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战疫中坚力量(致敬战疫一线逆行者)
致敬战疫中坚力量(致敬战疫一线逆行者)在实验室,钟锡安每天都要和从全市各县区陆续送来的检测样本“打交道”。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每次检测他都要采用多种试剂同时检测。看似单调枯燥,但要在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口罩的状态下完成这项工作却并不容易。加上每天病原微生物检验所需要检测的样本数量很多,排查时间又十分紧急,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对钟锡安而言成为了常态。钟锡安是江门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的一名检验技师,今年,他放弃春节假期,冲在样本检测的第一线,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揪”出病毒,为市民扫除一个个“毒雷”。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除了义无反顾奔赴湖北的“逆行者”,还有不少奋战在五邑抗“疫”一线的勇士。他们有的在春节前放弃休假匆匆回到工作岗位,有的一直奋战在一线从未与家人碰面……他们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江门的疫情防控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点亮千万盏守护江门人民平安、健康的希望之灯。钟锡安:与
1月23日晚,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江门全市医护人员严阵以待,不少医生、护士主动申请加入临床一线救治。江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医疗队先后出发,驰援湖北;各个交通检查点、隔离点、发热门诊、定点隔离医院……众多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用他们的力量,在抗“疫”前线上,捍卫这座城市的安全。
守
本地医护人员
江门战“疫”日记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除了义无反顾奔赴湖北的“逆行者”,还有不少奋战在五邑抗“疫”一线的勇士。他们有的在春节前放弃休假匆匆回到工作岗位,有的一直奋战在一线从未与家人碰面……他们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江门的疫情防控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点亮千万盏守护江门人民平安、健康的希望之灯。
钟锡安:与时间赛跑的病毒“扫雷兵”
当钟锡安穿着防护服从实验室走出时,他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了,护目镜里全是蒸汽,脸颊上因佩戴口罩留下的印痕清晰可见,整个人处于缺氧状态。但他显然已习惯了这种状态,没有抱怨半句,便开始笑着说:“放心,新冠病毒在我面前无处遁形!”
钟锡安是江门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的一名检验技师,今年,他放弃春节假期,冲在样本检测的第一线,力争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揪”出病毒,为市民扫除一个个“毒雷”。
在实验室,钟锡安每天都要和从全市各县区陆续送来的检测样本“打交道”。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每次检测他都要采用多种试剂同时检测。看似单调枯燥,但要在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口罩的状态下完成这项工作却并不容易。加上每天病原微生物检验所需要检测的样本数量很多,排查时间又十分紧急,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对钟锡安而言成为了常态。
“很多时候,检测样本都是三更半夜送来的,我们要马上对它进行检测,检测完基本凌晨四五点才能睡觉。”但到了第二天,钟锡安又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开始一天的排查工作,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疫情防控提供病原学依据。
除了钟锡安外,江门市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还有很多默默付出的勇士:他们有的带领全队检验人员,全力以赴坚守在检验的一线;有的虽然和妻子同为疾控体系的“战士”,却只能在妻子因工作送来检测样本时,才能匆匆看上对方一眼;有的在腊月廿九晚上回到老家,却在除夕下午又匆匆踏上返程投入工作……
郑伟浩:既要医“身”,也要医“心”
1月29日上午11:00,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郑伟浩和家人吃了顿午饭后,便匆匆前往超市购置日用品,收拾了行李,便与家人告别,来到医院的感染科大楼。
当天,省卫健委公布江门市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作为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疗骨干,郑伟浩在年前便报名成为该院拟组建的医疗救治队第一梯队医护。
“要说家人不担心,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医护,也是儿女、父母,都是普通人。但面对疫情,家人还是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从医18年,今年41岁的郑伟浩一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也有过抗击“非典”和H7N9的经历,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父母、妻子放心。
但面对家中孩子不舍的目光,郑伟浩却无法解释太多。“家里有两个娃,大的10岁,小的才三个月。他们还太小,理解不了复杂的疫情。得知我要一个月后才能回来,大孩子很是不舍。我只能告诉他们,爸爸只是去上班工作,一个月就会过去,一定要好好地听妈妈的话。”郑伟浩说。
江门市中心医院是广东省新冠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该院接诊的所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收治在感染科大楼。在这幢五层的大楼里,每一个住着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病房都是单人间,每间病房都是大门紧闭,整幢大楼弥漫着一种安静又紧张的氛围。而这幢大楼就是郑伟浩每天都要上的“战场”。
“相对于ICU要经常抢救和处理复杂的病患,这里的救治工作简单,主要是参照国家颁布的指南对症治疗。”虽然难度小了,但工作强度却很大,郑伟浩说,自己好几次值班时都遇上了深夜送来的病人,等问完病史,做完体格检查,评估完病情,开完处方、医嘱,写完病历、报表,所有程序走完后,基本已经到了凌晨4点。但此时的他还需要坚守,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完成交班工作后才能回到留观宿舍洗澡、吃饭、休息。
“有时因为太累,入睡也会相对困难,再加上睡眠较浅,很容易醒来,但还是要强迫自己休息,毕竟在这里工作,对体能的要求还是比较高。”郑伟浩说。
除了要照顾病人的身体外,郑伟浩坦言,由于很多病人的心理压力都很大,作为医生的他不仅要医“身”,也要医“心”。“我们遇到过个别病人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以在平时查房治疗,我们都会安慰患者,给他们信心和鼓励。”郑伟浩说。
暖心政策
防疫一线医务人员每天补助300元
本地防疫一线医务人员每人每天补助300元;选派驰援省外疫情重点地区的医务人员每人每天补助600元……南都记者从江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获悉,2月14日,江门出台关爱防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暖心政策”,以做好防疫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保障工作,有效解决坚守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其家属遇到的困难,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担当作为,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坚强保证。
给予防疫一线医务人员补助和嘉奖
根据规定,江门将给予本地防疫一线医务人员每人每天补助300元;给予参加疫情防控的其他医务人员每人每天补助200元。对选派驰援省外疫情重点地区的医务人员,给予每人每天累计600元的工作和伙食补助。同时,对于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将增加其绩效工资总量;对救治病患表现突出的,在防控疫情新技术、新产品、新药物等科技攻关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或事迹突出的医务人员,将给予嘉奖以上奖励。
在后勤保障方面,江门将为防疫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必要工作和休息场所,合理安排轮休,确保医务防疫人员充分的睡眠和饮食;保证防疫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用品供给,做好对防疫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口罩等防护用品的配给;主动谈心疏导,减少他们的心理焦虑,给予积极的精神关怀。
优先统筹安排子女入学
江门还为驰援省外疫情重点地区的医务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残身故保险,购买保障金额100万元为期一年的保险。符合相关规定的可以申报因公牺牲、烈士。
为免除防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家庭后顾之忧,江门将优先统筹安排防疫一线医务人员、驰援省外疫情重点地区的医务人员的子女入学就读问题,并由当地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安排专门人员对防疫一线医务人员、驰援省外疫情重点地区的医务人员家属进行对口帮助,赠送或协助购买生活物资,帮助家属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援
赴湖北医疗队
驰援湖北医疗队 一群“光头”“锅盖头”
2月9日中午,江门首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前往武汉,来自新会、鹤山的15名医护人员踏上征程,鹤山市桃源镇卫生院临床内科主治医师廖国宁是临时党支部书记,这次是他第一次坐飞机,就如此有意义。
首批医生进驻方舱医院
2月10日,首批15名医护人员参加广东第十一批医疗队培训动员会,学习和练习穿脱防护服,穿上容易脱下难,这是确保他们安全最重要技能之一。当天,他们接到通知,原定支援鄂州的任务,变更为支援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2月11日上午,首批医护人员继续培训,下午,为防清洁头发耽误时间,降低潜在传染风险,他们互相帮对方剃头,男队员成了“光头”,女队员成了“锅盖头”。12日晚上8时,首批医疗队的队长、新会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钟景良作为江门医疗队首位队员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工作,连续工作6小时。
2月13日,首批5名医生分批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工作。
2月14日凌晨1时许,江门首批医疗队队员、鹤山市妇幼保健院护师张惠敏作为江门首位护士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病人们跟她说,“谢谢”、“辛苦你们了”,简单的话语让她感动。
第二批医护进驻荆州
2月12日晚上,来自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五邑中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开平市中心医院4所三甲医院的第二批13名医护人员飞赴武汉,并于2月12日凌晨,赶赴荆州。上午,他们进行了新冠肺炎知识、个人防护要求、消毒隔离知识等培训和防护服穿脱再练习,下午他们与梅州、云浮医疗队一起挥师到公安县。
2月16日,江门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入驻荆州市公安县中医院,此前因探亲被滞留在公安县的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胡茂清主动申请在公安县中医院作为医疗志愿者。
第三批医护人员进驻石首市
2月15日,江门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集结出发,分别来自台山市中医院、台山市人民医院、恩平市人民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的20名医护人员。他们随广东医疗队的大巴车下荆州高速时,当地防疫部门、交警整齐地敬礼,队员们瞬间被感动了。2月17日,江门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入驻石首市中医院,支援当地的救治工作。
江门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在候命,随时出发驰援湖北。
湖北战“疫”日记
钟景良:江门首个方舱医生
2月12日20时,钟景良与另外16名来自广东各地的医疗队队员一同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由于是第一次进舱,钟景良提前两个小时不敢吃,不敢喝。根据安排,当晚钟景良负责方舱医院B仓B区工作,B区200个床位,一小间隔大约6至8个床位,每个医生分管100个病人,都是轻症病人为主。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早期识别危重患者联系转院,安定病人情绪等。
工作不久,钟景良发现,眼罩起雾厉害,还要对着电脑开医嘱,写病程记录,对眼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二是缺氧,戴着两层口罩,一层N95防护口罩一层外科口罩,戴上后还用透明胶带将防护衣和口罩贴在一起,呼吸空间太小。
还没等钟景良适应,病人便围着他,提出各种问题,“怎么今天旁边的有药吃,我今天没药吃?”“我比他来得早,怎么他今天检测核酸,我今天还没检测?”“这几天血压都有点高,怎么办?”
钟景良用笔记录好每一位病人的需求,安抚他们回床位等待,再慢慢地摸索电脑系统,开出医嘱,有不懂就直接通过对讲机请教相关的主管人员。大概过了2个小时,所有病人的问题就基本处理好了,钟景良也镇定下来了,他也刚好度过缺氧最严重的时期。
廖国宁:第一次密切接触重症患者
2月14日20时,江门第一批赴湖北医疗队5名医生一起入舱工作,这是第一次全队作战的夜班,也是他们第一次密切接触新冠肺炎重症病人。
当晚,廖国宁负责A舱C区的158名患者。他刚刚坐到办公区电脑前,就被焦急的患者们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从晚上8时到10时30分,一共150分钟,廖国宁的嘴巴没有暂停过。他能清楚地感受到,病人们的着急与焦虑。
突然,A区护士过来汇报,一位老奶奶病情突然变坏,脉搏只有47次/分钟。廖国宁立即和负责A区的医生吴靖升查看。他们看到,原本还在吃晚餐的老奶奶已成昏睡状态,气促,但呼吸浅,面色发绀,医生们立即让老奶奶躺好,监测血氧饱和度和检查脉搏。
他们马上将老奶奶送到急救室吸氧,并让领队医生钟景良安排好转院衔接。经过大家努力,老奶奶终于好转,在吸氧后血氧饱和度也达88%,人也清醒过来。随后,转诊的救护车将老奶奶转诊到对面的金银潭医院,队员们终于放下心来。
侯艳梅:武汉的雪,广东的美食
2月15日17时30分,来自鹤山市中医院的护士侯艳梅与几位同事到酒店门口乘坐公交车前往方舱医院,那是她到武汉以来第一次踏出酒店门口。门外雪花纷飞,这一晚,她第一次入舱工作。
有了前期战友们传授的经验,侯艳梅对第一次入舱有点期待。当晚,侯艳梅负责A舱D区88位轻症病人。她发现,D区的病人是生活能自理、能说能跳能开玩笑的“强者”,看见是广东来的医护人员,病人们都热情地打招呼,为医护人员打气,拉家常,“你们大老远从广东来,辛苦了,广东的姑娘们都很好”,“很怀念广东菜,广东的海鲜非常棒,等我病好,一定再去广东尝一遍!”还有一位阿姨走过来,跟侯艳梅打听防护服上写着“未婚”的小伙子的值班时间,说是想介绍给自家孩子。
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为病人测量体温、血氧、脉搏,进行疾病的宣教以及心理护理,整个过程有序进行。虽然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侯艳梅转念一想,如果能让他们安心治疗,早日康复,此时此刻的辛苦又算什么呢?
凌晨1点,侯艳梅与下一班进行了交接。卸下“披甲”后,她感到一身轻松,她们走到舱外的公交站,雪已停了,路上只有在寒冷夜风中迎接她们的司机。侯艳梅说,“风雪过后,就是彩虹,让我们一起加油。”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罗忠明 罗韵姿 通讯员 朱强 卢红薇 陈君 黄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