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秧号子兴化(兴化茅山号子)
栽秧号子兴化(兴化茅山号子)“嗳里个上,噢号号在!”“噢里个上,啥杲昃?”……这声令泥花欢畅,飞鸿抖翅,行云却步的水田牛号子是农人对耕牛下达的音乐命令,尽管号词含混,音律简约,但给茅山人枯燥的劳动生活增添了自娱的欢乐,给茅山农耕文化涂上了迷人的色彩。其民歌号子的音乐元素也带有一定的兼容性,既传承兴化农耕文明的乐章,又吸纳了南北乡歌俗曲的精髓,最终汇成了兴化民歌号子里最具质朴甜美味道和充满野性特质的独特“音河”。“茅山号子女王”朱香琳和姐妹们“啪!”“啊嘘——!”手扶犁把的农人将牛辫子一甩,空中接着便飘过来“唉嘿吆噢——”的号子声。
作者:黄书胜茅山位于市境南部,坐落于吴头楚尾,民间文化既饱蘸吴楚文化的浸润,也惠临过中原文化的渗透。其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了独具品位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劳动号子,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实用性强,音乐形式独特,号词表达质朴,富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是兴化乃至里下河地区影响颇大、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号子之一。
茅山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与兴化大部分地区一样,“自周武王时从泰伯之封为吴,迄春秋皆为吴地。”(《兴化县志·胡志》)泰伯建勾吴并“以歌为教”时,作为里下河“锅底洼”南边沿熟田区和兴化方言东南片区中心位置的茅山,劳动伴歌的习俗得以更完整的延续和流传。
茅山还是一个北方士族门第的“侨寓”之乡,自东晋永嘉以来就陆续有北来侨民举家迁此。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毗邻的边城镇侨置建陵县后,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更多地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因素,所谓的“南柔北刚,南圆北方”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其民歌号子的音乐元素也带有一定的兼容性,既传承兴化农耕文明的乐章,又吸纳了南北乡歌俗曲的精髓,最终汇成了兴化民歌号子里最具质朴甜美味道和充满野性特质的独特“音河”。
“茅山号子女王”朱香琳和姐妹们
“啪!”“啊嘘——!”手扶犁把的农人将牛辫子一甩,空中接着便飘过来“唉嘿吆噢——”的号子声。
这声令泥花欢畅,飞鸿抖翅,行云却步的水田牛号子是农人对耕牛下达的音乐命令,尽管号词含混,音律简约,但给茅山人枯燥的劳动生活增添了自娱的欢乐,给茅山农耕文化涂上了迷人的色彩。
“嗳里个上,噢号号在!”“噢里个上,啥杲昃?”……
茅山的挑秧、担泥号子与兴化其它地区的担号子一样,也是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式的田歌,但那淳朴、动听、激越的“茅山腔”中伴有更强烈的共鸣声与豪迈气,它与挑担者短促紧凑、明快轻捷的足音相和,唱起来特别带劲,调节动作、鼓舞士气的作用越发明显。
与平时“下田庄”划船、撑船时那自由而不散,用力点明确的舒缓式使船号子不同,茅山会船节中竞舟者所打的撑船号子节奏非常急促强烈,坚定有力。
领号者踏波压浪时从牙缝里挤出的“哎!哎!”声,与应和者抽篙笃篙时从喉管里抽拉出的“嗨——嗨!”声衔接紧凑,粗犷铿锵,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透不过气的感觉。
这类的撑船号子所表达的是茅山人独有的那种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气概。
以明快清新的特色而受到国内诸多音乐家青睐的栽秧号子,是茅山人的流行歌曲,更是里下河地区水田号子中的翘楚。
“布谷鸟,声声叫得响,家家户户栽秧忙。隔离隔三垛呵,隔离隔三垛,端端隔三哟,呵子垛。嗯,呀子哟……”
这首节奏欢快清新、歌词洗练明丽的《隔离隔三垛》,堪称鬼斧神工之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选入江苏省中小学音乐教材,得以广为流传。
“号——呀,号呃”“小妹妹儿来”,这首也曾在上世纪50年代大出风头,领唱、齐唱交替进行的栽秧号子《小妹妹》,节奏紧凑,音调铿锵,一领众和,充满豪情。
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曾是江苏省歌舞团和原扬州地区文工团的保留节目,农民歌手朱香琳曾把它唱进中南海,还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抢占鳌头,灌制的唱片也传至大江南北。
如今这张辉煌极致的“名片”仍频频亮相于影视画面和赛场舞台,为茅山人赢得了无限的风光。
茅山号子中的情歌或浓或淡、或含蓄或直露,但都表达得那么充分、合理、朴素、自然。《山伯思想祝英台》、《手扶栏杆》、《谈媒》、《绣花棚》等曲调虽不强烈,但悠长缠绵,委婉而含蓄,给人一种“水”的感觉,撩拨得人心儿痒痒的,脸儿红红的。
而《十八送》、《厚脸婆娘》等则强烈得如同海洋奔腾,汹涌澎湃,将男女双方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恣意挥洒、浓烈感人。
作为劳动乐章的茅山号子,曲调有其优美、昂奋、激越的一面,也有其低沉、委婉、凄凉的一面。《卢江怨》、《哭青菜》、《忆苦思甜》这类号子形象而又深刻地描绘了农民悲惨的生活画面,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怒谴责和猛烈抨击。
“正月里来正月正,长工伙计不该生,老板玩耍下人搓草绳,吃过中饭望田里奔。”曲调低沉、哀怨婉转的《十二月长工苦》(孟姜女调),将一年十二个月中长工凄凉的生活描画得逼真透骨。
尽管现实如此残酷,但茅山人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念,寄望于未来:
“九月里来是重阳,大小元麦种逸当,麦糁子粥像个薄饮汤,梦里吃到的米饭味道香。”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茅山号子是茅山人回望历史的通道,它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蔚为大观。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茅山号子,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茅山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
茅山的陆凤雏、王恒生、纪永芳、蔡永明、金则远、金贵荣等几位老人仍在艰难地挽留那些从“窗户”缝隙里透出的迷人光芒。
一本记录土得掉渣的原生态《茅山号子集》里,有清朗婉转的栽秧号子、高亢悠扬的车水号子、热烈欢快的调情号子、铿锵激昂的打夯号子、深沉悠远的划船号子、粗犷短促的挑担号子以及钉船、砌房、推磨、逗耕牛、哭青菜等号子,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令人眼花缭乱。
茅山号子登上央视《欢乐中国行》舞台
徜徉于兴化劳动号子“音河”里的茅山号子,是兴化农耕文明的华章;昂奋、激越的茅山号调,是对茅山人顽强拼搏精神的礼赞。茅山游子仲华先生为寻找自己童年的气息,更为了颂扬先辈们的勤劳坚韧精神,投巨资拍摄《号子茅山》,“保真”了部分即将消失的乡歌俗曲,也从故乡人随机变唱、即兴编创的能力和技巧中捡回属于自己骨子里的那份灵感,那种执著。
时彬、陆爱华、沈培俊、王雨芳等茅山号子传人“唱茅山号子,道农民心声”,将茅山人原始的、发自于生命自然质感的那份刚毅品质和快乐情绪在田野、校园、舞台、屏幕等不同场合激情挥洒,放飞了茅山人豪放乐观、顽强执着的情怀。
可以说,茅山号子是一代代茅山人民与自然和劳动、生活和追求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精神、艺术之花,它理应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留存价值。
近几年,在市、镇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更多茅山号子被整理发掘出来,更深层次的茅山精神被演绎得弥久愈新、与时俱进,并被列入江苏省和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们期待着它在传承与弘扬的基础上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