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看完资治通鉴后有什么变化(资治通鉴品读-第59篇-刘裕登场)

看完资治通鉴后有什么变化(资治通鉴品读-第59篇-刘裕登场)6. 南燕:李辩乘着慕容德领兵外出平定叛乱时把滑台献给北魏,慕容德于是领兵迁移到青州(山东半岛),定都广固(今青州市西北)。5. 东晋:建康旅游团又开团了,这次团长是王恭、桓玄、殷仲堪、庾楷,四个地方大佬联合出兵,向司马道子、司马元显逼宫。不过团长王恭的部下刘牢之反水,王恭被生擒后送往京城斩首。之后朝廷与桓玄、殷仲堪达成和解,各回各家。2. 后燕:慕容宝计划再次率领大军回到中山(反复无常),行军途中段速骨率军哗变,攻陷龙城,慕容农投降后被杀。后燕尚书兰汗攻灭段速骨,立太子慕容策为帝。慕容宝南下投奔慕容德不成,被兰汗迎回龙城后杀死。3. 后燕:兰汗女婿慕容盛发动政变,慕容氏重新夺回燕国大权,随后称帝。4. 北魏:拓跋珪迁都平城,并正式称帝。

晋纪三十二-三十三(公元398年-公元400年)

北方—北魏、后燕、南燕、后秦、西秦间互有攻防;西北—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打得不亦乐乎,后凉内部还闹了一次内乱。南方,东晋内部地方与中央、地方大佬间互掐,最终受益者是桓玄与刘牢之,而盘踞于海岛之上的孙恩多次攻击吴地,发动暴乱。

主要事件

1. 南燕:慕容德放弃邺城,移驻滑台,并自称燕王。

2. 后燕:慕容宝计划再次率领大军回到中山(反复无常),行军途中段速骨率军哗变,攻陷龙城,慕容农投降后被杀。后燕尚书兰汗攻灭段速骨,立太子慕容策为帝。慕容宝南下投奔慕容德不成,被兰汗迎回龙城后杀死。

3. 后燕:兰汗女婿慕容盛发动政变,慕容氏重新夺回燕国大权,随后称帝。

4. 北魏:拓跋珪迁都平城,并正式称帝。

5. 东晋:建康旅游团又开团了,这次团长是王恭、桓玄、殷仲堪、庾楷,四个地方大佬联合出兵,向司马道子、司马元显逼宫。不过团长王恭的部下刘牢之反水,王恭被生擒后送往京城斩首。之后朝廷与桓玄、殷仲堪达成和解,各回各家。

6. 南燕:李辩乘着慕容德领兵外出平定叛乱时把滑台献给北魏,慕容德于是领兵迁移到青州(山东半岛),定都广固(今青州市西北)。

7. 西北:吕氏家族建立的后凉、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与段氏建立的北凉在西北混战,互有胜负。

8. 后秦:姚兴派遣军队历时一百余天攻克东晋治下的洛阳城。

9. 东晋:孙恩暴动。孙恩率领百姓在东吴旧地暴动,攻占会稽等八个郡。刘牢之奉命平叛,把孙恩打到海岛中躲藏。这一次暴动中,刘裕开始崭露头角。

10. 东晋:地方大佬内斗,桓玄灭殷仲堪、杨佺期,统领八个州。

11. 后凉:吕光死,吕绍即位后不久,吕纂叛乱,逼死吕绍继承后凉。

12. 后秦:姚兴率兵灭西秦乞伏氏。

13. 西凉:北凉敦煌太守李暠以敦煌为都城,建立西凉政权。李暠是唐朝李氏皇族的远祖,李隆基为其十一世孙。

主要人物:

东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桓玄、殷仲堪、王恭、庾楷、刘牢之、刘裕、杨佺期

后燕:慕容宝、慕容德

后秦:姚兴

后凉:吕光、吕纂

北魏:拓跋珪、拓跋仪

从晋纪三十一开始,到晋纪三十五,每一卷所写仅仅一到两年的时间范围,不是因为有多精彩,而是因为这一时期太乱了。

西北几个凉国互相攻伐,北方以北魏、后秦为首的各方势力继续缠斗;而在南方,看似统一的东晋,中央与地方势力,地方势力之间,暴民与中央势力之间也在搅动山河。这一切的乱局下,默默承受着的是广大的民众。他们在等待,等待那一束光,等待那一个英雄出世,来拯救山河,来救民于水火。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这一首《永遇乐》中的“寄奴”——宋武帝刘裕,便在这样的局势中登场了。

此篇结束后,各方势力分布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完资治通鉴后有什么变化(资治通鉴品读-第59篇-刘裕登场)(1)

一、 刘裕的新人首秀

作为新人,这一篇的主角并不是刘裕,但是他的首秀着实惊人。因为家贫吃不上饭,刘裕投身于刘牢之的北府军。在孙恩暴动中,刘裕跟随北府军进行了镇压,初次登场的情形是这样的。

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同郡刘怀敬之母,裕之从母也,生怀敬未期,走往救之,断怀敬乳而乳之。及长,勇健有大志。仅识文字,以卖履为业,好樗蒲,为乡闾所贱。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刘裕小时候刚出生,因为家中贫困,亲生母亲又不幸去世,没人喂养,都快被遗弃了。他姨妈看不下去,停了自己儿子的奶水,把刘裕养大。长大后,刘裕以卖鞋为生(和本家刘皇叔一个职业),之后投身北府军。

一次,刘裕带领数十人出去侦查(原文是出战,带数十人出去打仗,这未免……),运气很好的遇到了数千暴动起义群众。和他一起去的几十人都战死了,只有刘裕一人挥舞长刀,立毙数人。然后一个人拿着刀追砍数千人,并且杀伤甚重。而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在增援时,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见裕独驱数千人”。脑补一下那场面,一个字“牛”,简直太牛了。

这一场景,到底是史书为了赞颂宋武帝刘裕而夸大,还是真实情况如此,无从考证。但个人认为即使有夸大的成分,大部分还是真实的。之前提过,看一件事是否合理,不能光看这件事本身,而要把前后连贯起来看。

首先,孙恩暴动的都不是正规部队,大部分人是乡里活不下去或者被蛊惑、逼迫参与暴动的村民,只是为了求条活路跟着走。因此,一旦刘裕杀了几个领头的,其他人多半是不会去力战的。而且,暴动的民众别说护身铠甲,可能连像样的武器也没有。

最关键的佐证——在刘裕成为主角后,讨伐后秦途中,在黄河北岸以三千人的却月阵战胜北魏三万骑兵的气魄与胆识,与一人追砍上千人的场景,如出一辙。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两军交战,不在人数,在气势。

二、 乱炖

写完了刘裕,再通篇看一看,拓跋珪与姚兴此篇并未有多少露脸机会,而其他人与刘裕一比,就全成了菜鸡。无论是灭了殷仲堪的桓玄,力挽狂澜把慕容家拉上岸的慕容盛,在西北啸傲的吕纂,还是在江南暴动的孙恩,在刘裕的主角光环映照下都成了配角。

大师兄:“不是……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因此,第二个故事啥也不想写了,那就权且乱炖一下。

乱炖一

我们会发现,在历史中,某些人物、某个势力很强,称霸一方、不可一世,仿佛永远不会被击倒。但当那一束光出现时,那代表着时代方向、人民意志与历史大势的那束光出现时,这些看上去很强大的人或者势力,往往都不堪一击。

那什么是时代方向、人民意志与历史大势呢?

其一,人类作为动物,一个由各种基因组成的混合体,无论出于个体、物种,还是基因的需要,首要目的便是存活与延续。所以,但凡阻挡这一基本需求的人或势力,必然不会长久。历史上,那些视人命如草芥,滥用民力的君主、国家与朝代会被推翻,被时代所抛弃。

其二,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在动态中寻求平衡,而不是永无止境的混乱。同样,人类社会也有这样的需求。所以每一次大的乱局出现——分裂与乱世,总会寻求回到平衡点——统一与和平,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这便是趋势,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也是这一规律的总结。

乱炖二

东晋的桓玄,继续其父桓温的意志,在篡位夺权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

他背叛了一起出兵逼宫的王恭,用王恭的人头换来朝廷与己方的妥协(也是拜刘牢之反水所赐);接着,又算计了自己的猪队友殷仲堪、杨佺期,一举兼并了这两人的势力,统领八州。

在后续篇章中,桓玄一度打进建康城,篡位成功。但很可惜,他遇到了刘裕,两位并不在同一重量级间选手的较量,桓玄完败。所以说,桓玄在此篇所取得的进展,不值一提。

乱炖三

慕容宝终于领盒饭了,一个满手拿着王炸的人,输得一败涂地。不但自己死了,还把一干精英队友带节奏带进了沟里。而慕容农在谢幕时投降的行为,与之前身死的慕容隆相比,高下立判。

一个人所具备的德行与才能,与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不相匹配的话,纵使暂时坐上去,也终将摔下来,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又一规律。人贵自知,切记,切记。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