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钟振振谈诗词创作三十一(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

钟振振谈诗词创作三十一(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望断”,远望至于其极。“长淮”,即淮河。自从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与金签订了“绍兴和议”,它已成为双方的东部分界线。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〇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寓居芜湖(今属安徽)。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殿试第一。尚未授官,即上书请求昭雪岳飞冤案,为秦桧所忌恨。高宗朝,累官至知抚州(今属江西)。孝宗朝,历知平江府(今苏州)、建康府(今南京),因力主抗金,遭主和派弹劾罢官

钟振振谈诗词创作三十一(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1)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谈诗词创作三十一(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2)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134)

六州歌头

[宋]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〇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寓居芜湖(今属安徽)。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殿试第一。尚未授官,即上书请求昭雪岳飞冤案,为秦桧所忌恨。高宗朝,累官至知抚州(今属江西)。孝宗朝,历知平江府(今苏州)、建康府(今南京),因力主抗金,遭主和派弹劾罢官。后被重新起用,累官至知荆南府(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本路军政长官),在任兴修水利,政绩颇著。致仕归乡,病卒,年仅三十八岁。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工诗文,善书法,而尤长于词。今存词220余首,有《于湖先生长短句》《于湖居士乐府》《于湖词》等不同名目版本。其词清旷潇洒处酷似苏轼,而爱国诸作悲壮激越,堪称辛(弃疾)派的前驱。

这首词约作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秋,是年词人三十二岁。

“长淮”,即淮河。自从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与金签订了“绍兴和议”,它已成为双方的东部分界线。

“望断”,远望至于其极。

“莽然”,形容草木茂盛,野色迷茫。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二句是说,极目远望淮河一线,边防关塞隐没在茫茫草色树影中,看不分明。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三句是说,军队调动中,人马蹴起的尘土昏暗一片,秋风劲吹,边防线上寂静无声。这是渲染金人重兵压境时宋军前沿阵地上肃杀、凝重的氛围。

“黯消凝”句,写自己默默神伤。黯,形容人的神情悲哀暗淡。消凝,消魂、凝魂的缩语,指伤心发愣。

“当年事”,指钦宗靖康年间,金人南侵,北宋覆亡之事。

“殆”,大概是,恐怕是。

“天数”,天意,命运。

“洙泗”,古代洙、泗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西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曲阜,春秋时为鲁国的都城。洙、泗之间,是孔子当年聚徒讲学的地方。

“上”,边。

“弦歌地”,相传孔子曾整理编订过《诗经》,并用来教育学生,在琴、瑟等弦乐器的伴和下歌唱。由于孔子的教化,鲁地礼乐教育之风很盛。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攻灭项羽后,举兵围鲁时,鲁地的儒生还在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膻腥”,羊臊气。金人本是游牧民族,以羊肉为主食。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六句是说,回想当年中原落入金人之手一事,或许是天命注定,并非人的力量所能左右,就连当年孔子讲学的文明之地,如今竟也弥漫着金人的臊臭气息!

前三句,未必是词人由衷之言。由于不便公然提出北宋君主应对神州沦亡之事负责,他只好这样说。“殆”字的不确定语气很值得玩味。

后三句是举一鲁地作典型,概言本朝文明礼义之邦,凡金人所到之处,无不横遭玷污,是可忍,孰不可忍!

“毡乡”,毡,指用羊毛毡制作的帐篷,游牧民族所居,易建易拆,便于迁徙。

“落日牛羊下”,这句从《诗·王风·君子于役》篇“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二句化出,指太阳落山时牛羊归圈。

“区脱”,匈奴语,侦察、警戒用的土室。这里指金军的哨所。注意,这里的“区”字读“欧”。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三句是说,淮河对岸已成了金人聚居之地,金兵的哨所纵横密布。

“名王”,本指匈奴族中有名的王,这里借指金人的酋长、将帅。

“宵猎”,夜间出来打猎。

“骑火”,骑兵队伍的火把。

“一川明”,照亮了整个川原。川,平陆。

“笳鼓”,胡笳和鼙鼓,都是军乐器。前者是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后者是骑兵用的小鼓。这里指金人的军乐。

“遣”,使。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四句,写金军的骑兵在淮河北岸耀武扬威。古代军队出猎,往往带有军事演习的意味。

“念”,想到。

“腰间箭”,腰带上悬挂着的箭袋里的箭。

“埃蠹”,被尘埃封裹,被蛀虫蛀蚀。指长久搁置不用。

“竟何成”,《后汉书·耿弇传》载汉光武帝刘秀说:“有志者事竟成也。”这里反用其语,说自己虽报国有志,却事业无成。

“竟”,终究。

“何成”,做成了什么事?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四句,自伤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在抗金斗争中建立功勋。

“时易失”,时间容易流失,或时机容易错过。

“心徒壮”,空有雄心壮志。

“岁将零”,一年将要结束。解作“年岁将暮”,似亦可通。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三句,感叹流年似水,壮志难酬。

“渺神京”,这句是说,离故都东京还很远。指收复中原的事业未能有所进展。渺,形容遥远。神京,京城。

“干羽”,干,盾牌。羽,翟羽,即野鸡的长尾。都是古代舞蹈者手执的道具。相传上古时,南方的有苗族叛乱,舜帝派禹去征伐,历时三十天,却未能平服。后停止用武,改修文德,“舞干羽”(使舞蹈者手执盾牌、翟羽而舞),七十天后,有苗族终于归顺。事见《尚书·虞书·大禹谟》。

“方”,正。

“怀远”,安抚边远地区的民族或民众。

“静烽燧”,止熄烽火。烽燧,古代军事报警信号。有敌军来犯时,前方守军在高台上点燃烟火。稍后方烽火台上的军士望见后,也照此办理。这样一站站地迅速将信号传报给后方,便于军事指挥系统及时派兵驰援。

“且休兵”,姑且罢兵停战。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三句是说,朝廷正在改变政策,暂停对金人用兵,改用文德去感化敌人。因不便直接指斥朝廷放弃抗战的方略,向金人屈膝求和,故只好用婉词微加讽刺。

“冠盖使”,戴着官帽,乘坐马车的外交使臣。盖,车上的遮伞,这里代指车。

“驰骛”,奔驰忙碌。

“若为情”,何以为情。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三句是说,朝廷派去向金人求和的使臣们纷纷往来奔走,不知他们是怎样的心情!——难道不羞耻么?

“闻道”,听说。

“遗老”,前朝遗留下来、对故国有感情的老人。北宋灭亡已三十多年,当时的成年人在金人统治下挣扎了这么多个春秋,而今已老,更不用说当时的老人了。

“南望”,向着南方盼望。

“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驾。翠葆,用翠鸟羽毛为装饰的车伞。霓旌,有云霓图案的旗帜。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二句,用转述语写沦陷区的父老们迫切希望南宋皇帝能带着本朝的军队打回北方来,拯救他们,赶走金人。后若干年出使金邦的范成大、韩元吉等爱国诗人,在自己的作品里描写过同样的情形。范成大《州桥》诗曰:“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韩元吉《望灵寿致拜祖茔》诗曰:“殷勤父老如相识,只问天兵早晚来。”可与本篇对读。

“使行人到此”,北宋李冠有两首《六州歌头》,《骊山》一首末云:“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项羽庙》一首末云:“遣行人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与张孝祥同时的袁去华也有《六州歌头·渊明祠》,末云:“使行人到此,感叹不胜悲,物是人非。”这三首词,此句略同,“行人”都指过路人。张孝祥词亦用此句格,但“行人”可作双关语理解。解作“过路人”,可通。取其另一义项,解作“外交使节”,亦可通,因为上文“闻道”三句就是转述入金执行外交任务者的见闻。

“填膺”,塞满胸腔。膺,胸。

“如倾”,像泼水一样,极言伤心之甚、眼泪之多。

本篇押用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平”“声”“凝”“腥”“横”“明”“鸣”“惊”“成”“零”“京”“兵”“情”“旌”“膺”“倾”。

自宋、金 “绍兴和议”后,南宋朝廷已接受了金人占领中原的既成事实,向金人俯首称臣,岁贡大批银、绢,换取苟安。

孝宗即位初,力图改变这屈辱状况,起用抗战派大臣张浚,于隆兴元年兴师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加上前线将帅失和,北伐军先胜后败,溃于符离(今安徽宿州)。

遭此挫折,孝宗便动摇起来,朝中主和派势力重占上风,又开始派遣使臣与金人谈判,酝酿新的“和议”。

词人本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他眼见金军铁骑猖狂驰骋于淮上,耳闻中原父老日夜盼望着王师,想到自己有志报国却无路请缨,不禁痛心疾首,热泪夺眶,于是写下了这首令人热血为之沸腾的悲壮词篇。

如此一百四十三字的长调,句短韵促,管急弦繁,词人濡染如椽大笔,一气呵成,激动的心潮在跳荡的旋律中得到了最完满的显现。

据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记载,词人在“建康留守(南宋在建康有行宫,设“留守”一职,由知府兼领)席上”赋此词,“歌阕,魏公(即张浚,其爵位为魏国公)为罢席而入”。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烈。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其所撰《艺概·词曲概》中倡言“词莫要于有关系”(即词篇没有比关系到国家、民族大事更重要的),所标举的两个典范,一个是张元幹的《贺新郎》,另一个就是张孝祥此篇《六州歌头》。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