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扶苏继位能改变秦朝的命运吗(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

扶苏继位能改变秦朝的命运吗(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赵高劝李斯支持胡亥做太子的时候,曾经指出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也就是说扶苏有能力、有主意、还有追随者,不好控制;与他对比的胡亥则是“慈仁笃厚,轻财重士,尽礼敬士”,潜台词则是胡亥老实、听话、好控制。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扶苏劝止秦始皇“坑儒”这说明,秦朝建立后,扶苏就已经意识到要“怀柔”,安抚百姓,不能再一味的严刑峻法。“沙丘之谋”时,胡亥伪造的赐死扶苏的诏书也说“(扶苏)数上书直言诽谤我(秦始皇)所为”、“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足见扶苏并不赞同秦始皇在统一后所采取的高压政策。由此可见,扶苏对秦国治理天下政策的认知是高于秦始皇和胡亥的,而且更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扶苏继位,几乎肯定会更改制度,采取怀柔政策,以便适应新的社会情况。因此,就成功避免了秦朝灭

前文我们总结了秦国二世而亡的四大根本原因,也就是:1.制度没有因时、因地制宜;2.继承人无能;3.内部斗争导致人才凋零、离心离德;4.对反叛反应迟钝、缺乏重视。那么今天我们分析一下,如果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继位成为秦二世皇帝,秦国会怎么发展,还会二世而亡吗?既然我们已经总结了秦国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现在只需要针对这四大原因进行分析,看看如果扶苏继位,这四大因素是否仍然存在或者会有改变,进而判断秦国可能的发展路径。

扶苏继位能改变秦朝的命运吗(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1)

扶苏

扶苏“不孝”,主张怀柔政策

扶苏之所以被秦始皇赶去监督修建长城,是因为劝止秦始皇“坑儒”惹怒了秦始皇。《史记》记载如下: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扶苏劝止秦始皇“坑儒”

这说明,秦朝建立后,扶苏就已经意识到要“怀柔”,安抚百姓,不能再一味的严刑峻法。“沙丘之谋”时,胡亥伪造的赐死扶苏的诏书也说“(扶苏)数上书直言诽谤我(秦始皇)所为”、“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足见扶苏并不赞同秦始皇在统一后所采取的高压政策

由此可见,扶苏对秦国治理天下政策的认知是高于秦始皇和胡亥的,而且更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扶苏继位,几乎肯定会更改制度,采取怀柔政策,以便适应新的社会情况。因此,就成功避免了秦朝灭亡的核心原因“制度没有因时、因地制宜”。

扶苏有能力,会用人

赵高劝李斯支持胡亥做太子的时候,曾经指出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也就是说扶苏有能力、有主意、还有追随者,不好控制;与他对比的胡亥则是“慈仁笃厚,轻财重士,尽礼敬士”,潜台词则是胡亥老实、听话、好控制。

后面的历史,证实了赵高对胡亥的判断十分精准,那么他对扶苏的判断显然也所言不虚。如果扶苏继位,自然能充分激励群臣,让人各司其职。扶苏显然不会重演胡亥的悲剧,也就轻易地避开“继承人无能”这个原因。

扶苏没有心理包袱,不会内斗

胡亥之所以主动发起内部斗争是因为得位不正引起内心不安,所以试图通过清洗反对者来稳固地位,才造成了大范围的内斗,使秦朝廷人才凋零、人人自危。如果扶苏继位,名正言顺,就不存在胡亥这种心里包袱,反而会“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

另外,扶苏“信人而奋士”,既能信任臣下,又能激励部属,他继位后,秦朝不仅不会发生内斗,还更容易让人才脱颖而出,促进秦朝廷的新陈代谢,维持秦国继续蒸蒸日上的趋势,“内部斗争导致人才凋零、离心离德”的局面根本不会出现。

扶苏治下,叛乱的难度提高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扶苏继位后会极可能改弦更张,推行怀柔政策,减轻严苛的法律;还会选贤举能,让人尽其才;集团内斗也不会发生,群臣可以各司其职,用心为秦朝谋划。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吴广、刘邦这类人根本就不会再谋反;项梁、六国后裔等人也很难找到机会谋反,或者即使反叛了,也孤掌难鸣,没有平民响应。

另外,如果真的发生叛乱,扶苏“刚毅而武勇”,正好借机亲征平乱,恩威并施、坐稳皇位,顺带选拔出新一代的军事人才来,秦朝反而会更加稳固。总结来说,如果扶苏继位,叛乱很难发生,就算发生也会很快被平定,掀不起风浪。

综上所述,如果扶苏继位,大概率事件会与民休息、更改制度,让秦朝统治政策适应新的历史阶段;绝对不会爆发统治集团的内部残杀;叛乱会难以发生,而且容易平定。在这种情况下,扶苏会更像汉文帝,与休养生息、与民为善,秦初的发展将会和汉初相似,而且没有诸侯和外戚的掣肘,秦朝再传承千百年或许真的不是梦了。

可惜,历史没有给扶苏机会,一场“沙丘之谋”断送了扶苏,也断送了秦朝。那么,沙丘之谋真的无解吗?胡亥的沙丘之谋为什么会成功?面对沙丘之谋,扶苏是否有机会破解呢?我们下节继续分析,欢迎关注!

本文由阳光旧事录原创,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资治通鉴-秦纪2》

猜您喜欢: