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对孩子大吼的最佳办法(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只会吼)

对孩子大吼的最佳办法(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只会吼)我们的行为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妈妈生气之前,我们可以不听话,他们会自动变成”妈妈的聋子“,无视我们。想一想,有了这样的想法会怎么样?就会出现,我们说一次不听,说两次不听,好好说不听,必须生气了,骂人了,甚至动粗了才听。1、这样的应对方式,会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日常增加很多矛盾,严重影响亲子关系。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这样,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很容易被激怒,特别是说了一次又一次都没用的时候,我们的反应都会很强烈,愤怒、生气、气急败坏甚至暴跳如雷。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制止孩子的坏行为。当时看起来很有效,问题解决了,孩子的行为改变了。可是这些行为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再发生。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就提到,我们被孩子的行为激怒,进而做出激烈的反应来制止的应对方式,就像是在“赶苍蝇”。想一想,嗡嗡的苍蝇让我们很烦,拿起一本书把它从你的面前赶走,结果会怎么样?只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01

情景一

早上七点,妈妈一边喊着七岁的乐乐起床,一边准备早饭。过了几分钟乐乐一点反应都没有。妈妈又开始喊,快迟到了,必须马上起床。喊了好几次,还是没反应。妈妈生气的冲进了房间,掀掉被子,愤怒的大吼,马上给我起床。乐乐看见妈妈气急败坏的样子,赶紧爬起来,穿好衣服去洗脸刷牙。

情景二

爸爸在房间里睡午觉,妈妈在书房看书,5岁的贝贝在客厅玩。遥控车,警车发出很大的警报声。妈妈出去跟贝贝说,把声音关掉,会吵到爸爸和妈妈的。没过两分钟贝贝又把声音打开了,妈妈很生气,愤怒的要求贝贝马上把声音关掉,贝贝看到妈妈的样子,终于把遥控器放下,用手开着车子去玩了。

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这样,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很容易被激怒,特别是说了一次又一次都没用的时候,我们的反应都会很强烈,愤怒、生气、气急败坏甚至暴跳如雷。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制止孩子的坏行为。当时看起来很有效,问题解决了,孩子的行为改变了。可是这些行为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再发生。

对孩子大吼的最佳办法(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只会吼)(1)

02

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就提到,我们被孩子的行为激怒,进而做出激烈的反应来制止的应对方式,就像是在“赶苍蝇”。

想一想,嗡嗡的苍蝇让我们很烦,拿起一本书把它从你的面前赶走,结果会怎么样?只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因为苍蝇很快又会飞过来。我们用愤怒、暴力的方式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样会如此。当时是停下来了,但很快就会有下一次。

我们的应激式反应,对于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无效的,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这3个方面。

1、这样的应对方式,会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日常增加很多矛盾,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我们的行为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在妈妈生气之前,我们可以不听话,他们会自动变成”妈妈的聋子“,无视我们。想一想,有了这样的想法会怎么样?就会出现,我们说一次不听,说两次不听,好好说不听,必须生气了,骂人了,甚至动粗了才听。

孩子这样表现,又会让我们更多的发火来解决问题,到最后,甚至每一件小事都能引发一场家庭战争。陷入恶性循环。

对孩子大吼的最佳办法(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只会吼)(2)

2、这样的应对方式,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孩子做错事情了,孩子不听我们的话了,我们就用发脾气、打骂的方式让孩子听话。那孩子以后遇到人际关系的冲突,遇到问题,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小伙伴,去解决。结果会怎么样呢?只会让事情更糟糕,让自己不受欢迎。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心里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我们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同事,对待朋友。但我们会这样对待孩子,恰恰他在向我们学习,学习如何处理问题。

对孩子大吼的最佳办法(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只会吼)(3)

3、这样的方式,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用错误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被自己的情绪所支配。

因为孩子惹我们了,我们很生气,所以我们就可以发脾气,就可以打骂孩子,就可以大发雷霆。那孩子生气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对待我们,也可以这样对待别人,也可以做出错误的行为呢?我们明明知道不可以,却用我们的行为在告诉他可以。

有好几个妈妈曾给我私信留言,说到孩子的坏脾气,一不高兴就生气,一生气就扔东西,就你躺地上打滚,就打人。怎么办啊?我就会问她们平时生气的时候会不会打骂孩子,就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我是脾气不好,忍不住会去打骂孩子。

孩子一直在向我们学习,而且往往不是听我们怎么说,而是看我们怎么做。

对孩子大吼的最佳办法(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只会吼)(4)

03

《孩子,挑战》中这样写到: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或者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专心在事情上而不是个人权威上,并且有始有终。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专注事情,专注于长期效果,专注于给孩子培养好习惯,专注于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1、利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

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我们逼着孩子做一件事,和孩子自己主动的去做一件事,效果天差地别。而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后果,恰恰可以让孩子主动的去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去养成好习惯。

就比如说吃饭这件事,我们只要告诉孩子这是他的事儿,他不吃我们不会发脾气,也不会追着喂,不过呢他自己会饿着肚子去上学,饿肚子渡过几个小时,直到下次吃饭时间。如果孩子没有自己去吃,去玩了,我们不用生气,吃完饭把饭桌收掉即可。孩子就会知道我们是说话算数的,不吃饭自己真的会饿肚子,而这种感受很糟糕,自己不喜欢。他就会主动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好好吃饭。不仅不会引发很多矛盾,还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不吃饭,就要饿肚子,这就是自然后果。而有些事情上可能不太适合自然后果,我们就可以人为的去设置相应的后果,当然要有意义,能引起孩子的重视,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客观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期待

切记不是发泄怒气。这样围绕事情本身进行的沟通更容易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处理事情,比发泄情绪更有效。比如说你刚把家里收拾整洁,孩子却把玩具到处乱丢,甚至把垃圾也丢掉了地上。你当然会很生气,那你可以跟孩子说:宝贝,妈妈希望家里保持干净整洁,妈妈辛苦的去打扫,可是你呢,却把玩具到处乱丢,垃圾也乱丢,而不是放进垃圾桶,把家里搞乱了,搞脏了,这让我感到很生气。妈妈希望你现在把自己的玩具收好,把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

如果家里的沟通模式比较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互动比较多,彼此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当我们这样去跟孩子客观的描述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他做些什么的时候,孩子往往是会配合的。

3、反复练习彼此之间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简单的提醒,孩子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这真的需要花时间练习,而一旦有了这种默契,我们不用去发脾气,也能赢得孩子的配合。

比如说晚上提醒儿子去刷牙,我只要做出一个刷牙的姿势,笑呵呵的看着他,他就明白了,回应一个微笑,然后说刷牙,就跑去刷了。比如说孩子的房间很乱,我只要指着他的房间,做出一个比较痛苦的多表情,说,你觉得这样合适吗?他就会笑着说,我马上收拾。如果玩具没收,我只要说玩具,他就会去收。……我不用发脾,他也不会觉得受气,就是就事论事,而至带个表情觉得还挺有趣。孩子心情好,配合更好。

对孩子大吼的最佳办法(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只会吼)(5)

孩子的不良行为会让我们受到刺激,不由自主的要做出反应,应激式的反应往往会让事情更糟糕。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在感到很生气的状态下,仍然可以保持思考和冷静,仍然可以选择正确的行为去回应。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压制,而是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赢得孩子的配合,让他主动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容易养出好习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