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消磨时间的书籍推荐(才知道无聊闲散的时间是何等重要)

消磨时间的书籍推荐(才知道无聊闲散的时间是何等重要)众所周知,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实行是双休日工作制。书籍封面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为了生活,勤勤恳恳的劳动工作,这无可厚非。但在东亚地区,人的状态,往往是过度地工作,以至于,丧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日本学者森冈孝二的《过劳时代》这本书,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过度劳动背后的社会原因。

消磨时间的书籍推荐(才知道无聊闲散的时间是何等重要)(1)

当代哲学家布莱恩·奥康纳写过一本书,叫《闲散的哲学》,里面提过这么一句:

“那种由争夺较高社会地位而引起的强烈焦虑感,不仅有损健康,还会使人丧失幸福感。”

作者在本书里,不单单是为忙碌与闲暇找个平衡点,更是为人们散漫的闲逸时间正名。

这对于东亚地区勤勉劳动的人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毕竟,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工作劲头,是世界有名的。就像在巴黎,入夜以后,要果腹,大概只能找到中餐馆了。

消磨时间的书籍推荐(才知道无聊闲散的时间是何等重要)(2)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为了生活,勤勤恳恳的劳动工作,这无可厚非。但在东亚地区,人的状态,往往是过度地工作,以至于,丧失了感受生活的能力。

日本学者森冈孝二的《过劳时代》这本书,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过度劳动背后的社会原因。

消磨时间的书籍推荐(才知道无聊闲散的时间是何等重要)(3)

书籍封面

众所周知,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实行是双休日工作制。

可发展到现在,普遍上班族,每周的工作时间,早已超过了四十个小时,甚至是五十个小时。

这不免令人疑惑,“过劳”是我们这代人所独有的吗?

1.过劳的前世今生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到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那是一场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革命。

森冈孝二指出,从工业革命伊始,到十九世纪前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逐渐变长,已经突破每天十二小时,每周工作时间已经超过七十小时。

要知道,在工业革命之前,农耕时代的劳动者,工作时间是不会超过六小时的。

与此同时,过长时间的劳动导致的过劳死现象也日趋严重。工人伴随着轰鸣的机器日夜工作,闲暇的生活时间被严重压缩。这种情况,如今的上班族,大概都能感同身受。

之后的时间里,因为工时过长,工人们时常爆发罢工运动。

直到在1866年,在日内瓦会议中,马克思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这样,工人们的罢工行动,就有了理论依据。

除此以外,在1886年的5月1号,在美国各大城市中,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目的也是为了争取八小时的工作制。直到后来,世界各国也开始为缩短工作时间而立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时长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

消磨时间的书籍推荐(才知道无聊闲散的时间是何等重要)(4)

美国的工人运动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我们身处的时代,上个世纪订立的工作时间,为何无法延续到现在?

2.是什么驱使着你过度劳动?

其实,在工业革命中,不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让资本家的生意,在地球遍地开花。

森冈孝二在书中指出,为了降低成本,资本家把工厂迁移到发展中国家。

这样,企业本国的员工,就会和发展中国家的员工产生竞争,这个局面一旦形成,为了保住工作,势必使本国的员工降低薪酬,并且延长工作时间。

长此以往,过劳现象就卷土重来了。

消磨时间的书籍推荐(才知道无聊闲散的时间是何等重要)(5)

日本动画《非洲的动物上班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知名的服装品牌优衣库。

企业的制衣工厂,从日本搬到中国和东南亚,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劳的动力,缩减成本,产品直接从产地销往世界各地,资本家以此赚取更大的利润。

这是以延长个体劳动时间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除了经济大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工作时间的长短。

简单来说,以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我们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同样加快了工作的节奏,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

下班后手机响起,工作信息袭来,你身在家中,却仍旧被工作的事情环绕。互联网与手机使工作变得无处不在,工作也从办公室延伸到个人的生活当中。

我们陷入了每时每刻的信息反馈当中,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让我们的闲暇时间变多。

新兴技术不仅催生了过劳时代,还让消费主义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

消费主义像是一台庞大的机器,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它为所有人设定了单一的生活模式,就是消费。人只有在消费当中,才能体现自己的意义所在。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我们忍受着过度工作,以此来换取物质享受,甚至乎,认为这是绝无仅有的生活方式。在工作面前,我们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也就无法处理好自己与工作的关系,幸福更无从谈起。

《过劳时代》认为,物质消费变成一种彰显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的手段。攀比,模仿他人成为一种交流方式。人为了满足消费的欲望,便不惜以延长工作时间为代价。

3.上班以外的人生价值

但是,在我们的一生中,工作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工作也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

这里要提到一点,在我看来,“工作”与“上班”是两个概念。陈丹青曾在节目《圆桌派》中谈到,“我热爱工作,但我讨厌上班”。

上班是为了生存,工作是为了生活。生存是庸碌,生活是创造。

森冈孝二在书中认为,自由的时间,比收入更重要,个人价值比重复机械的上班更重要。如果劳动时间伤害了健康,要有另觅职位的勇气,摆脱消费与过劳的恶性循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位来最近几年很出名的摄影师刘涛。

其实,他一名抄水表工人,工作之余,揣着相机跑遍整个合肥。你能在他的镜头里,看见一个不一样的合肥。照片中有横街窄巷的人文趣味,也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巧合瞬间。

消磨时间的书籍推荐(才知道无聊闲散的时间是何等重要)(6)

摄影师刘涛的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他应邀办了个人影展, 但是他始终没有成为职业摄影师的打算, 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初心是什么——

“如果有一天,因为上班剥削了拍照的自由,我会去麦当劳打工,去换取摄影的时间与空间,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该付出”。

我不想说刘涛是一个摒弃物质享受的人,但他大概是个有趣的人,是个能够感知生活趣味的人。

人需要从工作以外的地方,找一个让自己可以安然寄居的地方。

木心说的对,人生不如一句陶渊明。在过劳与消费的循环之外,还有一个世外桃源——是对热衷物事的追求,是对生活的思考,是对个人价值的觉醒——这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

·关注我们,一起读本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