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文天祥为什么被请出教科书(力劝文天祥速死的)

文天祥为什么被请出教科书(力劝文天祥速死的)文丞相兵败被俘,王炎午得知后悲愤至极,惊恐不已,叹曰:“进而父殁,退而国亡!”他怕文天祥变节:“丞相再执,就义未闻,豪杰之见,固难察识!”王炎午认为文丞相此去必凶多吉少,不如速死,且要死得其所!以成就一生英名,生时为忠臣,死后传千古!王炎午(1252-1324),字鼎翁,初名应梅,外号梅边先生,庐陵人(今吉安市安福县洲湖镇汶源村),是文天祥的同窗、同乡,南宋末太学生。在文天祥领命抗元初始,就投入文天祥处,为谋士团之一分子。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惟“其妻欧阳氏收其尸”,与《新元史》所记不同:“天祥死,张宏毅持其发齿归炎午,……宏毅,亦庐陵人,别号千载心。天祥辟为幕僚,不就。及天祥被执,宏毅曰:‘丞相赴北,吾当偕往。’至大都

七百三十七年前,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力保南宋社稷,临危受命,倾尽其家产以为军饷,招募义兵,仗义勤王。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兵所俘。俘后不为高官厚禄所诱,坚秉民族气节,正气凛然,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为什么被请出教科书(力劝文天祥速死的)(1)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之死

在南宋即将灭亡之际,文天祥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率军进驻潮阳县(今广东省汕头市属县),十二月,文天祥走海丰,正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北二里)吃饭,元将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文天祥应战不及,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脑子(即龙脑),未死。”被押至潮阳,写了《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年,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至元大都(北京)。在路上,文天祥绝食八日,不死。至燕京,囚居三年。元世祖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拟议释放,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未被释放。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福建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元世祖遂起杀心。《宋史》记载: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惟“其妻欧阳氏收其尸”,与《新元史》所记不同:“天祥死,张宏毅持其发齿归炎午,……宏毅,亦庐陵人,别号千载心。天祥辟为幕僚,不就。及天祥被执,宏毅曰:‘丞相赴北,吾当偕往。’至大都,馆于天祥囚所之侧,日馈食,凡三年,终始如一。制一椟,以藏其首,付天祥家。”小编以为当以《新元史》为确,因为,《宋史》同卷说:“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

这就是文天祥英勇就义的全部过程。即使这样,有人却怕他变节,成不了烈士,撰文劝其早死,此人就是南宋遗民王炎午。

王炎午其人其事

王炎午(1252-1324),字鼎翁,初名应梅,外号梅边先生,庐陵人(今吉安市安福县洲湖镇汶源村),是文天祥的同窗、同乡,南宋末太学生。在文天祥领命抗元初始,就投入文天祥处,为谋士团之一分子。

文丞相兵败被俘,王炎午得知后悲愤至极,惊恐不已,叹曰:“进而父殁,退而国亡!”他怕文天祥变节:“丞相再执,就义未闻,豪杰之见,固难察识!”王炎午认为文丞相此去必凶多吉少,不如速死,且要死得其所!以成就一生英名,生时为忠臣,死后传千古!

于是一篇被历代诸多文人志士称其为“空前绝后,千古未闻”的旷世奇文《生祭文丞相》的生祭文豁然临世!“以速丞相之死”。其时同乡贤士读后黯然泪下,遂商定用大幅白纸抄录数十百份,于押解文丞相沿途驿站、码头醒目处张贴。“冀丞相经从时一见!” 抄录的祭文字大如掌,唯恐文天祥看不清楚似的。其用心何其良苦!

王炎午写道:“维年月日,里学生旧大学观化斋生王炎午,谨采西山之薇,酌汩罗之水,哭祭于文山先生未死之灵,言曰:呜呼,大丞相可死矣!”

当元军押送文天祥从广东进入江西赣州后,王炎午一直跟随其后,他非常想和文丞相见上一面,让他知道,大家现在都希望他去死,只有死才能对得起南宋百姓的心。但是,直到南昌码头,王炎午才有机会,冲到元军面前,扑通跪下,祭拜文天祥。据说,文天祥当时热血沸腾。小编疑心这热血里有七分是感动,三分是莫名其妙。若不是元军阻挡,文丞相一定要问一下王炎午,提前给自己办丧事,是何居心。

据清人笔记记载,王炎午的行为代表了当时南方广大群众的一致愿望,这可是天下最糟糕的事情,让一个英雄赶紧去死,居然是广大群众的一致愿望。王炎午似乎连救文丞相的想法都没有,他一心想的是英雄文天祥被敌人捉住后必须马上自杀,方能全其名节。

细心的王炎午并且给文丞相设计了数种求死的方法,而且警告他,如果不死而活下来,将铸成千古大错,曰:“不然,或拘囚而不死,或秋暑冬寒,五日不汗,瓜蒂喷鼻而死,溺死,煨死,排墙死,盗贼死,毒蛇猛虎死,轻一死于鸿毛,亏损篑于泰山。而或遗旧主忧,纵不断赵盾之弑君,亦将悔伯仁之由我,则铸错已无铁,噬脐宁有口乎?”

文天样没有让王炎午失望,拒绝了已降元的宋恭帝的劝说,亲拒了忽必烈的高官诱降,在大都囚禁了三年后,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大都菜市口英勇就义。

消息传开后,王炎午一块石头落地了,他敬重的文丞相终于取义成仁。王炎午想必也应该追随文天祥之路,杀身成仁吧!然而,没有!在得知文丞相英勇就义后,王炎午立作“望祭文丞相”一文,曰:

相国文公再被执时,予尝为文生祭之。已而庐陵张千载心弘毅,自燕山持丞相发与齿归。丞相既得死矣,呜呼痛哉,谨哭望奠,再致一言: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谬身执,义当勇决,祭公速公,童子易箦。何知天意,佑忠怜才,留公一死,易水金台。乘气捐躯,壮士其或,久而不易,雪霜松柏。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死为烈星,不然劲气,为风为霆。干将莫邪,或寄良治,出世则神,入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转河斜,中有茫光,非公也耶。

但这一切对当时还是否有意义,或者说积极意义有多大,就不是王炎午之流所能预测的了。

只是我们知道,王炎午的《生祭文丞相》之杰作和他的壮举,感动了历代很多名人志士,纷纷赞赏更敬仰不已。有名士曰:“炎午布衣也,一命未沾,而其志节与文山等。”名人吴澄曰:“其忠烈之气,真可与天地间日月相永久!”李时勉更为王炎午作忠孝传曰:“鼎翁死国之志,即丞相死国之心,丞相死国之心,即鼎翁死国之志。死则建功业于当时,言则立纲常于万世,言与死其义一也!” 为纪念非同寻常的“忠君忧国、忠孝节义”的先贤,吉安市安福县博物馆文庙内立有王炎午的全身雕塑像,将他的事迹昭示后人。洲湖镇汶源村其后代为他建造了“宋忠义房祖炎午公祠”,联曰:“父忠子孝一门节义足千秋,文山文水两地肝胆昭万古”。呵呵,令人深思啊!

祭文写罢,王炎午虽不仕元,却也苟活了四十多年,七十三岁高寿而亡。想想在文天祥押往北京的路上,许多热血之人纷纷自杀“全节”,这些人中,就是没有王炎午的名字。世人倒是领略了不少他风花雪月,苦大仇深的文字。

古人云,听其言而观其行,则知人矣。王炎午倘若以身作则,去找个人潮汹涌的地方那么一死,其轰动效应不亚于文天祥的死。但他就是不死,在颠沛流离的遗民岁月里,他顽强的活着。什么“其志节与文山等”、“言与死其义一也”……有这样的“义士”吗?

文天祥为什么被请出教科书(力劝文天祥速死的)(2)

文天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