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舜是怎么杀死鲧的(鲧是治水失败的悲剧英雄)

舜是怎么杀死鲧的(鲧是治水失败的悲剧英雄)《山海经》云: "黄帝生骆明 骆骆生白马 白马是为鲧。" 历史的第一次禅让是尧禅让给舜。关于禅让有三种说法:①德才兼备的正统禅让;②阴谋政变的伪装;③华夏与东夷的轮流执政。这三种说法各有依据,个人偏向第三种可能性。至于详细的过程我们以后再论,夷夏轮流执政,大致上是因为华夏族与东夷族联盟融合初期实力均等,两大集团的首领约定联盟首领轮流执掌。本文历史时期恰是尧按约定要交接给东夷的首领舜。 最普遍说法是:归结于治水方法的错误,即鲧采用围挡法、挡住洪水,大禹采用疏通法、疏通洪水。这种推断不敢苟同。围挡法和疏通法都是治水的方法,适用洪水暴发的不同时期。当滔天洪水汹涌来而来 不管是鲧抑或是禹 如果采取疏导,必然洪水当即泛滥,以98洪水和刚发生的大洪水为例,为保证周边人的财产和生命,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用身体去挡住洪水救大堤!围挡法当然有用! 另外,这里面还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比如鲧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译文参考:远古时代,天地四极倾倒,九州大地裂开,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炎炎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凶禽捕击老弱。

从古文看,远古大灾难时期,大地撕裂、大火炎炎、洪水泛滥、野兽横行,完全一副人间地狱的情景。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治水九年的鲧最终被杀,儿子大禹离奇接替,恰在九州上古政权更迭时期,这里面似乎隐藏了一段机密?

1、先说说治水大臣"鲧"的蹊跷死因

最普遍说法是:归结于治水方法的错误,即鲧采用围挡法、挡住洪水,大禹采用疏通法、疏通洪水。这种推断不敢苟同。围挡法和疏通法都是治水的方法,适用洪水暴发的不同时期。当滔天洪水汹涌来而来 不管是鲧抑或是禹 如果采取疏导,必然洪水当即泛滥,以98洪水和刚发生的大洪水为例,为保证周边人的财产和生命,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用身体去挡住洪水救大堤!围挡法当然有用!

舜是怎么杀死鲧的(鲧是治水失败的悲剧英雄)(1)

另外,这里面还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比如鲧是被推荐治水的,如果他方法明显有误,九年中帝尧就一直还让他治水?为何不另选他人?鲧自己为什么不主动退出?因此鲧和大禹的治水方法不同,应该是洪水的洪峰期与末期的区别,""的死因定然不是治水方法的失误。

2、鲧的死因背后或是首次"禅让"的坎坷

历史的第一次禅让是尧禅让给舜。关于禅让有三种说法:①德才兼备的正统禅让;②阴谋政变的伪装;③华夏与东夷的轮流执政。这三种说法各有依据,个人偏向第三种可能性。至于详细的过程我们以后再论,夷夏轮流执政,大致上是因为华夏族与东夷族联盟融合初期实力均等,两大集团的首领约定联盟首领轮流执掌。本文历史时期恰是尧按约定要交接给东夷的首领舜。

《山海经》云: "黄帝生骆明 骆骆生白马 白马是为鲧。"

《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 "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 怒于尧曰: '得天之道者为帝 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 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 怒甚猛兽 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 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 仿佯于野 以患帝舜。于是 殛之于羽山 副之以吴刀。"

上文可见,作为华夏集团中分支部落的首领鲧,出生显赫,他是黄帝的孙子。在联盟首领交接前,如《吕氏春秋》中记载,他极力反对("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 怒于尧"),后来不惜兵戎威胁("召之不来 仿佯于野 以患帝舜"),但是势单力薄,最终被尧给剿灭。

3、鲧有没有支持者?

当然有!从古文分析应该分别是:共工(也曾参与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可能就是搬山挡水)、欢兜(鲧的孙子)、三苗(尧的外敌)、鲧。极为敏锐的舜,感受到了政治危机,他与尧联合打败了四大敌人:

《山海经》记载:"舜归而言于帝 请流共工于幽陵 以变北狄; 放欢兜于崇山 以变南蛮; 迁三苗于三危 以变西戎; 殛鲧于羽山 以变东夷: 四罪而天下咸服。"

这也就是"四罪"后来演变为"四凶"神兽: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舜是怎么杀死鲧的(鲧是治水失败的悲剧英雄)(2)

穷奇

4、历史疑云

后续还有一系列疑问!鲧被处死后,尧和舜竟然派鲧的儿子"禹"治水,是迫于什么压力?还是要惩前治后?更为离奇的是,尧的儿子丹朱被掌权后的舜逼迫远走南荒!大禹治水后,成功成为"禅让"联盟首领,舜在与三苗的征战途中战死。而大禹的儿子夏启最终打破了轮流执政的"禅让"规矩,从此"家天下"

这些我们后文再讲。

参考文献:周克庸,《关于尧舜殛鲧千古隐秘的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