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飞跨高原至平原乡愁啊,是高低的落差文/王俊杰朗读/李康云诗评/史映红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1)

雪域萱歌

面朝雪山/向野而生

故乡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2)

【雪域读诗第420期】

文/王俊杰

朗读/李康云

诗评/史映红

乡愁啊,是高低的落差

飞跨高原至平原

乡愁啊,是长长的桥梁

……

故乡

——纪念援藏六周年

六年前

我的故乡是北京

去西藏是筚路蓝缕

并憧憬诗和远方

来北京是回故乡

六年来

我的第二故乡是西藏

去北京是夙夜在公

也向往歌与太阳

来西藏是回故乡

六年前

我走遍西藏

寻找观测宇宙的地方

那时

我脚踏高原看星空

昼夜不断

生死擦肩

空闲时经常遥望我的故乡

六年来

我再次走遍西藏

探索天地生科学的真谛

此时

我身在故乡造慧眼

日月兼程

艰难前行

睡梦中总会浮现另一个故乡

乡愁啊,是高低的落差

飞跨高原至平原

乡愁啊,是长长的桥梁

连接故乡到故乡

故乡啊,我是多么的爱你们

爱那片雪域高原的千里冰封

爱那片长城内外的北国风光

我的亲情在故乡

父母养育我长大并祈愿成栋梁

我的爱情在故乡

爱与被爱是我甜蜜的力量

我的友情在故乡

患难朋友的情谊地久天长

我的梦想在故乡

我的梦里时常出现遨游太空的景象

我的理想在故乡

我的愿景是为祖国家园增光

我的奋斗也在故乡

我的生命和智慧将永远奉献给这壮丽的河山和那金色的地方

/微诗评

西藏,揣着故乡走

——浅析王俊杰诗作《故乡—纪念

援藏六周年》

看到“故乡”这个标题,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乡土、乡情、乡思、乡亲、乡愁等词语,而关于乡土方面的文学作品,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我国近百年的文学海洋里,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鲁迅笔下的绍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滩,路遥笔下的陕北,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等,这些文豪和名家作品里的故乡,既是地理和地域上的符号,又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因此,在作家和诗人心目中,乡土情结一直具有母题和胎衣的作用,在他们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记得著名作家阿来在《<康巴>民族融合的人性史诗》一文里讲到:“从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在活动,外界惊呼,处于第三级的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带居然有人类的活动,居然创造出了与之环境相适应的灿烂悠久的藏文化——独特的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字等”;地理上高远,海拔上的落差,文化上的奇异,民俗民风上的独特,让很多人对西藏产生巨大的好奇。当故乡与青藏高原相遇,许多清纯雅致、隽永旖旎的文字就出现了;许多或精到含蓄、或激情飞扬的诗句就出现了。本人曾在青藏高原服役超过20年,故乡与高原,家园与驻地是我百写不厌的题材,出版的三本诗集分别为《在西藏的月光下徜徉》《守望香巴拉》《西藏,西藏》,从书名上就能看出本人浓浓的高原情怀和西藏情结。

王俊杰也一样,《故乡》前十句,诗人如数家珍,既写故乡首都北京,又写第二故乡天上西藏,既写北京与西藏在地域上的路远沟深、山高水长,又写北京与西藏在精神信仰上的相依相靠、骨肉难分;进而就出现了第四、五句:“并憧憬诗和远方/来北京是回故乡”和第九、十句:“也向往歌与太阳/来西藏是回故乡”这样并不多见的诗句。

“六年前/我走遍西藏/寻找观测宇宙的地方/那时/我脚踏高原看星空/昼夜不断/生死擦肩/空闲时经常遥望我的故乡”。仔细品读到此,我是感动的,也是感同身受的,能感受到援藏干部王俊杰苦苦寻找“并憧憬诗和远方”,王俊杰应该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是一位四处奔波的野外考察者,苍茫大漠或高耸雪山,陡峭山路或无垠草场,冰川大河或深崖峡谷,璀璨星辰或皓月当空,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奔波、考察、测量、汇总、计算,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探索大地的奥秘,探索自然的奥秘,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在“探索天地生科学的真谛”。

英国文学评论家格雷厄姆·格林曾说:“作家在童年和青少年时观察世界,一辈子只有一次。而他整个写作生涯,就是努力用大家共有的庞大公共世界,来解说他的私人世界”;诗作《故乡》里,“睡梦中总会浮现另一个故乡/乡愁啊,是高低的落差/飞跨高原至平原/乡愁啊,是长长的桥梁/连接故乡到故乡”;这些文字浸透着诗人对故乡时时刻刻、点点滴滴的思念,在高原奔忙的日子,在青藏行走的日子,在万家灯火通明的日子,思乡之情、念亲之心牢牢占据于诗人心头,这种殷切的情感,这种火热的爱恋,可以跨越“高低的落差”,可以飞越“长长的桥梁”。

“我的亲情在故乡,我的爱情在故乡,我的友情在故乡,我的梦想在故乡,我的理想在故乡,我的奋斗也在故乡”;连续排比句式使用,让情感的浓烈程度随之层层递进,步步加深,在这节奏流畅的文字里,我们读到了“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先秦·佚名《蓼莪》)的含辛茹苦;读到了“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裘各自寒”(清·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的凄冷望月。读到了“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的家国情怀。

作品后半部分,诗人用意象寄托情感,用情感抒发思绪,执着于内心最细微的精到描摹,在字里行间尽情表达内心的涟漪,以深情的叙述消弭与现实生活的诸多冲突;消弭故乡北京与天上西藏在情感上的融合;消弭既呵护故乡与又在异乡奋斗的言与行、思与动的高度统一。

这首作品溢涌在诗句里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奉献意识让人印象深刻;真诚、真挚、真实、真切,在诗人不愠不激的走笔中,在王俊杰不急不缓的倾诉中,让我们收获了旷达良善,收获了慈悲悠远,收获了报效家国,也收获了三月煦阳的温暖。

/乐说

本首背景音乐选用的是风潮音乐在1998年发行的一盘专辑“西藏音乐文化入门”,曲名叫“藏北高原”,配器编曲都是原汁原味的,有着浓郁纯正的西藏韵味。

/诗作者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3)

王俊杰,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连续挂职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六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西藏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兼恒星专委会副主任、CCOSMA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职。曾负责在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创建了西藏第一座专业天文台。目前负责在西藏推进建设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文馆以及天地生高原科学城等工作。科研成果曾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科学发现之一并获得中国十大天文进展奖,曾被中科院推荐为“北京榜样”候选人并荣立过西藏自治区公务员三等功等。兴趣爱好广泛,喜爱音乐体育影视科幻科普等。

/朗读者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4)

李康云,男,汉族,民进会员,1963年春天生于四川仁寿。1984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原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80级),主动申请进入四川藏区阿坝师专中文系任教14年,1998年调入乐山师院工作至今。曾获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优秀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者等荣誉。

现任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三级教授,乐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乐山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乐山市沫若书院研究员。

自幼热爱文学,青年时期酷爱藏族、羌族、彝族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专业主攻现当代文学、写作学、文化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出版学术专著《刀锋上的踱步与呐喊——藏族作家阿来的文学世界》1部;主编文史专著《马边故事》1部;主创乐山美食文化书《乐山味道》1部;主编、副主编《文学写作》《能力化写作》《中国文化简论》《通用写作教程》《四川人说普通话》《基础写作》等教材6部。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四川戏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普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个人主持四川省规划办、省教育厅、乐山师院及校地合作横向课题多项圆满结题。在《文学报》《中国作家》《四川文学》《中国电影报》《散文百家》《剑南文学》《草地》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100余篇。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底,应邀采访、创作完成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委宣传部重点项目《雪域丰碑——北京援藏记》报告文学集。

/诗评人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5)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期《雪域读诗》制作团队:

出 品 人 :萱歌 白玛曲吉

总 编 辑 :乌兰玉珍

栏目主管:吉 子

音乐编辑:吉 子

微诗评总监:普布昌居

制作统筹:王永振

总协调:元旦尖措

录音制作:李康云

运营:逸 云

本期责编:娓 娓

Xuan Ge

雪域萱歌新媒体工作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希望在诗的原野,在诗的高地用诗的形式把遥远的西藏带到您的身边,用每一个真挚的声音,把西藏咏给您听,期待与您一起触摸西藏的灵魂与温度。我们希望可以让您透过作品感受到西藏人民的真诚、丰富、美好。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6)

写给故乡的诗(雪域读诗故乡)(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