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舞蹈节目串词(国舞璀璨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舞蹈节目串词(国舞璀璨薪火相传)罗亚萍、郝建民。有曹友谅、沈元敏、徐志刚、张勇、黎芳娇、有李正一、王伟、满运喜、张军、庞丹、朱卫光、邵未秋、刘建、李馨、苏娅、郑捷等。1988年,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古典舞教研室教研活动,
学生们
翻开这本书,许多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这些为新中国舞蹈艺术做出毕生奉献的老师们向我们叙述着他们自己的舞蹈故事。阅读间,仿佛我又重新回到学校,回到老师们的身边,回到学生时代。
2001年9月,我和一群十一二岁的同学离开父母,从全国各地来到位于北京西三环紫竹院边的北京舞蹈学院,开始了全新的中专生活。六年的时光中我们穿梭在教室、食堂、宿舍、操场、澡堂、医务室,老师抄的第一个侧空、手把手纠正的舞姿,女生诚惶诚恐地盯着的那个秤(每天测量体重)、在老师监督下的早晚功,还有老师自掏腰包给买的牛肉……老师们的教导如父爱深沉、如母爱温润,专业上的悉心教导、生活上的无微不至为我们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这一届已经毕业近二十年了,尽管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学校和老师从未忘记。作为本书的编辑,审读稿件的过程使我的记忆被唤起,引领我走近令人崇仰的老师们,感悟中国古典舞的前世今生。
2007年古典舞身韵教学法课题组合影,
有李正一、王伟、满运喜、张军、庞丹、
朱卫光、邵未秋、刘建、李馨、苏娅、郑捷等。
1988年,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古典舞教研室教研活动,
有曹友谅、沈元敏、徐志刚、张勇、黎芳娇、
罗亚萍、郝建民。
老师们
十三位专家老师的讲述将镜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新中国舞蹈艺术活动的生动画面。当年,欧阳予倩、戴爱莲、吴晓邦、陈锦清、崔承喜等人为建立新中国舞蹈艺术成立艺术团体和组织并进行表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创作和演出。随之,经过“舞蹈教师师资训练班”的紧张培训与筹备,北京舞蹈学校在1954年9月正式开学。这个简单的校舍挂起了新中国第一所“北京舞蹈学校”的牌子,开启了新中国舞蹈艺术教育的求索之路,并逐渐成长为中国的“舞蹈家摇篮”。
民族舞剧《鱼美人》剧照
陈爱莲、王庚尧等表演(1959年)
访谈录中有六位不同年级、又几乎在同一时期入学的首届“学生”。四年级学生陈铭琦,三年级学生陈爱莲、朱清渊、熊家泰, 1955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曹友谅,1956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沈元敏。作为建校伊始入学第一拨学生的代表,毕业后,大多数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校任教,一生都在学校从事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管理、科研的一线工作,亲身参与了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建设发展,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学生,成为中国舞蹈界著名的大师级人物。如:陈爱莲被誉为“共和国的红舞鞋”,一辈子都活跃在舞台上。12岁就参加工作的“小老艺人”朱清渊在完成学业后,18岁就带班做老师了。他的学生中有今天舞蹈界的知名人物潘志涛、蒋华轩等;朱清渊的第一个独舞创作作品《闻鸡起舞》由张宗英表演。张宗英的戏曲功底深厚扎实,曾受邀多次为古典舞系的青年教员上“身段”课,尤其在刚武性身韵教材的整理方面技高一筹。作为六人中最晚入学的沈元敏,毕业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中国古典舞中专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为中国古典舞基础教学的规范性、学理性、风格性、训练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典舞《闻鸡起舞》(1963年)
沈元敏的篇章中有一张有意思的教学照片,细看,左一是苗苗,右一是宋茜。苗苗是张艺谋电影《芳华》中的女主角;宋茜是如今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她俩同是北舞附中1999级的同学。
21世纪初,沈元敏指导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1999级中国古典舞专业学生基本功训练,
左一是苗苗,右一是宋茜
老师们的老师
舞蹈界的后辈们也许没有想过的问题是:自己的老师当年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谁又是老师的老师呢?
“老师们的老师”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投身于民族舞蹈复兴运动的前辈——李正一、唐满城、孙颖、孙光言、王克芬、高金荣、章民新、张强等, 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与梦想,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在舞蹈教学、舞蹈表演、舞蹈理论、舞蹈史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有重大建树。
1929年出生的李正一先生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创建者与亲历者,经历了中国古典舞从无到有的风雨历程。如今,年过九十的先生依然关心与思考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她深刻缜密的学科建设理念、深厚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中国古典舞深沉执着的热爱,无疑是新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创建与学术引领的带头人,具有无可替代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20世纪50年代初,高金荣先生、章民新先生与李正一先生同是“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的同学。共同的学习经历使她们结业后不仅从事舞蹈艺术,还各自抒写了不同的艺术人生。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甘肃省艺术学校校长的高金荣先生最早开始对敦煌舞蹈的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章民新先生毕业后踏上了舞蹈创作、编导教学、培育新人多位一体的舞蹈探索之路。她一生创作了众多经典舞蹈作品,《珊瑚舞》《蛇舞》在北京舞蹈学院的经典作品排练与展演中,打动和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1982年,李正一、戴爱莲、贾作光、孙光言在座谈
高金荣为学生示范动作
1959年,民族舞剧《鱼美人·珊瑚舞》剧照
编导:章民新
孙光言先生是第一批创建北京舞蹈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是中国舞考级教材的创建者与推动者;张强先生是将武术带入到中国古典舞的第一人,他的剑舞研究与教材,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形象,充实了训练体系。他的研究实践深刻地引领了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王克芬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著名舞蹈史学家,以一生的时间默默钻研,对于古代舞蹈史的研究提供了开创性与学理性研究的坚实学术基础。
编辑推荐
☆ 听十余位年逾耄耋的舞蹈人讲述“那些年”的故事
☆徜徉在中国古典舞的历史长河里,探索北京舞蹈学院的“前世今生”
岁月无情,书未出版,孙光言先生、王克芬先生,还有一直在舞台耕耘的陈爱莲先生相继驾鹤西去;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又惊闻章民新先生仙逝,舞蹈界一片悲戚。聊及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未能采访的舞蹈专家和为中国古典舞呕心沥血、建立丰功却已离我们而去的前辈,本书主编满运喜老师扼腕叹息、深感无奈与自责。
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了解到中国古典舞的前世今生,会看到那么多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复兴执着一生的艺术家,会明白中国古典舞的精神谱系,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会明了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之路,会看到中国古典舞在新中国文化事业建设中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并产生出一种时不我待的冲动。
同是北京舞蹈学校建校入学的五年级学生,后担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的吕艺生老师说过:“母校的真身就是教师。”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如同一条往前奔流的长河,有的人停住了脚步,他的印记也将随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模糊。在60年一个甲子的时间节点上,中国古典舞系所做的这一访谈录工作使得这些印记清清楚楚地留下来,以待后人铭记、追思。叶宁先生、彭松先生、王萍先生、唐满城先生、孙颖先生、郜大琨先生、孙光言先生、王克芬先生、章民新先生、陈爱莲先生……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请让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古典舞建设的丰碑之上。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为纪念北京舞蹈学院成立60周年,由古典舞系组织编写的。编委会选取中国古典舞建设历程中十余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了他们在中国古典舞建设中所做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到中国古典舞60年的发展历程。
编者简介
主编
满运喜,原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系主任、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退休;
副主编
庞丹,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主任;
宋海芳,现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党总支书记;
李馨,现任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他们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建立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以来的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的中国古典舞专业毕业生。
滑动查看
完整目录
李正一
求索之路: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 | 001
孙光言
朝花夕拾,毋忘在莒:记舞蹈师资培训班的往事 | 135
王克芬
“铺路搭桥”写春秋 | 153
张强
管窥中国古典舞的变革与发展 | 167
高金荣
砥志研思创“敦煌” | 205
章民新
“清风无痕”润无声 | 225
陈铭琦
知行合一:在探索中完善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 | 251
陈爱莲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危机与突破 | 271
朱清渊
我的艺术之旅与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与发展 | 315
熊家泰
以舞立名,为舞著材 | 361
曹友谅
我的舞蹈之路 | 383
沈元敏
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成长 | 419
张宗英
以感恩之心传承中国古典舞魂 | 439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