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太憋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太憋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2000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播出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经典意义不仅在于作品对平民生活生动性的独特发现、对井市人物的鲜活塑造以及精妙的台词语言,更在于作品将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后所激荡出的多层次艺术效果。它像一面棱镜,让观众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去,都能发现耐人寻味的东西。
从精神层面上看,同样能捕捉到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进入到这个大杂院八口之家生活的痕迹。《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对此保持沉默,只在剧作中缓缓释放出一些并不突兀的信息:云芳被远赴美国的男友抛弃——出国潮,一家人为了如何在几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住下八九口人穷尽生活的智慧——住房问题,大民下岗每天假装若无其事地按时出门——下岗问题……这些家长里短勾连成了表现中国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暗线。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的时候,普通人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逐渐了然于荧屏之上,这使作品被赋予了平民精神镜像的独特意义。既不宣泄苦难,也不进行价值判断,作品只让观众“在场”,以极近的距离旁观胡同里张大民这一家子的生活,看着他们笑着、吵着背负起沉重的一切。既有幸福,也有在大众看来的不幸。不管是何种滋味,只能让观众自己慢慢琢磨。
从美学层面上看,作品还还原生活本相而显示出坚硬、朴拙的美学质地。编剧刘恒在进行剧本阐述时曾言,作品是“不惜用显微镜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是毛巾厂工人云芳爸妈用福利毛巾缝成的裤衩子,是大民舍不得坐缆车只为云芳买的一张票,是张大妈嘴里总要含上的那块儿冰,是大民为了盖房子,施苦肉计在脑袋上裹起密不透风的纱布……这些细节像有意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开了个玩笑,可却又那么正儿八经地摆在人们眼前。底层生活无处不在的尴尬与张大民们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在剧中形成了不悲不喜又似悲似喜的美学张力。如今我们常提到的“接地气”大概就是由这些密实的细节散发而出的,它们让作品有了根基,又像毛细血管一样供养着作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