没有,全是山,闭塞偏僻...
有的村民,一家八口,三人是残疾...
有的村民,16岁生娃,一辈子没有任何指望,在浑浑噩噩中把孩子拉扯大,不曾走出大山...
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于《我在底层的生活》一书中写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逻辑运转,让贫困哺育贫困,让困境自我循环。
这句话放在我国的贫困村,几乎毫无违和感...
中国创造无数经济奇迹的这些年,仍旧有人身处贫困,他们没有安全的房屋,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奎久村,是大凉山深贫区的一个缩影。
按照政府的脱贫工程,村里驻有5位扶贫专员。
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KPI,还有全面脱贫的Deadline...
每天清晨,太阳还没升起,山里大雾弥漫,扶贫专员就起床收拾,开展工作安排。
这天,李龙跟着扶贫专员沈瑞,一起去入户采集信息,以便针对性地帮扶。
大凉山的村落,相隔甚远。
每一次走访入户,都需要翻山越岭,出行工具基本靠双脚,一天至少几万步...
而大家只是带个水煮蛋,就直接上路了...
有网友感慨:扶贫真的很辛苦,各种硬性指标,尤其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刮风下雨上山下坡,危险性挺大的...
经过了一上午的走访实习,沈瑞尝试让李龙独立完成任务。
毫无准备的李龙,突然被cue,心里着实有点慌,他敲门问:有人吗?
过了一会儿,还是没人来开门...
李龙松了一口气,很开心地说:OK!没有人,我们走吧!
听了这话,一旁的沈瑞突然严肃起来:No!我们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今天得尽量把这一户的信息采集完成了,不然会耽误整个村的脱贫进度...
一开始还笑嘻嘻的李龙,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
李龙:你要对你所做的事情一直很上心,即使你在开玩笑,也要认真对待你的工作。
对于深处其中的人来说,因为真正看到了贫困的痛,更清楚扶贫有多难。
每一次跋山涉水,都是在为脱贫做准备...
奎久村的第一书记潘阳:虽然我们村现在条件差,但我们对脱贫是有信心的。很多外面的人觉得,你们脱贫就是上面给政策、发钱,发物,但我觉得,我们做的不是这么回事...
除了千里迢迢去入户,扶贫专员平时在村里的角色,不亚于保姆级别...
大到村民的安居房修得怎么样,质量过不过关,能不能赶上工期,让老百姓搬进新房住...
小到学生逃课,家长打小孩,村民家里有头牛跑了...只要是这个村子发生的事,扶贫干部一件不落,都管!
都说“扶贫先扶智”,山里的孩子能好好接受教育,贫困的死循环,才有彻底被打破的可能...
沈瑞经常苦口婆心,劝村民送孩子去上学。
“我说一千次一万次,总有几个家长会听,会在脑海里面反思:我是应该让孩子读书。”
因为家庭支持的缺失,村里的孩子即使能免费上学,却毫无顾忌地逃课...
14岁的吉什木体,一周没去上课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了解情况的路上,遇见了他的父亲吉什火拉。
好不容易找到人,他父亲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当众揪他的头发,打他...
沈瑞赶紧过来拦住:不要打!不要打!打是没有用的!
在这个过程,扶贫专员不只是要教孩子,还要教孩子的家长,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
后来,工作组去木体家,才了解到木体的父亲八岁丧母,也没怎么上过学,他不知道怎么去和孩子沟通,结果选择了最暴力的方式...
这些问题不是物质层面上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发生改变的,背后牵连着几代人...
虽然扶贫路上阻碍重重,但是扶贫人的决心和信心,不可动摇。
沈瑞说:我要脱的不是你一代的贫,我是要脱你的儿子,你的孙子(的贫)。我们给你补贴,这叫脱贫吗?不,他们读书,读高中,读大学,甚至读博士,读研究生,他们得这样来脱贫。
2020年,时隔一年,李龙重返大凉山。
这一次,村里已经通车,李龙不用再爬危险的陡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车费只需15块。
和2019年相比,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住进新房,修了新路,有了学校、幼儿园,他们周围的世界正在发生改变...
白天忙到飞起的沈瑞,只能等到晚上有空了,才能和家里人打打视频电话,听到孩子叫爸爸,他既幸福又愧疚...
他的孩子现在两岁多了,等他回去,孩子已经4岁了,而隔壁潘书记家的孩子,也才一岁多...
来到奎久村之前,沈瑞和其他的扶贫专员并不认识。
“我们很多人都在异地他乡,如果把脱贫比喻成一场战争,我们就是战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他们冲在扶贫前线,付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默默坚守...
自2012起,中国政府派遣近300万个扶贫专员驻村帮扶。
因大多贫困地区条件恶劣,不少人牺牲在扶贫一线...
2018年6月29日,云南大关县扶贫干部王文贵,在走访贫困户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因公殉职。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4岁的女儿说:躺在那儿的不是我爸爸,是个假爸爸,我的爸爸下乡去了...
图片源于网络
2018年8月21日,重庆市忠县扶贫干部杨骅突发疾病,倒在了扶贫岗位上。
杨骅去世之后,杨志刚常打开手机看看自己和儿子的聊天记录。
老人家说:就当他一直在扶贫吧...
图片源于网络
2018年12月16日,扶贫夫妻档吴应谱、樊贞子,在与人洽谈工作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随他们离世的,还有腹中2个月大的胎儿...
图片源于网络
中国的脱贫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这背后,离不开许多奋战在一线的扶贫专员,更离不开他们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黄文秀,在硕士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担任扶贫干部。
她说:总是要有人回来,我就是回来的人。
在她的带领下,村里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0%以上。
2019年6月16日,因为担心村里受灾,黄文秀深夜冒雨赶回村里,却不幸遭遇山洪遇难,年仅30岁...
黄文秀牺牲之后,当地干部到她家里慰问时才发现,她们家三年前才刚刚脱贫,她的父亲身患肿瘤,做过两次大手术,母亲下肢残疾,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而这些,黄文秀从未和任何人提起过...
还有许许多多像黄文秀这样的扶贫工作者,在这场消灭贫困的战争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他们有的舍小家为大家,和家人聚少离多,却无怨无悔...
有的拼尽全力从大山里走出来,又选择回到大山,反哺自己的家乡...
有的消失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9岁,30岁,28岁,23岁...
多年以前,孙中山先生如是寄语: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截至2020年底,共有1800多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
正是有这样一群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扶贫人,才能助力中国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创造史无前例的“中国奇迹”!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平凡的人也可以踏出伟大的步伐,感谢所有奋战在脱贫前线的工作者!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