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学习方法(对美术大概念)
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学习方法(对美术大概念)充电备战的我终于在新学期开学之际,迎来了教学生涯的首场公开课,这一次我不再畏惧,而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次讲课来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它。我也想有一天我的学生可以因为拥有我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幸运,我也想培养出一批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小艺术家。这可能是每一位美术老师最朴素的心愿吧!在备课时我将大自然里的春天作为大单元,对春天分为四个板块让学生进行学习:初识春、探索春、体验春、感悟春。春天的题材学生很感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便于寻找春天的足迹。我在讲课的时候也着意侧重引导学生寻找色彩和学习表现方法。正当我迷茫之际,是团队的力量帮助了我。小分队里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我想,从他们身上或许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接下来便是长达一个月的听课教研时光,我跟着老教师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真听真看真感受”。我无法猜想不同的老师会带来怎样精彩的课堂。听课期间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常晓霞老师和郭彤霞老师
——太原九一小学
品课 反思 领悟 提升
青年教师的第一次公开课
为深入开展美术大单元学习主题教学实践探究,激发老师们提高专业水平的内在动力,4月8日上午,九一小学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在中正校区聆听了郭晓婧老师的《春天的色彩》一课,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激情高涨、兴趣盎然,体现了“大单元” 教学思维和课时之间的连贯性。课后,山西省教学名师、九一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杨红云主任对郭晓婧老师的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指导,让美术教研组老师们收益颇丰、受益匪浅。以下是郭老师进行公开课后的教学感想。
初为人师———记第一次公开课
——郭晓婧(九一小学)
初为人师,我满怀期待地步入九一小学——一个让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初为人师,我对“好老师”的理解是“传道、授业、解惑”,认真做好日常的工作,脚踏实地、肩负责任、披荆斩棘、无畏向前。可后来才发现这只是教学的表象,在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上我做的远远不够。第一次给我深刻启发的事件是杨老师倡导的“大单元教学”,这个词汇进入我脑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新词汇,更是一个将要引领和改变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它打破教学常规设计,将原来的四座大山变为灵活的单元。它不再仅仅是造型、设计、欣赏、综合的四大板块,而是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作为长期素质教育培养的新切入点。以前我们总是在口头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意识里有,行动上却跟不上。而这次的研究让我充满期待,也就在这时我获悉杨老师要组织教研小分队的消息,一时间在我的心里播种下学习研究的种子。于是,我满怀期待地加入了教研小分队,想要去更多地了解这个新领域。后来我才发现,理论的研究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的,实践对我这样的新老师才是最大的难题。老师思想的改变是可控的,与学生的交流与相处是不可控的,不敢上课的畏难情绪遍布在我的脑海之中。此刻我深知,如果一名新老师只会空谈“做起来,做好它”这两件看似容易的事,那么再好的理论研究也无法通过实践来得到更好的检验。
正当我迷茫之际,是团队的力量帮助了我。小分队里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我想,从他们身上或许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接下来便是长达一个月的听课教研时光,我跟着老教师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真听真看真感受”。我无法猜想不同的老师会带来怎样精彩的课堂。听课期间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常晓霞老师和郭彤霞老师讲的壁画主题单元,两位老师有课题相同之处又有各自讲解的侧重点。常老师提出了“宗教对美术的贡献”这样的一个大概念,郭老师却从“壁画艺术”这个角度设置大概念,她们的大单元都包含了一些相似的课题,但重点却完全不同。当我看到“探讨宗教对美术的贡献”这堂课的主题之时,内心很惊讶:现在的小学生要怎么去理解这种深度的知识呢?这样的题目这位老师会用什么方法去讲解呢?学生能听懂并与老师产生互动后去深入思考吗?这样的深度学习和思考让我在课前就充满了好奇。课堂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大单元教学的引导。常老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壁画中的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绘画形式等,让学生走进那个时期的壁画与宗教,她没有单单说壁画是多么的雄伟壮丽,而是讲述背后深层次的情感关系,历史上的壁画与宗教怎么来又到哪里去?依稀记得小时候我的美术老师讲授这部分内容很浅显,只是让我们看看画的人物、朝代、线条,没有深层的年代背景,更没有这个年代背景下是如何产生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线条色彩的深入挖掘。这节课我听得津津有味,我听到了常老师的壁画中背后的故事,更听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无限遐想。学生的回答再一次让我意识到,这是课堂里必不可少的元素,他们的灵感与预想才是课堂创新的关键,也是将课堂深入的助推器。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件事,就是郭老师的“品一品”环节。“品”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她做得非常好。前期的铺垫做得很充分,后期的回答让学生通过手中的壁画图纸来表述自己不同理解和感受。它还是一道填空题,一道有固定模式无固定答案的填空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是老师预设的,也可能是临场发挥的,对老师的应变和控场能力要求很高。那一刻我很佩服在座的学生。也感谢郭老师让我感受到历史、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交叉交融。听课后我对大单元的理解开始有新的反思,从原来的站在教师角度的理解变为站在学生的立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教师的理解重要,学生的回答更重要。教师将知识整合串联,而学生可以将知识创新改变,学生提出新要求教师就要做出新回应,过程性评价的价值要高于结果性的评价,大单元的变革不就是为了将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和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吗?从倡导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涵养,到跨学科的理解,促使教师组织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单元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不再是简单的1+1,而是深度的学习与融合的关系,是运用所有的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是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去引导学生形成更多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是去点燃和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就像壁画大单元,我们了解壁画的宝贵和中国先辈们的努力与付出,才会萌发一种敬意,一种要去传承去奉献的爱国情怀。大单元的力量就是这样,提出有高度的基本问题,深入挖掘解决实际困难的小问题,点燃最后让学生深入思考的情感归宿。我想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吧。
充电备战的我终于在新学期开学之际,迎来了教学生涯的首场公开课,这一次我不再畏惧,而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次讲课来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它。我也想有一天我的学生可以因为拥有我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幸运,我也想培养出一批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小艺术家。这可能是每一位美术老师最朴素的心愿吧!在备课时我将大自然里的春天作为大单元,对春天分为四个板块让学生进行学习:初识春、探索春、体验春、感悟春。春天的题材学生很感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便于寻找春天的足迹。我在讲课的时候也着意侧重引导学生寻找色彩和学习表现方法。
课后,杨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指出我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她指出,没有欣赏就没有深入的感受。如果只是让学生寻找色彩和掌握表现色彩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是解决了,而大单元的重点就被忽视了。没有欣赏就没有做到真正让学生去感受到春天的美,没有感受哪里来的表达?情感的联系与输出没有帮学生建立起来这一点是很关键的。这一次的公开课让我明白,大单元的教学在课堂结束之后不是问学生你会了没有,而是——你会用审美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吗?会用审美的态度思考这个世界吗?我想这就是大单元的魅力所在吧。在教学层面,作为美术教师应试图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大概念”,使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进行深入体悟和学习。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才能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获得对生命历程的感悟,从而尊重与欣赏美的事物,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大单元的教学研究还在继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将会带来一次全新的变革。我将继续和杨老师带领的“大单元”课改小分队一起披荆斩棘,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奋力站好美术教师的每一班岗。
通过这次大单元公开课的学习交流,特别是聆听了杨主任的精彩点评和指导,美术教研组老师们对大单元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我们将以开放、融合、吸收于内化的心态,潜心教研稳步行,在大单元的教学教研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