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亲人的经典散文(是跨越时空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亲人)
怀念亲人的经典散文(是跨越时空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亲人)汪重阳(安阳市龙安区马头涧镇第一中学):读《王阳明心学》这本书,我读出了除了唯物唯心,还有第三种世界观。王阳明认为精神、物质不存在谁第一谁第二,都一般重要。它们组异成同,互为依存,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今天,珍惜自己,享受生活,珍惜自己的物质体;又要心存敬畏,多做贡献,为明天着想,珍惜自己的精神体。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走极端,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并实现之。徐文祥(安阳市南关小学):《孙子兵法》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领域中。我认为兵法和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对象都是人。因为这一点,所以从来都不能墨守成规。如果不明白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根本法则,限于某种固定的程式,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读死书则读书死。教育从来都是没有重复的,无论我们拥有了自己多么完备的教育思想,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在不同的学生身上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河南教师读书会“带
4月22日,在世界读书日前一天,河南教师读书会“带一本书去学校”走进周口市文昌中学,在第十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暨“国学塑人·学本求真”观摩研讨会举行期间,进行了一次特别活动。
河南教师读书会的会员们围绕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对于人生与生活的教益、阅读经典的体会与收获进行了沙龙研讨。阅读经典,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他人,在老师们精彩的分享与碰撞中,点滴闪现。
”
阅读经典:塑造自己,塑造他人
——河南教师读书会“带一本书去学校”第005期记录
带一本书去学校
“在灵魂和灵魂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阅读经典就是跨越时空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亲人”——老师们的经典阅读与思考
徐文祥(安阳市南关小学):《孙子兵法》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领域中。我认为兵法和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对象都是人。因为这一点,所以从来都不能墨守成规。如果不明白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根本法则,限于某种固定的程式,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读死书则读书死。教育从来都是没有重复的,无论我们拥有了自己多么完备的教育思想,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在不同的学生身上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
汪重阳(安阳市龙安区马头涧镇第一中学):读《王阳明心学》这本书,我读出了除了唯物唯心,还有第三种世界观。王阳明认为精神、物质不存在谁第一谁第二,都一般重要。它们组异成同,互为依存,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今天,珍惜自己,享受生活,珍惜自己的物质体;又要心存敬畏,多做贡献,为明天着想,珍惜自己的精神体。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走极端,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并实现之。
王重阳老师解读王阳明
张鹏(郸城县第二高级中学):1997年,我买了第一本《庄子》,还是盗版。到现在家里有了二十多种解读《庄子》的书。读《庄子》,我悟出了读书的一个道理: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非最好的书不读。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我相信在灵魂和灵魂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阅读经典就是跨越时空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亲人。
党玲芬(孟州市育新小学):在和学生共读经典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融合多种形式使得经典中的句子与学生的生命相契合。比如在诵读《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一节时,我结合教材中课文《平平搭积木》,拓展了主题相同的儿歌《分果果》,同时播放“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视频,引出《三字经》中这一节,最后再带给学生绘本故事《爱心树》,通过故事使得这几句话与学生的生命相契合。
昔日师生刘亚琼、朱双超读书会上喜相逢
刘亚琼(周口项城市贾岭镇一中):我尝试着把古典诗词融入化学课堂。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我经常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包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诗句;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一部分同学有畏难情绪,我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鼓励学生;我还在学生作业本上用诗词留言……现在同学们都说我们的化学课是微笑化学。
何孟娟(周口项城市贾岭二中):宋朝是个不平常的朝代,令我们回忆起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又充满浓郁的悲羞。那些无法更改的历史之悲羞、遭际之零落往往在词人的笔下凝聚,凝聚成各种纠结和惆怅,各种幽怨和低泣。我们读宋词,也就是让我们更加懂得生活,知行知止,行止有度,寂然欢喜,默然有力。
朱双超(周口市文昌中学):我们学校很重视国学经典的学习,阅读经典让我的心变得沉静而有力 活泼而喜悦,焕发出生命力。阅读经典让我有力量,能够高屋建瓴地去梳理繁杂的知识,那些曾让我困惑的知识仿佛有了生命,自动归位,形成一颗流动生长的知识树,思维开始变得清明有序,心胸越来越敞亮,格局也越来越大。
“当我意识到自己囿于课堂教学的技巧性时,我开始在经典阅读中寻求突破,真正沉浸在《论语》《道德经》这些国学经典中,不断地通过这些经典来“化”自己。”——经典阅读如何塑造自己
陈永利(中华志愿者老子文化普及教育中心):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悟,悟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西游记》,唐僧师徒几个人只是一个人。白龙马是人的意念,孙悟空代表人的心,又是践行的人,猪八戒代表人的身体,沙僧代表的是人的四肢,唐僧代表人的性。《西游记》其实讲的是人修心的故事。读《道德经》,就像孙悟空吃太上老君的金丹,你吃了消化了以后,你就能得到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
徐文祥老师和党玲芬老师精彩主持
唐芳(鹤壁市山城区第九小学):决定一个教师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是文化的积淀。当我意识到自己囿于课堂教学的技巧性时,我开始在经典阅读中寻求突破,真正沉浸在《论语》《道德经》这些国学经典中,不断地通过这些经典来“化”自己。
苗旭峰(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中学):阅读本质上是灵魂的修德进业。阅读和写作就是两把刻刀,让我们一点点地刻出了心中想要的自己,一个经常被表述的灵魂,一定是坚定而深刻的。
李琳(林州市直三小):塑造自己,从深度阅读开始。今天相约在文昌中学的这场交流,更让我认识到:阅读要广博,但更要把自己最爱的书读透、“煮熟”。
我读书,我分享,我快乐
吴伟刚(商丘市八一路小学):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词之真切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句诗说“人人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我觉得纳兰虽说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但难的是他有着这样的背景还这么努力。
沙 靓(商丘市八一路小学):阅读,我刚刚上路。今天我坐在这里,被各位老师深深地吸引,因为你们身上浓浓的书香气息。我想我以后要好好读书。
舒艳丽(项城贾岭第一初中):读书应该读经典,以经典为根本,把书读透,让自己的心灵更加饱满。
“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当下的理解,而在于沉淀之后的融合。一旦在学生长大后,在某一时刻有所触动,就会成为他们生命里无法再褪去的生命基调。”——经典阅读如何塑造他人
党玲芬:和学生共读《论语》,我是以课程的形式来呈现的。先带着学生了解“孔子的人生图谱”,阅读《孔子》,观看电影,从孔子一生经历中,提炼出与我们生命相契合主题——“描绘自己的梦想”。然后,每个学生书写自己的梦想,观看与梦想有关的电影,阅读梦想相关的文学书籍。最后,当梦想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们回头再看孔子的人生图谱,来理解他的“有志于学”。
读书会上激情读书
冯玉霞(周口市益民小学):我们在学校在打造书香校园方面,也在致力于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每周五早上每个班级都会展示经典诵读,我觉得农村的学校更应该在孩子的心里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种子。
朱丹丹(舞阳县育才实验学校):从去年暑假开始,我每天坚持背《道德经》,可是我一年级的儿子都背会了,我还没有背会。我在想是我错过了读经典的最好的年纪,所以,我开始让我的一年级学生背《笠翁对韵》,不想使他们到了我这么大的时候再去后悔。
我读书,我分享,我快乐
梁波涛(镇平县彭营镇彭莹中心小学):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孩子的童年、小学时光,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佳的一个时间段。这个时期,大量、经典、美好的东西,植入孩子的记忆当中,随着年龄的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合适的契机,它就会自动地从记忆的仓库中蹦跳出来。所以,我一直坚持带我家五岁的孩子读背国学经典。
徐文祥:我在小学大循环的六年里,让学生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让学生积累背诵了《笠翁对韵》《论语》《道德经》和古代经典长诗和经典小古文。对这些内容不去做自我的解读,完全带领着学生每天坚持背诵,采用多种手段激励他们。我认为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当下的理解,而在于沉淀之后的融合。一旦在学生长大后,在某一时刻有所触动,就会成为他们生命里无法再褪去的生命基调。经典对人的塑造,需要的是时间的检验,是耐心地等待。
王桂香(周口市商水县化河乡一中):我反对梁老师和徐老师,他们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四书五经,这是对孩子智力的戕害。因为读书要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我觉得出乎其外最好的方法是和学生共读。我和七年级学生共读《世说新语》,老师起的作用就是用现代公民的标准来看那个时期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会员们在“书”下合影
原载:《教育时报》
文字整理:党玲芬
重要声明:本原创作品,著作权属《河南教师》微信公众号(jiaoyushibao)所有,媒体或公众号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微信ID:jiaoyushibao
长按二维码进行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