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表现(戊戌变法失败谁的锅)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表现(戊戌变法失败谁的锅)眼见“变法”四处碰壁,自己又毫无作为,情急之下,康有为使出了最后的绝招——“中日合邦”。此后,康有为便整日无所事事,按说“变法”有太多事情要办,“制度局”开不了,还可以制定工商业发展,还可以革新教育制度。但作为戊戌变法的旗手,康有为却对这些改革没有丝毫兴趣,他一心要做的只有想方设法谋取高位。整个变法期间,康有为都在死磕新设“制度局”一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这个所谓的“制度局”,其实就是要重新设立一套听命于自己的官僚体系,甚至连地方上扫马路、送信的都要另开新机构,以达到安插自己人马,清除其他势力的目标,美其名曰:新政,实际上就是篡权。这种搞法,不要说慈禧大妈不会答应,就是光绪底下的大臣也不会同意。很显然,最后人人都有一颗操着菜刀去找康有为的心,万般无奈下,“制度局”宣告流产。“制度局”落马后,不甘心的康有为又相继鼓动光绪开设“懋勤殿”、“议政局”等机构,但这些换汤不换药的机构,岂能骗得过慈

作为举国上下自发的“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本是近代中国走向富强的一次契机,但随着“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这次变法最终被定格为“百日维新”,历时103天便草草收场。

很多人将变法失败归罪于“保守派”的顽固阻挠,但实际上经过甲午一战,变法改革已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不夸张的说,当时满朝尽是“维新派”。在这种情况下,戊戌变法之所以依旧失败,其实彻彻底底就是康有为的锅。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表现(戊戌变法失败谁的锅)(1)

康有为能登上最高舞台,源自“公车上书”事件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极为悲愤,当即组织数千名举子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要求废止《马关条约》,引起极大轰动。当然,以上版本乃康有为自述,真实情况是康有为确实组织了少数举子签名,但他却临阵退缩,并没有递交这份签名,而是谎称被都察院拒收。由此,便可见这位“康圣人”本性。

整个变法期间,康有为都在死磕新设“制度局”一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这个所谓的“制度局”,其实就是要重新设立一套听命于自己的官僚体系,甚至连地方上扫马路、送信的都要另开新机构,以达到安插自己人马,清除其他势力的目标,美其名曰:新政,实际上就是篡权。这种搞法,不要说慈禧大妈不会答应,就是光绪底下的大臣也不会同意。

很显然,最后人人都有一颗操着菜刀去找康有为的心,万般无奈下,“制度局”宣告流产。

“制度局”落马后,不甘心的康有为又相继鼓动光绪开设“懋勤殿”、“议政局”等机构,但这些换汤不换药的机构,岂能骗得过慈禧大妈,最后都被一一否决。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表现(戊戌变法失败谁的锅)(2)

此后,康有为便整日无所事事,按说“变法”有太多事情要办,“制度局”开不了,还可以制定工商业发展,还可以革新教育制度。但作为戊戌变法的旗手,康有为却对这些改革没有丝毫兴趣,他一心要做的只有想方设法谋取高位。

眼见“变法”四处碰壁,自己又毫无作为,情急之下,康有为使出了最后的绝招——“中日合邦”。

这条骇人听闻的“中日合邦”构想,被康有为视作“救亡良策”而向光绪大肆鼓吹,并声称越早实施越好。此后,他又唆使心腹杨深秀给光绪上奏,建议聘请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主政,并深情款款的说,伊藤博文是“深愿联结吾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变法”变成了卖国,这也就“康圣人”才做得出。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表现(戊戌变法失败谁的锅)(3)

1898年9月20日,在杨深秀的举荐下,光绪在懋勤殿亲切接见了伊藤博文。也就是这天,在懋勤殿一侧旁听完光绪和伊藤博文的谈话后,慈禧大妈勃然大怒,即刻将光绪帝囚禁瀛台,随后,“六君子”人头落地,康有为仓皇逃往日本,戊戌变法失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