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资治通鉴》是时益州郡县皆望风景附,独黄权闭城坚守,须璋稽服,乃降。“刘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不若闭境以待时清。”——《资治通鉴》黄权的分析完全正确。刘备是何许人也,怎么可能会替刘璋办事。诸葛亮还未出茅庐的时候,就已经为刘备规划谋取益州。刘璋却拒绝了黄权的建议,并且将黄权赶出了成都,将其外放到广汉。刘备取蜀的时候,益州大部分将领选择投降。黄权却据守城池,不投降刘备。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归降刘备。史称: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资治通鉴》,了解《资治通鉴》中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黄权这个人。

三国时代人才流通非常频繁,有些人才曾经有不少主公。比如张辽、张郃等人曾经的主公都不是曹操。有些家族在不同的政权中同时当差。比如诸葛家族,诸葛瑾在东吴,诸葛亮在蜀汉,诸葛诞在曹魏。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曾经掌握东吴政权,诸葛亮曾经掌握蜀汉政权,诸葛诞是曹魏实力派。黄权曾经有三任主公,黄权的儿子们分属于蜀汉和曹魏两个政权。黄权充分做到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无论在史书中,还是在《三国演义》中,黄权的“戏份”都不多。正史关于黄权的记载相对较少,所以不少人不知道黄权的才能,黄权在蜀汉阵营中一直被低估。如果没有夷陵之战的话,黄权在蜀汉政权极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会是诸葛亮身边的重要大臣。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1)

黄权原本是刘璋的部将,也是无数不多的对刘璋忠心耿耿的部将。刘备入蜀之前,张松、法正等人便已经和刘备勾结。黄权坚决反对“请”刘备入蜀,史称:

“刘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不若闭境以待时清。”

——《资治通鉴》

黄权的分析完全正确。刘备是何许人也,怎么可能会替刘璋办事。诸葛亮还未出茅庐的时候,就已经为刘备规划谋取益州。刘璋却拒绝了黄权的建议,并且将黄权赶出了成都,将其外放到广汉。刘备取蜀的时候,益州大部分将领选择投降。黄权却据守城池,不投降刘备。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归降刘备。史称:

是时益州郡县皆望风景附,独黄权闭城坚守,须璋稽服,乃降。

——《资治通鉴》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2)

虽然黄权投降刘备的时间比较晚,而且曾经阻挠刘备入蜀。但是刘备却非常喜欢黄权,也知道黄权的才能与品格。所以黄权投降之后,刘备便封其为偏将军。黄权在刘备手底下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黄权也没有辜负刘备对自己的信任。

曹操进攻张鲁之时,黄权立即意识到刘备需要解决汉中问题,并且建议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史称:

“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资治通鉴》

刘备认为黄权有勇有谋,便以黄权为将领进入巴中,准备随时接应张鲁。张鲁投降曹操之后,刘备决定与曹操正面硬碰硬,一举解决汉中问题,发动了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时,黄权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在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取汉中的过程,黄权的功劳不亚于法正。世人都知道法正在取汉中的时候,立下大功,甚至是头功。很少有人知道黄权的功劳不亚于法正,而且取汉中的基本方略都是黄权首先想到的。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3)

刘备攻取汉中之后,实力也到了顶峰。当时刘备的势头在三家政权中最为强盛。如果刘备能够保持当时的势头,问鼎中原、兴复汉室不是没有可能。当时刘备不仅兵强马壮,手下人才也十分充足。黄权虽然不是最突出的一个,也是刘备阵营中的顶级人才。不过无论是外人还是刘备,都没有彻底意识到黄权的才能。刘备让黄权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却没有完全穷尽黄权的才能。

襄樊之战中,孙权和吕蒙偷袭了关羽的后方。孙权不仅杀死了关羽,而且占据了荆州。襄樊之战中,刘备损失了整个荆州集团军,失去北伐的重要基地,而且失去了上升的势头。如果不是孙权在背后偷袭,说不定关羽可以占据大片曹魏土地。孙权的背信弃义使得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折去一足。刘备决定率先解决孙权,发动了夷陵之战。诸葛亮、赵云等人都反对对吴作战,黄权也反对对吴作战。但是刘备却一意孤行,发动了夷陵之战。

黄权虽然不同意对吴作战,刘备还是让其随军作战。夷陵之战爆发以后,黄权曾经建议刘备说: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4)

黄权的建议非常正确,而且非常稳妥。如果刘备听从黄权的建议,即使不能打赢吴国,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可惜的是,当时的刘备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刘备只想一举击败孙权,重新夺回荆州。刘备拒绝了黄权正确的建议,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让其防范曹魏军队。刘备此举等于支开了黄权,和当年刘璋的做法如出一辙。黄权镇北期间,曹魏军队始终没有南下犯境,黄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刘备在夷陵前线被陆逊击败,黄权的退路被吴军切断。黄权退不能回到蜀汉,进不能击败陆逊,无奈之下选择投降曹魏。黄权投降曹魏之后,曾经有人建议刘备将黄权的老婆、孩子全部抓起来。刘备知道黄权的为人,也知道黄权对自己已经仁至义尽,所以并没有因为此事记恨黄权及其家人。史称:

汉主既败走,黄权在江北,道绝,不得还,八月,率其众来降。汉有司请收权妻子,汉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资治通鉴》

失败之后的刘备才最终冷静了下来,才知道黄权的重要性。刘备知道黄权降曹实属不得已,所以并没有记恨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敬重黄权。黄权在蜀汉的儿子黄崇曾经担任尚书郎,跟随诸葛亮驻守绵竹。绵竹之战时,黄崇曾经提出建设性意见,可惜诸葛瞻并没有采纳。最终黄崇和诸葛瞻都战死在绵竹。虽然黄权的另一儿子黄邕在曹魏,黄崇却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与蜀汉共存亡。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5)

黄权投降曹魏之后,得到了曹丕重用。但是黄权却没有因为新主宠幸,就随意贬低旧主。当曹丕问黄权投靠曹魏是不是效仿韩信和陈平的时候,黄权却只是说自己投降是无奈之举。史称:

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

——《资治通鉴》

曹丕有此一问的意图明显是将自己比作刘邦,而将刘备比作项羽。黄权的回答非常巧妙,黄权避免将刘备比作项羽,也表明自己投降是无奈之举。黄权虽然投降曹魏,却一直念着刘备的好。当传来刘备诛杀黄权家人的消息时,黄权坚决不相信。史称:

蜀降人或云汉诛权妻子,帝诏权发丧。权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窃疑未实,请须。”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资治通鉴》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6)

黄权投降曹魏的行为,并没有使其名声受损,无论是曹魏阵营还是蜀汉阵营都被黄权的人品折服。刘备和诸葛亮厚待其家人,曹丕给予黄权高官厚禄,司马懿也非常肯定黄权。史称:

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三国的降将很多,受到新主公重视的降将也不少。但是像黄权被新旧主公都褒奖的降将却不多。黄权之所以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归根结底在于其人品和才能。黄权不会因为功名利禄而投降,投降新主之后也不会贬低旧主,黄权还能在自己岗位上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的黄权谁不喜欢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中有许多帝王驭人之术,也有许多经典人物故事。浩瀚如烟的中国古代史学界,能够和《史记》相媲美的著作只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我们熟悉的《孙权劝学》等经典课文便出自于《资治通鉴》。此前我们所做的语文试卷,不少文言文阅读也出自于《资治通鉴》。

蜀汉大将黄权带了多少士兵(大将黄权投降曹魏)(7)

古往今来,不少历史名人都对《资治通鉴》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梁启超先生曾经评价《资治通鉴》: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原版《资治通鉴》阅读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需要一定文言功底。如果不搞研究,没有必要一定阅读文言版。文史爱好者只需要阅读白话版即可,可以用最少的时间,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这套精装四册《资治通鉴》白话版非常值得推荐,也非常值得购买。此书组织了不少专家进行整理、点校,所参考的底本都是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古籍出版社等版本。此书的内容质量绝对值得信赖。此书装帧精美,印刷质量高。综合起来看,此书可称国学藏书的精品。如果各位读者想购买此书,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只需要98元,便可以拥有原价696元的精品书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