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蝈蝈最好(青州有一个养蝈蝈大师)
哪里的蝈蝈最好(青州有一个养蝈蝈大师)宋军蝈蝈葫芦 宋军除了饲养蝈蝈让人称奇,更让人称道的是,他还制作各种饲养蝈蝈的工具——蝈蝈葫芦。在宋军为记者展示的他精心制作的蝈蝈葫芦中,从可以放在桌子上的摆件到可以揣在怀里把玩的器具,虽然大小不一,但工艺精致,独具匠心。宋军说,别看蝈蝈葫芦小巧精致,但制作的工序相当繁琐,从锯葫芦、配实木口盖、选高蒙心(装修网格)、到配胆、烙画、清洗、防虫、防霉等数十个工序,仅制作的工具就多达数十种,做工精致的蝈蝈葫芦上有人物山水、走兽虫鱼,也有新颖别致唐诗宋词,让人爱不释手。宋军告诉记者,明清时代用蝈蝈葫芦蓄养鸣虫的风俗达到顶峰,这个传统曾经在许多地方流行,但时至今日,这种风尚只在北京天津一带还有比较完善的保存,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把蝈蝈放进葫芦中,再把蝈蝈葫芦往怀里一揣,聆听着蝈蝈的叫声,别有一番情趣。 宋军养的蝈蝈 主人宋军告诉记者,他今年50岁,从年轻时候玩蝈蝈到现在有近30年的历史了,说起这些可
喜欢玩鸣虫的市民常说,过了年的蝈蝈能换一头骡子,这句话,不仅形容其过了冬蝈蝈的价值,也说明把一只秋虫养过冬的不易。清明节气里能见到活蹦乱跳的蝈蝈就更少见了,在青州市王府西街路西首宋军的箱包门头前,来往的市民除了可以在秋天听到蝈蝈的叫声,甚至一年四季都能听见蝈蝈的叫声,特别是在寒风刺骨的腊月中,蝈蝈的叫声让人称奇。
宋军在制作蝈蝈葫芦。
8日下午,在宋军的门头房前,记者见到了他的两只“宝贝”,体型较大的一只蝈蝈被关在一个精致的笼子中,较小的一只蝈蝈则在有机罐里,两只蝈蝈在初春的天气中虽然少了虎虎生威的锐气,但在其他昆虫还未醒来时仍看上去比较稀罕。
宋军养的蝈蝈
主人宋军告诉记者,他今年50岁,从年轻时候玩蝈蝈到现在有近30年的历史了,说起这些可爱的小虫时,他打开了话匣子,蝈蝈的历史、饲养技术、蝈蝈类型及如何甄别蝈蝈质量好坏他说得头头是道,当记者称他为专业玩家时,他却谦虚地说一知半解。宋军称,他目前手中的两只蝈蝈,并非本地普普通通的蝈蝈,而是专门从天津购买的,青州当地的蝈蝈市场价格大约在每只10元,而他的蝈蝈每只价格超过200元,是精心挑选的特殊品种,饲养好的话过冬不在话下,而当地的蝈蝈是通俗意义上的百日虫,寿命在3个月左右,最主要的是,他精心挑选的外地蝈蝈叫声清脆悦耳,声如洪钟,与本地蝈蝈有很大的差别。
“在20多年的蝈蝈饲养中,把蝈蝈养过冬天一般不成问题,最长的一只养到6月份,基本上能和新上市的蝈蝈接上头。”宋军表示,他以兴趣为主,顺便捎带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挑选几只蝈蝈,“过去,玩蝈蝈斗蟋蟀也是古城青州一种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市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忙于工作,这些看似与正常生活格格不入的传统文化逐渐从正常生活中脱离,也让古城的生活少了许多的闲情逸致。
宋军除了饲养蝈蝈让人称奇,更让人称道的是,他还制作各种饲养蝈蝈的工具——蝈蝈葫芦。在宋军为记者展示的他精心制作的蝈蝈葫芦中,从可以放在桌子上的摆件到可以揣在怀里把玩的器具,虽然大小不一,但工艺精致,独具匠心。宋军说,别看蝈蝈葫芦小巧精致,但制作的工序相当繁琐,从锯葫芦、配实木口盖、选高蒙心(装修网格)、到配胆、烙画、清洗、防虫、防霉等数十个工序,仅制作的工具就多达数十种,做工精致的蝈蝈葫芦上有人物山水、走兽虫鱼,也有新颖别致唐诗宋词,让人爱不释手。宋军告诉记者,明清时代用蝈蝈葫芦蓄养鸣虫的风俗达到顶峰,这个传统曾经在许多地方流行,但时至今日,这种风尚只在北京天津一带还有比较完善的保存,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把蝈蝈放进葫芦中,再把蝈蝈葫芦往怀里一揣,聆听着蝈蝈的叫声,别有一番情趣。
宋军蝈蝈葫芦
蝈蝈葫芦好看,但制作却并非易事,再加上蝈蝈葫芦属于小众的文化,所以懂得这项手艺的师傅并不多。宋军告诉记者,他这项手艺是跟王府街一位制作金银首饰的师傅黄建成学习的,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而后自己一边琢磨一边研究,几年功夫下来才逐渐弄懂了这项手艺,去年,他做了3个蝈蝈葫芦,闺女见其精美实用,便将其挂在了网上出售,没想到3个蝈蝈葫芦被东北一个买家以高价订购。
宋军制作蝈蝈葫芦的工具
既然蝈蝈葫芦价值不菲,为什么宋军没有做专职的蝈蝈葫芦手艺人呢,宋军如实说,一个蝈蝈葫芦的成本并不高,但要精心制作一个,最起码要拿出两到三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做,如果以一个售价300元的蝈蝈葫芦算的话,刨除成本,每天的工钱了了无几,这跟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相比相去甚远,失去了经济的内在推动力,这项传统技艺同样面临失传的困境。
采访的最后,宋军坦言,把玩蝈蝈和养花鸟虫鱼一样,只是一种消遣乐趣和一种精神寄托,说其玩物丧志并不恰当,人们只是通过蓄养动物的方式更加真切的体味生活、热爱生活,从而让人们在平凡的日子中增加点睛之笔。
文/图 记者 李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