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者为智自知者为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识人者为智自知者为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你自己”是千古名言。在古希腊的德尔斐神殿上刻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到今天,西方很多心理治疗师还是以“认识你自己”作为圭臬,只要有病人来,就问病人:你认识你自己吗?你想要什么?你怎么才能快乐,你自己知道吗?千万不要以为别人都那样就快乐。不一定。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匈奴大使拜见离开后,曹操派人去打听大使对魏王的印象。匈奴大使指出,站在一边的武士才是真正的魏王。曹操听闻,很生气,觉得丢了面子,于是派人杀了大使。所以说这个匈奴大使很冤枉,他只知道知人者智,却没有自知之明。他应该等回到匈奴,确认自己安全之后再发表心得。而古人要反省自己,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首先,他们会点一柱香。点这柱香,不是求神明,而是用来计时的,意思是要检讨到这柱香烧完了,才能够放过自己。“自知者明”,必须要有相当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的是聪明,了解自己的是启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真正得道了。
曾仕强先生解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别人固然不容易,但是了解自己才是真正最难的。一个人能够了解别人,只不过是有智而已。如果能够了解自己,才叫作明。做到明,可不容易。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就非有德不可。
凡是没有德的人,想到自己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没有问题,是好人。坏人大部分认为自己是好人,否则就坏不下去了。因为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坏,一般不会坚持下去。不知道自己坏,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这种人就不是明白人。
有品德,才知道自己这个错了;有品德,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了解自己。现在,有很多人总结过去时,都不去反省自己的缺点。就算反省,多半两秒钟就解决了:没有问题,我很好,所有错都是别人的。
而古人要反省自己,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首先,他们会点一柱香。点这柱香,不是求神明,而是用来计时的,意思是要检讨到这柱香烧完了,才能够放过自己。“自知者明”,必须要有相当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的是聪明,了解自己的是启明。
三国里有一个故事,曹操志得意满,自封为魏王,匈奴国大使想要拜见魏王。曹操自觉长相不俊美,便找了一个帅哥叫崔琰假扮魏王,而自己则带刀扮做武士站在一边。
匈奴大使拜见离开后,曹操派人去打听大使对魏王的印象。匈奴大使指出,站在一边的武士才是真正的魏王。曹操听闻,很生气,觉得丢了面子,于是派人杀了大使。所以说这个匈奴大使很冤枉,他只知道知人者智,却没有自知之明。他应该等回到匈奴,确认自己安全之后再发表心得。
“认识你自己”是千古名言。在古希腊的德尔斐神殿上刻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到今天,西方很多心理治疗师还是以“认识你自己”作为圭臬,只要有病人来,就问病人:你认识你自己吗?你想要什么?你怎么才能快乐,你自己知道吗?千万不要以为别人都那样就快乐。不一定。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知人者智,一个人能够看清楚别人,能够把任何人都认识清楚,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古代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如汉高祖、唐太宗、蜀先主刘备等等,都有知人的智慧。刘备就晓得非找到诸葛亮不可;等于现在工商界巨子,非要请到一个好伙计——总经理来做帮手不可。但是那个找来的人好或不好,自己要有知人之智。历史上一个好的领袖,都能“知人善任”。能认识这个人,了解他可以负担什么任务,然后才能交代事情给他去做。“知人善任”最难,能做到这四个字,就是一个好的领袖人物了。
自知者明,能够自知才是一个明白人,但是天下明白人很少,除了成道的人之外。佛家讲成佛的人,才能有自知之明,一般人都不明白自己。
但很奇怪的是,世界上的人都觉得自己最明白自己,都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可见“自知之明”很难。刘备为什么要找诸葛亮呢?他有自知之明,晓得自己要领兵作战,必须要找一个好的参谋长,好的军师,才能谈制胜。当然,刘备还算不得圣人的自知之明,圣人的自知之明,就是大彻大悟了。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