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滹沱(滹沱河上的这座古城)
千年古邑滹沱(滹沱河上的这座古城)
到访崞阳镇前,就知道这里是古城,但并未详细查阅史料。只因其有崞阳文庙和普济桥两座“国八”文物,到了才发现这里还有高大的城门,十来处古建遗存。镇上两层以上建筑稀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城气息。
崞阳镇曾为崞县县治达一千四百余年,因地处崞山之南,滹沱河以北,故称崞阳。西晋永嘉四年(310),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恃功自傲,求以陉北之地授封。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五县的人民迁徙到陉南,而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部分置于崞阳,立城邑但未有县名。隋大业二年(606)正式定为崞县,属代州管辖。
此时的崞阳城仅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土城。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崞县知县史渔在南门外扩城。新筑的城池名“厢城”,三面城墙围长达到三里有余。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县袁应春、县丞崔穗增筑西关,并将南关厢城和西关厢城,俱用砖石包砌。不久,又修筑了东关厢城和小南稍关。明崇祯七年(1634),崞阳修筑四座城门,东为保和门,西为临沱门,北为定远门(后改为宁远门),南为景明门。至此,古城方日臻完固,城套城、城连城,三面城墙层层相护,十一座城门星罗棋布。
当年的崞阳古城,十分繁华,庙宇就达四十多座。而今已经成为原平的一个镇,破败凌乱,古城墙坍塌,城门仅存宁远门和景明门。庙宇所存不过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