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外地人眼中的河南话(锁住乡音留住乡愁)

外地人眼中的河南话(锁住乡音留住乡愁)类似于“呶”这样出现在古籍和河南方言中,却在普通话的世界渐渐被遗忘的字词有很多,如表示液体凝结的“罄”字、表示用幅度小的动作把物品分开的“仳”字、表示天将亮未亮的“昒”字等。“宾既醉止,载号载呶”,这是《诗经·小雅 宾之初筵》中的一句话,意为宾客醉了,在不停地喊叫、大声喧哗。其中的“呶”字,读作“nao”,已经很少出现在普通话的日常使用中,但在河南方言口语里却很常见。它表示当面很厉害地大声训斥、吵闹,也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凶狠,被读作“niao”。不过,在某视频社交平台,有一位专注于挖掘、抢救、宣传河南话及其美食、地理、历史的UP主,已经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抢救方言,探寻中原地区的文化渊源

外地人眼中的河南话(锁住乡音留住乡愁)(1)

或许你还不知道,河南话里表示东西变质后发出腐败难闻气味的词该怎么写。也很难想象,看上去很文雅的“擘画”在河南是个日常口语词。

至于“罄住”“昒昒”“呾哒”“卖夜眼”……乍一看,即使是河南人,可能也猜不到这些本地方言是什么意思。

那么想要回答“《诗经》里的河南话有哪些”“怎么用河南话表达思念”“河南话的‘尖团合流’是指什么”等问题,就需要耗费更多脑细胞了。

不过,在某视频社交平台,有一位专注于挖掘、抢救、宣传河南话及其美食、地理、历史的UP主,已经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抢救方言,探寻中原地区的文化渊源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这是《诗经·小雅 宾之初筵》中的一句话,意为宾客醉了,在不停地喊叫、大声喧哗。其中的“呶”字,读作“nao”,已经很少出现在普通话的日常使用中,但在河南方言口语里却很常见。它表示当面很厉害地大声训斥、吵闹,也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凶狠,被读作“niao”。

类似于“呶”这样出现在古籍和河南方言中,却在普通话的世界渐渐被遗忘的字词有很多,如表示液体凝结的“罄”字、表示用幅度小的动作把物品分开的“仳”字、表示天将亮未亮的“昒”字等。

这些字词引起了B站UP主“九天风雷益”(以下简称风雷益)的兴趣,“那么多河南方言词汇,在还没有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就慢慢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让我感到很心急,想挖掘、整理我们古老的语言词汇,推广中原文化。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单薄,但我有这份心就应该尽一份力。”就这样,出生成长于河南农村的80后年轻人——风雷益,开始了挖掘、抢救、宣传河南话的道路。

外地人眼中的河南话(锁住乡音留住乡愁)(2)

2021年9月,风雷益在B站发布了第一条有关河南话的讲解视频。此后,他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发布新的作品,目前已更新至96讲。其中既有对河南话词汇与语音的科普,也有用河南话来读唱的古诗词,更有从方言角度对河南地区文化风俗的介绍。

还记得前两年在网络上走红的河南村长的喊话视频吗?里面那句“还不知道厉害,还给那红呾哒白呾哒,你真能呾哒”让人忍俊不禁,风雷益就做了一个视频来介绍“呾哒”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韵书《集韵》中记有:呾哒,语不正;多言貌。本意是说人发音不标准,后来也指人话多。如今河南方言中的“呾哒”,基本保留了“话多”这一含义,前面加上红、白,或者是黄、青、黑等字,有叽叽喳喳之意。

外地人眼中的河南话(锁住乡音留住乡愁)(3)

几千年来,河南话在发展演变中积累、沉淀了很多传统文化特征,也受到了现在通用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普通话的影响,大量古老词汇正在消失,方言也走向式微。虽然正在做抢救方言的工作,但风雷益对语言的发展持开放态度,“我们要用敞开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发展就是推陈出新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记录历史,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它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这样就足够了,不能一味地排斥普通话和新的词语、语音。”

风雷益表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只能在晚上下了班之后做讲解视频,剪辑工作也是自主学习后独立完成的。即使有时候会因此熬到半夜,也有一个强大的动力在支撑他坚持做下去,那就是“让我们中原地区的乡亲们更清楚自己的文化渊源,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他也希望“用所谓抛砖引玉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兴趣,让更多中原人参与到文化宣传工作中,创作更多的作品助力中原文化的发展”。

成为创作者后,收获与争议并存

风雷益的本职工作并非语言文化相关。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只会出于兴趣做个三五期,但视频发出后意外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讨论,还有很多人向他提问河南话的相关问题。

在最新一条视频“河南话里走神发呆看不到某物叫‘卖夜眼’”的评论区中,河南各地的网友们纷纷说起了自己那里是如何表达这一含义的。

外地人眼中的河南话(锁住乡音留住乡愁)(4)

在风雷益对河南话语音系统的“尖团合流”(即尖音舌面化)现象表示遗憾之时,许多网友表达了同感。有人说“普通话推广,导致某些方言读音逐渐向其靠拢,再过二三十年这些方言就只有其调而无其正音,甚至是消失了”;也有人说“保护方言是保护地方文化的重中之重,方言的缺失是目前曲艺传承最大的难题”。

问答、交流、分享看法,风雷益将此形容为“百家争鸣”,他同时表示,“和网友交流越多,手里也就积累了更多的素材。我只能从私信、留言中选择提问比较多的问题进行回应,并确保自己的工作做到扎实、准确。”在一年多的学习、科普中,风雷益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些网友我能明显感受到是专业人士,他们给出的意见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外地人眼中的河南话(锁住乡音留住乡愁)(5)

但成为创作者后,质疑声也不少。起初,争议比较大的是读音问题。一些网友会根据古代韵书去还原汉字词语的读音,用以质疑风雷益的河南话发音。“他们对上古音的还原叫‘拟音’,这是语言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但语音是不断发展的,且存在地域性。不能简单用‘拟音’的结果去限定河南话必须要怎么怎么说,这样误差是很大的,而且这并不是我工作的主要方向。”所以,风雷益在个人简介中加上了“不玩拟音”四个字,以此规避不必要的争论。

他无奈地解释说:“有些网友跟我的意见是不一样的,这很正常,大家的讨论有时也能引发新的共鸣。即使有的人言语上让人感觉不舒服,但只要人家说的有价值,我都会接受批评。还有一些人对我的工作很瞧不上,有无理取闹的,有轻视中原文化的,对此我只能选择无视。”

但在视频评论区,更多的是愉快地交流和互动。不是专业人士出身的风雷益,至今仍在学习的路上,“我会阅读王力等语言学大家的著作、论文,不断修正认知、扩大知识面。但我还谈不上对这项工作有很深入的研究,有些网友提出的问题我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所以他热切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去关注河南话,或者是范围更广的方言,“更多人去做这项工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就更有力量。”

让方言成为漂泊游子的心灵归处

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风雷益对生活的艰辛很有感触。但河南老家,一直放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不时想起家乡的风土人情,而记忆中的乡音,就是乡愁最浓之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生活体验越来越多,但我的性格、作事风格以及对自己的认知,都来自于我从小生活的土地。我的身上带着河南的印记,这是无法斩断的纽带。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来的那个地方充满向往、好奇和归属感,我也很想深入地想一想中原这块土地,以及它的文化是怎么样的。”由于工作原因,风雷益已经很少有机会能回河南走一走、看一看。在从古籍中发现流传至今的河南话后,探索方言成了他排解乡愁的一种方式。

他对河南话还持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在他看来,河南话不是土气的,而是文雅的、古朴的。“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的‘擘画’一词,看上去很高端、上档次,但其实它在河南话里就是一个日常口语词”,亦有网友回应说:“小时候以说普通话为荣,鄙视说方言,现在却越来越想说一口正宗的河南话。”

外地人眼中的河南话(锁住乡音留住乡愁)(6)

但随着河南话科普工作的深入,风雷益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已经脱离了我们方言的母体,在生活中基本不说河南话。所以选择视频素材的时候,很多方言词汇和读音都想不起来了。它们就像被冷冻起来了一样,只有当我重回家乡,与人交流的时候才能被激活。”遗憾的同时,风雷益也感慨道:“还好在做这项工作,那么多网友跟我用河南话交流,让我有机会重拾记忆。”

此外,个人的方言经验也带来了局限,他说:“我想做的是面向整个中原地区乡亲们的东西,包括河南,也包括我们相邻的山东、河北、安徽。但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或者只是匆匆路过。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出来的内容只能代表很窄的地域。”所以,风雷益此时最大的愿景就是,能够有机会走遍中原,采集更多的方言素材,在破除工作局限的同时,深入整个地域文化的肌理,了解中原文化的主体与内涵。

“如果我把河南话这个工作做好的话,它能成为中原游子们排解对老家思念的一种方式”,处身于繁化的异乡大都市,风雷益心心念念的是河南的黄土地和老家的乡亲们。他曾做过一期视频,讲河南话中表达思念的词——萦系。宋代词人柳永就曾写过“又争似从前,澹澹相看,免恁萦系”,用河南口音读出来,更显亲切。

在外的河南人“萦系”着故土,河南也“萦系”着离家的孩子。走向天南海北,但从同一个摇篮里走出来的我们,在听到熟悉的方言时,一定会会心一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