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丽江寻找束河的记忆(当飞花触碰束河)
到丽江寻找束河的记忆(当飞花触碰束河)在整个“飞花触水”的景观中,与水“触”得最多的便是楸木花。木奶奶说:“你来迟了,现在楸木花大多已经开尽,‘飞花触水’不明显了。”据介绍,四月楸木花开之时,束河古镇清泉路沿线的溪流中确实能够看到简介牌上所描绘的画面。那时,只要微风一起,成片的花朵飞落到水面上,甚是好看。“本是一片蛙鼓鸣奏的乡村水塘,如今成为酒吧环绕,游客徜徉的酒吧休闲区。若待四月楸木花开,春风荡漾之时,你便会看见无数花朵从半空中幸福地飞坠柔波里。或者,夜半酒酣,如花的美女也会飞身跳入池中,那是真正的飞花触水。”五月下午的束河古镇,人流与水流不急不缓,欢笑声亦如同水声一样嘈杂而不喧哗。在这样惬意的午后,两位穿着本民族服饰的老奶奶倚着楸木树闲聊着。“看见丽江”走向前,向其中的一位姓木的奶奶问及“飞花触水”的景观在何处,为何只见简介不见景点。
传播丽江新声音 做有价值的内容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看见丽江】
最美的风景从来不是单一存在,它的美更多在于陪衬得体。比如红花陪衬绿叶,山光映衬水色。丽江束河古镇的“飞花触水”景观就得益于花和水的相互陪衬而列为“束河八景”之一。
雪水相伴 不做“木王”又如何
“本是一片蛙鼓鸣奏的乡村水塘,如今成为酒吧环绕,游客徜徉的酒吧休闲区。若待四月楸木花开,春风荡漾之时,你便会看见无数花朵从半空中幸福地飞坠柔波里。或者,夜半酒酣,如花的美女也会飞身跳入池中,那是真正的飞花触水。”
五月下午的束河古镇,人流与水流不急不缓,欢笑声亦如同水声一样嘈杂而不喧哗。在这样惬意的午后,两位穿着本民族服饰的老奶奶倚着楸木树闲聊着。
“看见丽江”走向前,向其中的一位姓木的奶奶问及“飞花触水”的景观在何处,为何只见简介不见景点。
木奶奶说:“你来迟了,现在楸木花大多已经开尽,‘飞花触水’不明显了。”据介绍,四月楸木花开之时,束河古镇清泉路沿线的溪流中确实能够看到简介牌上所描绘的画面。那时,只要微风一起,成片的花朵飞落到水面上,甚是好看。
在整个“飞花触水”的景观中,与水“触”得最多的便是楸木花。
关于楸木,曾听过一个“楸木不甘(干)心”的故事。大意是说楸木在争选“木王”之名时落选,以致久不甘心。后来被木匠师傅砍倒时,竟惊奇地发现,长年累月风吹日晒,它的“心脏”部位依旧是潮湿的。在这里,在水的陪衬下,想必曾经不甘心的楸木也能找到些许慰藉了吧。
流淌在历史深处的“丽江三部曲”
经过深入的了解,这里的水不仅陪衬了楸木花,还陪衬着整个束河古镇。束河古镇是纳西族的重要聚居区,而水文化做为纳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以三眼井尤其显眼。
“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最容易被污染的稀缺资源,但丽江不一样。
游牧时代,纳西先民“逐水草而居”,视水为生命的源泉;农耕定居时代,他们引水入村,一分为三,尽享临水而居的舒适方便;到城镇时代,创造了“三眼井”文化;将一股泉水分为三塘井水:第一眼做饮用水;第二眼做洗菜水;第三眼做洗涤水。一水三用,不争不抢。体现了纳西族敬畏自然,珍爱环境的优良传统。
同时,纳西先民不同阶段的用水方式,反映出纳西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丽江古城(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的水几乎都来源于玉龙雪山。在束河段,雪水被引到镇北边的三个大水塘里,起名叫“九鼎龙潭”。
从九鼎龙潭出来的水,通过若干渠道分成几股,再引到四方街,引到南边的谷地。这样整个小镇都被雪水环绕。
此外,沿途两岸的客栈和酒吧也因河水而风景绝佳。河畔酒吧的建筑各有特色,或修木栈道,或沿河建观景平台,或请驻店歌手唱民谣,或以萌猫招徕顾客。
据相关史料记载,木氏土司最初在玉龙雪山脚下十五公里的白沙建镇,然后到往南四公里的束河建镇,最后到五公里外的大研建镇。水文化与纳西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就拿木氏土司三次建镇的历史进程来说,由北往南的雪水每流经一站,就在那里孕育出一方的文明,这些雪水最终流淌成了美丽的“丽江三部曲”。
采写:李志文
主编:杨江芹 编辑:李丽明 徐泓
初审:章丽清 终审:宋阳
运营:宋阳
热线电话:0888-5596997 ljwlj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