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60岁大寿该送什么礼物(外婆九十大寿我才明白)
外婆60岁大寿该送什么礼物(外婆九十大寿我才明白)冲着这份“好手艺”,原本说“没空”的人,也挤出时间,赶回来吃个午饭。三姨父是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大厨,他做的农家流水席,总能让人吃出记忆中的美味。不同辈分的人,聊着不同的话题,但说来说去,多半是“报喜不报忧”,有些话题,大家都在刻意回避。01只管聚餐,不聊生计。
昨天,外婆九十岁生日,作为上门女婿的三姨父,提前一个月就通知大家,都要来吃个团圆饭。
于是,我的妈妈和三个姨妈又各自拖家带口,齐聚外婆家。三姨夫张罗了五大桌饭菜,还是有人没地方坐。
只是围着桌子站着吃饭,大家也格外开心,除了逢年过节,能够把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这样机会并不多。
外婆身体还很硬朗,一如从前,招呼着孙辈们吃肉吃鱼吃鸡腿,恨不得能给每人夹上一块,用以表达她的关心。
不同辈分的人,聊着不同的话题,但说来说去,多半是“报喜不报忧”,有些话题,大家都在刻意回避。
01
只管聚餐,不聊生计。
三姨父是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大厨,他做的农家流水席,总能让人吃出记忆中的美味。
冲着这份“好手艺”,原本说“没空”的人,也挤出时间,赶回来吃个午饭。
早些年,三姨父一直以帮人家建房子为营生,扛起家庭的重担。
直到几年前,因为年岁大了,才不得不考虑“转行”。
原本外婆担心连置办炊具、桌椅的钱都会打水漂,没想到却成为三姨父的“主业”了。
这份辛苦钱,并不好赚,既要费时费力,又要经受烟熏火燎,对于一个年近六十的人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挑战。
三姨每次都去“帮厨”,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喊上其他几个姨妈,自家人,做事放心,薪水也不会克扣,可谓“双赢”。
“生意越来越好”的背面,是“没有养老金”、“子女生活自顾不暇”的无可奈何。
不光三姨父和三姨常年从事重体力活,其他三个姨妈和姨父,都还在为“生计”四处奔忙:依旧种着几亩水田,以便“买米”不要钱;还养鸡养鸭养牛养猪,或者打零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谁也没有想到,到老了,一个个依旧活得那么累,一辈子为儿女打拼,可儿女成家立业之后,并未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黝黑的皮肤、花白的头发、日渐佝偻的身躯,岁月的重压之下,笑容成为了稀缺品。
偶尔的团聚,是难得的“放假”,也是彻底的“放松”,所以,伙食很丰盛,打牌成了乐事。
三姨父早上五点就出门买菜去了,和三姨在厨房扎扎实实忙活一上午,到十二点左右,十个荤菜,两个蔬菜就齐齐端上桌,色香味俱全,大家欢快地一一品尝,大快朵颐,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的“打牙祭”。
外婆自然是高兴的,她习惯了要照顾到每一个人,不是喊着还未上桌的三姨父,就是劝菜劝酒,还要给叫嚷不停的重孙辈们盛饭夹菜,她宁可自己不吃饭,也要不停地招呼。
从前,有人劝她只管自己吃饭就好,有人骂她就是这样宠溺坏了孩子,但几十年了,外婆改不了,她的高声招呼,也成为了餐桌的一部分。
虽然大家都很“不自在”,但渐渐也顺从了她的需要:一个大房子,一大群晚辈,有吃有喝有房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懂得珍惜并享受这份最简单的幸福。
02
只聊养育孩子,不聊如何教育。
一个家族的传承,自然需要香火旺盛。
外婆有十个孙辈,都已经结婚成家,又有了十多个重孙辈。在她看来,这便是家族繁盛、后继有人的最好注解。
只是,十个孙辈中,有一半未能走出大山,依旧务农为生,却又无法沉下身子来,学会“土里刨食”,动辄出门打工,待花光路费便又回来,想着法子“啃老”。
重孙辈中,好几个孩子都因为父母时而外出打工,时而在家里随便捣鼓两下,早早地也就不愿读书。
外婆常常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拿着鞭子狠狠地抽过他们,也苦口婆心地将他们拉回到书桌上,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陪他们一起读书,监督他们做作业。
我们这些表姊妹之间,兄弟之间,因为工作的差异,共同话题自然也就少了很多,除了相互打听一下一周上几次班,多少个小时,假期如何安排等,再也不敢深入地聊下去。
蓝领和白领,务工、务农和当老师、医生,以及从商从政,工作方式不同、收入不同,眼界格局自然也大不相同。
只是,谁都不愿多聊,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照顾其他人感受。
于是,话题多半是围绕孩子来展开:孩子的糗事,带娃的辛苦,但孩子顽皮、不爱读书、沉溺于玩手机游戏等问题,只能搁浅在一旁,谁也不愿深挖下去。
读书是改变命运。自己未能走通这条路的人,更想寄希望于下一代,但眼界和格局的局限,又让这个朴素的愿望,没有肥沃的土壤。
一旦遭遇挫折,便抛出“会读书的自然会读书,不会读怎么教都没用”,往往轻而易举地就放弃了。
03
只聊当下,不聊如何养老。
每年外婆生日,三姨父总是大操大办。
这一天,不光饭桌上都是荤菜,就连当季的新鲜水果,也不在乎有多贵,一买就是一大箱,还有酒水、饮料、孩子们爱吃的零食,都很丰盛。
让大家“敞开肚皮吃”的做法,我总有一种“竭泽而渔”的痛心。
也许,一天的开销,就相当于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
寻常日子,除了给两个上学的孩子做点好吃的,外婆、三姨和三姨父的伙食可谓节俭至极。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理应由青壮年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但三姨和三姨父唯一的儿子,只会带着媳妇一起“啃老”,就连接送孩子上学,都要三姨父代劳。
这些年,为着“不争气”的儿子,三姨没少跟他们怄气、流泪,外婆也只得帮着做家务,好让三姨和三姨父腾出时间,去赚钱。
可岁月不饶人,纵然三姨和三姨父天天起早摸黑,勤快肯干,衰老和病痛也逐渐找上了门。
实在病倒了,需要打针或住院,他们才会迫不得休息,只要稍微好转,就又干活去了。
“只要能做一天,就做好这一天的活。”这不仅是三姨和三姨父的打算,也是其他几个姨妈和姨父的打算;当然,也是我们这一辈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至于老得走不动了,由谁来养老,似乎不用考虑,事实上,也没办法考虑。
过一天算一天,大概,就是最好的活法了。
04
结束语:
外婆的生日聚餐,大家吃了晚餐才散,期间,有两桌打牌的,一桌玩到了第二天凌晨。
用外婆的话说,都是自己人,输了赢了都还在一个箩筐里,图得就是个开心。
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修罗场”中奋力前行。
当兄弟姊妹踏上了不同的征途,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往后余生,只能各自安好,才是对彼此最好的慰藉。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