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换位思考与哲学思想相互联系(生活与哲学教与学第五期)

换位思考与哲学思想相互联系(生活与哲学教与学第五期)

换位思考与哲学思想相互联系(生活与哲学教与学第五期)(1)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高中哲学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考的必考知识。从教材看,联系观的介绍有两个问题:一是不严谨,除了第七课涉及到的联系内涵、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还应该说清楚规律与矛盾其实也是联系的特殊形式;二是太粗糙,世界观与方法论对接不合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一晃而过,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解释不到位,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未比较。如果照本宣科,联系观的逻辑是不清晰的,学生的学习是有障碍的。上述问题很有必要弄清楚。

一是关于联系观的结构问题。这里的结构不是联系观本身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中学课本里的知识结构。本课中,第一框分析联系观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第二框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教师用书的说明,第一框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讲联系,第二框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联系。很不赞成这种观点。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在辩证法体系中绝不仅是方法论的意义,它们是联系和发展得以实现的具体环节,它们代表着人们对普遍联系认知的深化和具体化。因此,本课的知识结构需要做如下调整:联系普遍性要求用全面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联系客观性要求认识和处理问题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出发,反对主观臆造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立足整体、兼顾部分、综合思维、系统优化,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机械和的理想效果。另外,不要忘记告诉学生,规律和矛盾是联系多样性的具体表现,规律是一种本质性的联系,矛盾是联系的核心内容。按照这样的处理方式,联系观的逻辑就清晰了,课本中“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也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二是关于联系观的细节问题。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无关,比如人管不了太阳的产生与灭亡,很好理解。但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这一观点绝对不能淡而化之。这得从准确理解客观性说起。联系客观性是说整个世界原本就是普遍联系的,人不能创造,不能改变,不能消灭,人只能认识和利用联系,人只能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通过实践重新建立“为我”的联系。这一过程伴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辩证唯物论已经说明,精神的力量不可以突破物质的决定和制约。所以人为联系本质上只能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变联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根本上是客观的。课本说,整体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句话正确而不明朗。从教材具体内容来看,两部分的内容从本质上看差异也不是太大。其实系统与要素的概念来自于现代系统论,它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展与传承。二者基本观点一致,都强调整体性,都强调部分优化、结构有序,进而发挥整体最大功能。涉及到考试时,一般情况下,二者知识应该同进退。一般解释联系普遍性时会提及两个方面,即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都有联系,也就是相互作用的现象是广泛存在的。仅仅到此为止会让学生难以搞清楚这种广泛性与多样性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因此需要再进一步把普遍性解释为凡事均不孤立。而多样性强调的是不孤立的复杂表现形式,譬如一个人处在不一样的关系中可能是父亲,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教师。正是联系的这种多样性塑造了事物不同的属性。在理解具体问题时,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普遍性与多样性之间的这一差别,千万不能因为普遍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就把所有的多样性都说成是普遍性,同样也不能一看见广泛联系就说成是多样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