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什么时期有的翡翠(查资料翡翠传入中原不会晚于北宋)
古人什么时期有的翡翠(查资料翡翠传入中原不会晚于北宋)(4)西晋张华《愫物志》:“翡,通身黑,唯胸前背上翼后有赤毛。翠,通身黄,唯大翮(he)上毛长寸余青。”(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翡,赤羽雀也,出郁林。……翠,青羽雀也,出郁林”。而贡品中翡翠一词,可能有两种所指:鸟或者玉。(1)战国文集《逸周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叙各夷方属国前来向周城王朝贡,其中引文《商书·伊尹朝献》记载,远在商汤时,南方的白濮等七个小国就向汤王进贡:“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等物。又载:“含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2)战国屈原《楚辞》:“翡惟翠怅,饰高堂些”。
之前的文章有提及,翡翠从发现、传入、发展到今天的辉煌,经历了四个阶段或者说四个时期,这就是:零星异宝时期——区域兴旺时期——皇室问鼎时期——主流领军时期。
在零星异宝时期,大量史书记载关于翡翠的故事,虽然说法有些不同,但随后印证,翡翠作为玉石被人们认知。
三塔寺主塔藏水月观音
翡翠产于缅甸北部,在以往的历史时期常向中原王朝称臣进贡,翡翠便在其中。
而贡品中翡翠一词,可能有两种所指:鸟或者玉。
(1)战国文集《逸周书》第五十九篇《王会》,记叙各夷方属国前来向周城王朝贡,其中引文《商书·伊尹朝献》记载,远在商汤时,南方的白濮等七个小国就向汤王进贡:“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等物。又载:“含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
(2)战国屈原《楚辞》:“翡惟翠怅,饰高堂些”。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翡,赤羽雀也,出郁林。……翠,青羽雀也,出郁林”。
(4)西晋张华《愫物志》:“翡,通身黑,唯胸前背上翼后有赤毛。翠,通身黄,唯大翮(he)上毛长寸余青。”
(5)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今云南保山市)……出轲虫蚌蛛、孔雀、翡翠、犀、象、猩猩。”
(6)北宋师旷《禽经》:“背有彩羽曰翡翠,而色正碧,鲜缛可爱。“
也有不少古籍的“翡翠”一词联系前后文文意,明确是指玉石,如:
(1)东汉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
(2)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西京赋》:“翡翠火齐,络以美玉。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
(3)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4)唐代史学家樊绰论述南昭国的专著《蛮书》中,多次提到一种绿色的玉珠,称为“瑟瑟”,当指翡翠珠子。他记叙南昭物产丰富,其中“锡、瑟瑟,山中出”;南昭白族女子妆扮靓丽,“髻上及耳,多缀真珠、金贝、瑟瑟、琥珀”;
(5)还有文献记载,唐代唐昭宗曾赏赐给李克用之子李存勋的“翡翠盘”;后唐时秦王李茂贞献给唐庄宗李存勋的“翡翠爵”,后周时刘重进在永宁宫找到的“翡翠瓶”,南唐时大户人家嫁妆中的“翡翠指环”,南宗时宋高宗赐给宋孝宗的“翡翠鹦鹉杯”等等。
这些史料中出现的翡翠,可以确认是玉石。
但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些史料上的翡翠未必就是现今缅甸的翡翠,其理由主要是: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元代之前的墓葬或遗址中未出土过缅甸的翡翠。
还有以下史实可以互相映证:
1、缅北翡翠产地,曾经是南昭国(738-937年)和大理国(937—1253年)的领地,缅甸南部的蒲甘王国(849—1285年)兴起后,曾与大理国征战,也曾占领过缅北的翡翠产地。南昭国在宋之前,大理国、蒲甘国与宋同期。
2、宋高宗因南昭王皮逻阁平定西南各夷有功,封其为云南王,皮逻阁派使臣向宋高宗进贡答谢,贡品中有“生金、瑟瑟、牛黄、琥珀等”,宋高宗曾将其父宋微宗的“外国进到,可以屑金”的“翡翠鹦鹉杯”赐给其养子、皇位接班人宋孝宗。
3、蒲甘王朝于1004年、14007年、1011年、1106年四次向北宋朝庭进贡和好,贡品清单不详,但有“珍宝”。
4、大理国于1076年、1117年两次向北宋朝庭进贡,贡品中有“碧玕山”即翡翠。
5、蒲甘国与大理国先战后和,交好,大理国送一尊“碧玉佛像”即翡翠佛像给蒲甘王。
上述史实说明:大理国已以翡翠玉佛作为国礼相赠;南昭、大理、蒲甘三国已使用翡翠制作宝物并向中原朝庭进贡,贡品中的瑟瑟、碧玕山、碧玉等,名称和器形不尽相同,但都是翡翠所制。而各种实例可以肯定 翡翠传入中原最晚不会晚于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