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群鸟隐喻解析(如何通过群鸟这部影片)
电影群鸟隐喻解析(如何通过群鸟这部影片)他从人类心理深层被压制或克服的领域入手。他认为,这种神秘和恐怖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奇或陌生的东西。而是一些我们熟悉且早已存在于大脑中的东西,只是因为受到抑制而被压制起来。这种恐怖、惊悚的原始力量使得观众深感恐怖,并从内心深处产生寒意。这部影片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引起了美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以来,美学家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部影片中的恐怖情感表现,其中一个重要角度就是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19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压抑理论。
文|2号探秘人
编辑|2号探秘人
前言:电影《群鸟》(1963年)是西方恐怖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导演希区柯克延续了自己一贯的拍摄风格,运用传统电影表现方法,如情节、声音、视像和影片剪辑等,深入揭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这种恐怖、惊悚的原始力量使得观众深感恐怖,并从内心深处产生寒意。
这部影片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引起了美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以来,美学家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部影片中的恐怖情感表现,其中一个重要角度就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1919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压抑理论。
他认为,这种神秘和恐怖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奇或陌生的东西。而是一些我们熟悉且早已存在于大脑中的东西,只是因为受到抑制而被压制起来。
他从人类心理深层被压制或克服的领域入手。
认为恐怖文本所表现的恐怖情感,既可以追溯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被压抑的欲望冲动,也可以归因于人类发展过程中被克服的思维信仰模式。
弗洛伊德在压抑理论中提出的“原始泛灵论”的概念,为分析解读电影《群鸟》的恐怖情感表现及审美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恐怖情感源自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克服的思维信仰模式。
他将个体成长中被压抑的层面延伸到人类发展过程中被克服的层面。弗洛伊德认为“克服”一词在这里延展了“压抑”的含义。
人类早期的“原始泛灵论”是其中一种思维信仰模式。
弗洛伊德指出,我们每个人似乎都会经历与原始人的泛灵阶段相对应的自身发展阶段,我们无法度过这个阶段而不留下一些痕迹。
这些痕迹会在某些情况下显现,每当我们面对神秘和恐怖的事物时,正是因为它们触动了我们内心残留的泛灵思想活动的痕迹,从而使得这些痕迹清晰地展现出来。
这段话说明了恐怖情感与“原始泛灵论”的关联。
他指出,如果神秘恐怖情感源自个体成长中被压抑的欲望冲动,那么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中出现,都会引发人们的神秘恐怖感。
而如果神秘恐怖情感是一种被克服的思维信仰模式,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这类事物也会令人感到神秘恐怖。
然而在文艺作品中,只有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才能让人感受到神秘恐怖。
如果故事设定在虚构的背景下,那就会被视为常见现象,失去了神秘恐怖的特质。
因此,当文艺作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揭示与“原始泛灵论”相关的神秘恐怖元素时,一方面,被克服的“原始泛灵论”得到再现或证实,会极大地激发接受者的恐怖情感。
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接受者在颠覆压抑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宣泄和心理释放。
《群鸟》的危险元素是一群鸟。
它们黑色的羽毛浓密,数量众多,体型巨大,嘴巴尖锐如刀,攻击人类,甚至能够致命。
这些鸟突然袭击人类,无法预测,它们用锋利的喙刺破人类的身体,让人遍体鳞伤。
电影一开始就呈现出一幅唯美的画面,无数海鸥在城市上方盘旋,轻盈的身影划出优美的弧线。
然而,这些美丽的鸟儿却是隐藏在暗处的邪恶敌人。
它们似乎被赋予了超人的智慧,猛烈地袭击人类自以为聪明的生物。在电影中段,梅尼带来警告,海鸥开始攻击人类,而人们却嗤笑他的警告。
一位自称鸟类专家的老太太声称鸟儿没有智慧来攻击人类,而是展示了关于鸟类的分类知识,引人一笑。
然而,随之而来的群鸟的猛烈攻击使人们由大声的嘲笑转变为惊恐的尖叫。
电影的高潮发生在美丽和谐的勃德嘉湾,无数群鸟向自认为聪明的人们发动了疯狂的攻击,展现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神秘恐怖力量,人们几乎无法逃离这场灾难。
在远古社会,人们崇拜鸟儿作为神灵。
然而,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自以为成为了万物之主,对自然生物进行大规模屠杀。
在电影中,群鸟却猛烈地攻击人类。
希区柯克通过一群美丽轻盈的鸟儿,再次证实了被人们克服的“原始泛灵论”信仰,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强烈的恐惧情感。
电影所带来的恐惧感不仅来自于自然生物对人类身体的攻击和伤害,更源于人类内心深处信仰模式的复苏和警示。
其次,从表现手法来看,希区柯克没有依靠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却拍摄出震撼人心的真实画面。
他没有使用背景音乐,而是通过鸟类的叫声营造出焦躁和惊恐的世界。
再加上人物被困在一个封闭的小镇上,人们想要逃离就更加推动了整个故事发展。
而无法轻易逃离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地理环境封闭。其次,上空聚集着一群鸟,可能随时发起攻击。
整个电影从始至终贯穿着鸟的线索,一直使用鸟作为主要元素。
故事一开始,男女主角在卖观赏鸟的店里相遇,女主角被男主角捉弄,她对男主角一见钟情,于是买了一对鸟偷偷放在他的家中。
这一段的灯光、氛围和音乐设计完全像一个爱情片,没有任何恐慌的气氛。
直到电影播放到第25分钟,第一次明确的危险出现了。
女主角把鸟暗地里送到男主角家后划船返回,快到对岸时,她遭到了一只鸟的攻击,鸟啄破了她的头。
从这一刻开始,观众感受到主角们陷入潜在危险中,产生了一种不确定的焦虑和紧张感。
随后,鸟群开始攻击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们,并最终直接袭击学校。
在鸟群攻击学校的场景中,停在操场上的鸟逐渐增多。
仅仅是女主角在操场上抽烟的时间,操场架子上的鸟就从一只增加到成群结队,这展示了危险逐渐增加的过程。
从整个电影的发展来看,鸟群对人类的威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有节奏地增大威胁。
在电影的剪辑中,节奏从缓慢到逐渐紧张,并最终推向高潮。
这种发展方式使观众从一开始就被带入,一直到最后达到惊慌和担忧的刺激体验的高潮。
电影中的恐怖场景无法通过理性知识来解释。
群鸟对人类的猛烈攻击,强大地破坏了人们以理性知识构建的自然秩序。
在一定程度上,观众也能够体验到一种挣脱理性秩序束缚的快感。
可以说,在电影《群鸟》中,希区柯克将自然灾害与人类内心深处的因素相结合,这才成为了西方恐怖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自西方社会步入现代之后,自然灾害成为恐怖电影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导演运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逼真的灾难场景。
例如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和路易斯·罗萨的《狂蟒之灾》。
与纯粹的灾难片不同,恐怖电影中展现的自然灾害常常具有一种理性无法解释和掌握的神秘特质。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剥夺日益严重。
不断加剧的自然灾害和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给人类的发展带来深刻的警示。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恐怖电影演绎了一场文化噩梦,通过电影符号展现了人类对现有文明的质疑和反思,传达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
《群鸟》被视为西方恐怖电影的经典之作,西方美学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恐怖情感和审美意义。
弗洛伊德在他的压抑理论中提出的"原始泛灵论"的概念,为分析和解读电影《群鸟》中的恐怖情感和审美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指出,恐怖情感通常源于某种熟悉但无形中被压抑的事物。
他从人类内心深处的因素入手,认为恐怖情感既与个体成长过程中被压抑的欲望冲动有关,又与人类发展过程中被克服的思维和信仰模式有关。
然而,并不是所有被克服或压抑的事物都会带来神秘和恐怖感。
弗洛伊德还认识到新奇和陌生事物也能引发恐惧,但一定存在其他因素才使得新奇和陌生事物变得神秘和恐怖。
这表明弗洛伊德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研究的局限性,为后来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同时也表明人们观赏恐怖电影并非出于一种病态心理。
恐怖电影对恐怖情感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在日益压抑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常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1.
[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张堂会,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林子青.电影精神分析批评说视域下的 Unheimlich[J].电影评介 2008(14):59.
看完记得关注@2号探秘人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