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有多严重(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的)
互联网泡沫有多严重(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的)不仅止互联网行业,只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业均会出现此现象。泡沫产生时,可以简单多说是因为钱多。钱的来源,一方面是经济健康发展真实创造和积累的财富,一方面是资本游戏“借”出来的纸面上的钱。可以说,是无监管的投资银行对存在泡沫的互联网股票过度投资,导致了泡沫的产生,引发了这次金融危机。据统计有5万亿美元的投资凭空蒸发。至于这次泡沫是如何挤破的....不如叫这场“泡沫是如何被挤走的”。这次互联网泡沫持续和消退的速度都算比较快,伴随着的也是一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倒闭,程序员的失业,和互联网就业市场的饱和等等。对互联网的投资也趋于理性和谨慎。最关键的是,这次泡沫的结束是在酝酿着另一场更为巨大的泡沫。几乎可以认为这不是破灭而是转移。股市的不景气,逐利者们又重新把目光聚焦到了房地产,疯狂和逐利没有停下,新一代的泡沫开始,次贷危机来临。真实存在的问题加上在不恰当时机出现的诱因,于是危机爆发了,泡沫开始破灭
互联网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到达5132.5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首先,这个问题不该归于,或者说是不仅仅归于互联网这个话题,因为这场资本泡沫的主导者不是互联网行业,而是由另一个行业所导致——金融业。
当时有一批高科技公司,如微软、IBM等,不仅具备优秀的盈利能力,也具有把握未来市场的能力,更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人们对科技股热情高涨。然而也有一群互联网企业,在投资人、专家学者,以及其自身的包装下,轮番上演公关秀,吹着极其美好的未来,吸纳了大量资金。盲目的逐利热情,再加上一些机构的隐秘造假,导致对当时科技股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虚高,甚至疯狂。
然而现实是,后一批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改变不了盈利能力极其低下的局面,同时又有在大肆挥霍金钱,也有的被快速淘汰,有的发展方向错误。当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和冷静后,发现了这些问题。而且同时伴随着几件诱因的发生:1、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在1999年下半年年上市,而之后的6个月冻结期中,交易量相对较小,但6个月的解冻期一到,抛售潮出现。又恰遇4月份的报税季度,对股市造成不小的震荡;2、大量对高科技股的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数十亿美元的卖单,不巧的同时出现在了2000年3月10日,带来了抛售的连锁反应,投资者人心惶惶;3、领头羊微软在97年被指控垄断,98年立案,而在2000年1月盖茨辞职,同年4月,法院宣称已收集到证据证明到微软的确存在垄断行为,微软面临可能被拆分。科技股巨头可能陨落的消息加剧了人们对科技股的恐慌心理。4、高盛首席投资分析师科恩10年来首次对投资者发出减持科技股的建议。同时各路分析师口风一转,开始唱衰,危机开始显露了。
真实存在的问题加上在不恰当时机出现的诱因,于是危机爆发了,泡沫开始破灭。使得原本被炒到高的不合理的股价一落千丈,同时那些单纯依靠融资为生的互联网企业再也融不到钱。大批互联网企业关门,众多IT工程师失业。
同时互联网泡沫的产生原因,更多的是当时金融监管体系的问题。
美国经济在大萧条后迎来了连续40年的增长,金融业此时被严格监管。但是在70年代,遭遇了2次石油危机,也为美国带来了高通货膨胀。1982年,里根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开始放宽对储蓄贷款银行的限制,允许他们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于是金融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投行的春天来了。但是在80年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的积蓄。这应该算是第一次金融危机。但是贪婪和盲目的逐利并没有因此减退。人们依然继续在房地产和股市中期待投机盈利。90年代,监管机构继续放宽甚至撤销了监管机制。于是引来了发生于90年代末期的第二次大危机,也就是我们说的互联网泡沫。由于无人监管,投资银行会推销他们明知毫无前途的互联网公司,分析师们按照吸引生意的数量获得薪酬,按照肆意鼓吹得到酬劳。很多当时被称为极具潜力的科技股,事后被贬为一文不值(针对资本市场)。他们当面说的是一套,背地里又说的另一套。欺骗投资者,吹捧和虚高成为了主旋律,自然,泡沫产生了。
可以说,是无监管的投资银行对存在泡沫的互联网股票过度投资,导致了泡沫的产生,引发了这次金融危机。据统计有5万亿美元的投资凭空蒸发。至于这次泡沫是如何挤破的....不如叫这场“泡沫是如何被挤走的”。这次互联网泡沫持续和消退的速度都算比较快,伴随着的也是一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倒闭,程序员的失业,和互联网就业市场的饱和等等。对互联网的投资也趋于理性和谨慎。最关键的是,这次泡沫的结束是在酝酿着另一场更为巨大的泡沫。几乎可以认为这不是破灭而是转移。股市的不景气,逐利者们又重新把目光聚焦到了房地产,疯狂和逐利没有停下,新一代的泡沫开始,次贷危机来临。
不仅止互联网行业,只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业均会出现此现象。泡沫产生时,可以简单多说是因为钱多。钱的来源,一方面是经济健康发展真实创造和积累的财富,一方面是资本游戏“借”出来的纸面上的钱。
可怕的是资本游戏,借钱时造就繁荣和乐观气氛,大家一起吹泡泡,还不上时,债务危机爆发,泡沫破裂。这是市场经济本质固有的现象,会有金融大头等一小部分人从中赢得暴利,社会大多数人遭受损失。这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早已经揭示出来的东西。
其中的关键不在于经济真实增长的那部分,在于资本游戏吹泡泡创造纸面财富到泡沫破灭造成债务危机发展成经济危机的那一部分。其中的关键词是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就是借了钱还不上。需要了解:商业环境下,债务是连环串的。如果债务把你拖垮了,你的债主只是受了一定损失但还扛得住,那危机仅限于你。如果你的债主也扛不住了,就会再往上家传导,直至有人能扛住。当出现仅有少数能幸存,很多人被连串债务搞垮,就是大型全局性危机了,也就是经济危机,经济硬着陆。危机还没有爆发,但这种局面已经形成,那就是不同级别的债务或经济危机风险。仅就这个层面而言,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是一样的。区别仅在于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身份性质不同,大家做的买卖不同,盘子大小不同,债务具体形式不同等等。债务危机的成因,无非可简单归为两大类,经营不善,恶意经营。天灾之类的可以划入经营不善,是对风险估计和准备不足。这些其实不可怕。恶意经营是最可怕最主要的成因。典型的,很多经营者心里明知是在埋雷,只要自己不被炸到,自己拿高薪、奖金、业绩,能得到提升和安排好黄金退路,包括能够找好人或其他借口背黑锅,这些都不难,雷再大也没问题。本质上是合法的庞氏骗局,而因金融诈骗、非法集资被抓的是极少数。被抓的那些,归根结底是水平不够,又太急太贪,事情做得太不讲究。互联网经济很典型,有很多解决不了盈利模式问题,只能靠忽悠圈钱和烧钱。在这个层面,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国家,也都是一样的。区别仅在于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身份性质不同,大家做的买卖不同,盘子大小不同,债务具体形式不同等等。
大概讲一下美国,整个金融行业连同各产业是如何玩合法的庞氏骗局的。银行家们大把赚佣金、奖金、分红之类,其实他们心知肚明,这都是从投资或借来的钱的本金里倒出来的,而并不是真正赚出来的利润,利润是纸上的泡泡,只不过合伙用复杂的金融工具以及互相倒手掩人耳目,把钱洗白,在账上做成利润。那些圈钱烧钱的高大上公司也是。他们心知肚明,那些高收益是没有真实支撑的,只是在埋债务危机的雷。危机暴发,金融家和高管们个人不损失,公司银行破产倒闭,老百姓的钱填窟窿,再换一批新的银行家企业家上来重搞这套把戏。政客也和他们一伙,整个是他们养的。如此而已。他们每个人都作非常无辜状,证明自己原本天才的投资经营本应是很成功的,只要在公众面前没有大漏洞就好。金融诈骗、非法集资被判的投资家企业家也常常是这种表现,相比之下只是做得太不够讲究,被抓住了把柄。
再回来讲一下中国, 只想补充一下老观点:前几十年我们主要靠简单粗暴来钱快的方式,没有技术含量地拉动经济,已经走到头了:资源掠夺性消耗得到头了(自然资源、人口红利、房地产、基建、信用借贷),负作用积累到要爆发了(资源耗尽、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人力枯竭、房产泡沫、债务危机)。靠卖家当和举债,是来钱快,能坚持多久?以上,是搞市场经济、短期逐利的必然结果。评价功过是非是后话。眼前,倒逼我们只有依靠创新了,真的没有其他可凭借的了,必须要动脑子了,要搞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了,真的没其他出路了。
就这么简单。
作者:化辰、李可-集慧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