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边城茶峒古镇 旅游攻略(游记寻梦边城)
湘西边城茶峒古镇 旅游攻略(游记寻梦边城)从“三不管”岛下来,回到码头,我们乘坐沈老笔下的拉拉渡,也就是靠船夫手拉绳子带动船身前进,渡过窄窄的小河,这就是小说中提到的翠翠和他祖父所在的“拉拉渡”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体验一下小说中的情形。来到“三不管”岛,一个“三不管”地界,曾经因为地处三省交界处而一度又没有哪个省关注和管辖,因此得名。迎面有一座《边城》大老、二老合在一起的雕像。船上的大老正起身向远处眺望,而二老则坐在大老身边向着对面山头高歌,兄弟俩同时朝向的都是令自己魂牵梦绕的那位心上人——远处岛上伴着大黄狗的翠翠。第二天我们一早就起来了,一起去重庆那边洪安镇吃早餐。车子开过一座桥,看见岸边一栋房子上面“渝东南第一门”的字样,就知道已经到重庆底盘了。吃完早餐后,我们参观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和纪念馆,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是从这里挺进大西南的。沿着江边慢步,走到一个码头处,码头的石阶上有一个红色的像塔一样的建筑,带着明显文革时期
凤凰古城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边城》。而沈从文是凤凰人,很多人误以为《边城》就是发生在凤凰的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沈老先生早就离开了故乡,返家后旅居茶峒镇,他以茶峒镇为背景,写出了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其实,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沈先生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叫“茶峒”的小镇,而凤凰古城并不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原型,真正的原型是在花垣县的茶峒镇。
我和几个朋友上午一起在古苗河溯溪,下午返回县城,吃完晚餐后,时间还早,大家决定去边城茶峒看看,一个小时车程就到了。
茶,苗语是汉人的汉;峒,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茶峒,顾名思义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了。边城以前叫茶峒镇,后改名为边城镇,而与之一河之隔的洪安镇,其主街道也改名为‘边城街’,但茶峒这个名字仍然沿用至今。这个地方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一条清水河使湖南与重庆、贵州分开,清水河西岸南边一条小溪又将重庆与贵州隔开,这里是湘西一个“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的边界小镇。《边城》的故事就是从围绕茶峒和洪安展开的。
第二天我们一早就起来了,一起去重庆那边洪安镇吃早餐。车子开过一座桥,看见岸边一栋房子上面“渝东南第一门”的字样,就知道已经到重庆底盘了。
吃完早餐后,我们参观刘、邓大军指挥部遗址和纪念馆,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是从这里挺进大西南的。
沿着江边慢步,走到一个码头处,码头的石阶上有一个红色的像塔一样的建筑,带着明显文革时期痕迹的建筑物,上面印着红色标语口号。沿着小路往里走,便到了洪安古镇的一条古街,很多古朴、破旧的传统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了渡口外,房子基本不靠江,路上也没有什么游人。
来到“三不管”岛,一个“三不管”地界,曾经因为地处三省交界处而一度又没有哪个省关注和管辖,因此得名。迎面有一座《边城》大老、二老合在一起的雕像。船上的大老正起身向远处眺望,而二老则坐在大老身边向着对面山头高歌,兄弟俩同时朝向的都是令自己魂牵梦绕的那位心上人——远处岛上伴着大黄狗的翠翠。
从“三不管”岛下来,回到码头,我们乘坐沈老笔下的拉拉渡,也就是靠船夫手拉绳子带动船身前进,渡过窄窄的小河,这就是小说中提到的翠翠和他祖父所在的“拉拉渡”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体验一下小说中的情形。
现在变成了一条钢索了,曾经一条绳索、一条船连接两岸,沟通着洪安和茶峒,现在就便捷多了,直接架桥过汽车了。我们依然乘船过河,去寻找小说中的那种感觉,几分钟就回到湖南这边的码头了,上岸后,看到河边路牌上写着“拉拉渡”三个大字。
沿着石板路路,走进旧街巷中,两旁的木房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沿路可以看到很多以《边城》作品里人物名字命名的建筑,例如翠翠居饭店,顺顺酒楼,边城茶馆等,街上的石板路,被岁月磨的闪闪发光,街上一些老人坐在凳子上晒着太阳,或聊天,或吃饭,或懒洋洋的闭目养神坐,享受着这悠闲的时光。
因为《边城》,茶峒成了湘西最意味深长的地方,茶峒实际上也被圈成一个景点,好在因为凤凰的闹腾,这里被大家所遗忘,虽然听起来有些忧伤,但没有人打扰才真正保护了这里。
静谧的小镇,闲适的村民,错落的石板路和高低起伏的吊脚楼,还有梦中的“翠翠”,吊脚楼里传出来的绵绵情歌,就让她唱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